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资平是一位人生的失败者,但其文学价值并非鲁迅给出的“△小说学”所能概括.张资平至少在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开创现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体、开拓市民文化空间、建构灵肉一致的新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文学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张资平的认识批判,是一个随着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的变换而持续深化的过程:从怀疑式的讽刺到轻蔑的嘲笑,再至敌对的叱责。鲁迅对张资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逐利、媚俗和人格精神的失落三方面,深层上涉及历史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文化和思想的困境,因此它不仅为我们分析张资平的堕落人生提供了思想参照,而且为现代转型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警醒,具有现实意义。张资平对鲁迅批判的反应,则是以小说的方式参与论争,即通过小说发泄私愤  相似文献   

3.
张资平是20世纪2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但对他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观念上囿于历史定评,研究方法单一。文章探讨了张资平研究的现状,认为应该以多样化的方法,尽力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张资平。  相似文献   

4.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强 《现代语文》2006,(7):44-45
张资平是谁?对于这个问题,不要说普通读难以回答,即便是中专业的学生大多也就知道个一鳞半爪,只知道他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学最早的长篇小说,其他的则知之甚少。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张资平被学史遗忘的太久,在各种类型的学史书写中,他的创作成就以及是非功过都被拒绝书写。但张资平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他曾红极一时。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是创造社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在创造社作家中最倾心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他的创作与他的时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资平作为一个客家文人 ,客家文化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 ,影响着他的一生。客家文化中的儒家教育为他打下了文学根底 ,但其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又促使他走上了汉奸和文痞的道路 ;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使张资平成为创造社元老 ,还使他在情爱小说创作方面“开风气之先”;他的宗教观基本上是建立在客家传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时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客家的风俗习惯也往往成为他小说的重要背景和情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宗师,解读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就可以更深入的解读陶渊明的人生,理解陶渊明的对人生的思索与他最终的诗意抉择。  相似文献   

9.
晏殊是宋代的一位重要词人,是宋词发展史上“以诗为词”手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宋词的最大发展之一是在词中较多地表现了人生的感叹与思索,将纯粹的恋情词转变为表现恋情与人生的感叹和思索的结合,这种感叹与思索为宋词创作带来了新气息,加深了晏殊词的主题、对欧阳修、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创作"恋爱小说"闻名的张资平,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流行一时的作家.张资平的小说之所以广受青年读者欢迎,其实得力于他的一套创作方程式:曲折的故事 刺激的(两性关系)"组合" 时兴的思想.如此,他使读者一方面从富刺激性的爱情故事中获得感官娱乐,另一方面又获得边缘地参与最合潮流的社会批判的机会,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一、张资平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往的文学史提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评述,即前期“五四”新文学中的小说和后期恋爱小说,对其前期的小说持一定限度的首肯,而对其后期小说则予以严正的斥责.本人认为,这种简约的归纳不能廓清张资平小说的本相.在考察张资平的小说时不难发觉,他在创作整体上呈现历时变异的现象,即使在历时地处置共时相似的恋爱题材中,也不断地变换观照角度和调整认知范畴.我把他的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时期.张资平中期小说创作,即指他1924年冬至1928年春武汉创作的小说.他这时的小明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与其他前期创造社作家共同擅长的“身边小说”,小说的叙事者与隐含的作者往往重合,小说的人物隐约地闪现作者的影像.如《植树节》、《寒流》、《兵荒》和《冰河时代》等即是.小说写出了当时学界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和思想苦闷.另一部分就是他的恋爱小说.他前期恋爱小说更关注的是自主的爱情与婚姻的脱节,并以个性主义和人道精神为参照系去审视这种脱节.(1)张资平的中期小说把关照的焦点投注在与爱情婚姻相关联的爱欲关系上,从人性的角度写历史性社会对人的爱欲的压抑.人对这种压抑的反动以及两者对立的结果.至于他的后期恋爱小说,似乎是中期的延续,但内容杂碎,尤其突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资平和他的作品是以爱情题材出名于文坛的,也是因爱情题材而屡遭诸多恶溢,以致失落于历史。这种状况不能说没有其深刻而多维的社会、历史、文化报由,也不能说没有因之而生的片面与草率、遗愿与无奈。长期以来,困于文学批评模式单一化的影响,围绕着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形成了范围广、影响大的这样几种观点,散见于许多现代文学史著或论文中,一日“宣扬色情性欲”,二日“嗜写近亲乱伦”,三日“精华只是一个‘凸’(三角)”。欲正确认识和把握张资平的恋爱小说,这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和必须首先廓清的。张资平的爱情…  相似文献   

13.
墨一般的夜,被掺入了新的元素。一个身影,一盏孤灯,一杆枯笔,一张白纸。他是一个诗人,他在思考。当所有灵动的声音湮灭在这无尽的夜里,人在彷徨中渐渐学会冷静。正是诗人们,尝试用超脱世俗的灵魂理性地思索,思索人生中最单纯的疑惑。诗人在无数个夜里苦苦地书写着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只为能够迎接第二天的光明,只为让更多的人看穿人生这层雾。  相似文献   

14.
读书,在灯下;思索,在灯下;人生,在灯下……作者写灯,是为了写读书,从灯下到思索人生,从思索人生到收获等等,都是在灯下获得的。作者写灯,是写灯照亮的人的思想,点燃的人的智慧。作者写道:在思索中,"此时的灯下  相似文献   

15.
研读李商隐诗我们不难发现,悲剧性不仅是他生命的基调,也是他诗歌的基调。这种意识根源于他对唐王朝中兴无望而崩溃日近的忧虑、感伤,政治上的挫折、爱情上的失意、生活上的不幸、精神解脱的无助,使诗人心头经常萦绕着对人生的迷惘之感,也使他对人生的悲剧命运有痛切的体验与深刻的思考。于是,作者在坎坷命运中发出了对悲苦人生的生命拷问,以至于在他诗作的抒写中渗透了对人生的悲情思索。  相似文献   

16.
曹文轩以成人的视野回溯少年时的成长历程,在理性返照之中,思考少年生活及其广阔人生,将这种思索通过少年成长者独特、纯美的发展式视角传达给读者,指引少年成长,邀请成人回味,进而表达他对人生、人性、人情的独特体悟。  相似文献   

17.
霍建起是第五代导演中的另类,他的影片内容大多是选取了比较浪漫温情的社会题材,在他的影片中充满了对社会的道德使命感和对人生的凝重思索,浪漫唯美是他影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长盛不衰声誉的大诗人,他给中国古代诗坛留下了一颗颗硕大璀璨的明珠.取得了辉煌的诗歌成就,然而,他却因为自身诗必斗酒的生活习性、恃才放浪的行为方式、政治敏锐性的迟钝或缺失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挫折和政治悲剧.他的人生际遇可以为后世之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黄州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现了他宠辱不惊、热爱生活、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对儒释道等传统哲学的吸收融合、对人生的深入思索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毛泽东能够成为一位伟人,同他不断探寻人生真理并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念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追寻毛泽东的人生轨迹,认真思索毛泽东著作中有关人生的论述,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本文旨在从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思想动力和理论基石几个方面分析毛泽东人生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