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论语》只言片语式的论断中,我们可以见出孔子对于关的论述也是自成体系的。孔子论“美”可以从关的内涵和分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论语》不是指孔子的弟子编撰的《论语》,而是指由上海滩名流邵淘美出资创办的在现代学史上很有影响的刊物《论语》。邵洵美出身名门,为人慷慨豪放,轻财重义,交游很广,热衷化出版事业,有“坛孟尝君”之美誉。说起《论语》的诞生还很有点意思。  相似文献   

5.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讲学论道的言论,记载了孔子的哲学主张和政治理想,汉代传《论语》的有三家,分别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只有安昌侯张禹的《论语》流传了下来,被称为《张侯论》。  相似文献   

7.
《论语》编撰思想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的编排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而要使这种逻辑显现出来,关键是在解读的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体悟中整体把握《论语》的内在精神是文本解读的前提,贯穿《论语》全书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论语》标题是解读论语的内在密码。  相似文献   

8.
出口成章     
孔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点拨:《韶》是虞舜时期的乐曲名。《武》是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名。孔子认为前者“尽善尽美”,后者“关”而不够善。也就是说“尽善尽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圆满——这才是孔子眼中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论语》六则E课文题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地的弟子岳5亏的一创书,只20袁。文中有孔子的谈话,各弟子问及美子相互间的谈论。内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胄、文学及o身处世的道理,几乎无所不谈。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乐仅列为“t经”之一(亡经:《诗》...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子曰”是一个特殊的语言格式,它具有鲜明的学派性。由这一语言格式引出的孔子的独白和对话,塑造着孔子的形象。《论语》的叙事是简约的,但也是极具表现力的,尤其是不重故事而重情节的写法,更能表现、人物的神韵。在《乡党》一篇中对孔子衣食住行的描述弥补了《论语》缺乏肖像描写的不足,并且使孔子的形象具有了伟大而又平凡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其诗词语言平易清新、典雅含蓄、和谐流转,兼具音乐美和绘画美。诗词的语词美、声韵美、修辞美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诗词语言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琼瑶对诗词曲赋的理解和运用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意美在文坛独领风骚。其诗意美主要表现在:诗意盎然的书名构建;优美诗画般的意境展示;古典抒情诗的手法运用;美丽古典的外貌刻画。从而使人们在现代小说中领略到一种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特有的神韵与美感。  相似文献   

13.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作品,倾注着创作主体温暖、诗情和爱的感情激流,这使安徒生的作品在悲剧的叙事中显出特殊的韵味和美学风范。文章从作者对悲剧的温情叙述和对死亡的诗化描述两方面对安徒生童话的悲剧之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缀玉集》显现了互相涵摄而又不断扩延和提升的三重人生审美境界,第一层是生活美,第二层是艺术美,第三层是人格美。它是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夫妇一生不懈追求的诗化美的人生浓缩。  相似文献   

15.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蕴含了诗歌艺术的模糊美,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审美诗性。虚实相生的互渗性、诗情诗意的不确定性和余味曲包的深隐性,构成了诗歌模糊美的诗性表征。揭示这种模糊美的诗性蕴含,可以为探析诗歌的审美品性找到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宋代已名列"四书"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对语言艺术也有精辟的论述。文章以"巧言"、"美言"为切入点,解读了孔子在仁德、忠信标准下对"巧言"、"美言"否定的同时,对语言美的重视和对慎言择时的提倡,从而全面感受《论语》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7.
诗和散文是文学家族的亲亲两姊妹。诗歌拿来散文的自由活脱,清淡自然,不拘成法,构成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散文美。倡导诗的散文美,意在使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作派中走出来,走向诗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走向一种流转如弹丸的圆润之美,走向诗的美学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论语》产生于诗的时代,具有诗的特质,因此可以用诗的比兴手法分析《论语》的艺术表现。《论语》中的比兴不仅形式多样,涉及对象也极为广泛。比兴的运用不仅使《论语》说理深入浅出、感情表达形象生动,而且提升了《论语》的诗境。比兴使《论语》中充满鲜明活泼的意象,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体现了中国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爱伦.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美学的理论,他的诗歌真正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理论。他在其诗歌中追求形式美、音乐美、忧郁美。强调"为诗而诗",拒绝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