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1月6日,大陆赠送台湾的一对大熊猫终于在四川卧龙亮相。下午4点整,我拨通了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的手机,电话那端长嘘了一口气:“是小戴啊?哎呀,我刚坐下来,眼皮子都打不开啦!”放松的语调,让我感觉就像在跟一位久别的好友通话。电话那头说话的,正是当天备受世人瞩目的大熊猫研究专家、被媒体们称为“熊猫爸爸”的张和民。在赠台湾大熊猫亮相的时刻,我因为其他采访安排,没能抵达卧龙现场,但是,这位结交了才两个月的“好友”,从几千里之外耐心地接受了我的采访,电话线传递着谈笑风生,轻松愉快。在记者同仁们争夺采访“熊猫爸爸”…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而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新华社记者,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同钱先生有过短暂交往。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不由得想起与他相见的情景。 那是19年前的事了。这年夏天,我正在北京采访“全国四届人大”。有一天,新华社总社对外部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香港《新晚报》总编辑向新华社约稿,要求为该报撰写一篇文章,报道钱钟书先生的近况。原因是钱钟书享誉中外,香港以及世界一些地方的华人知识分子都很关心他“文革”后的命运和当前的处境。接到总社通知后,我立即着手联系采访钱钟书。我先打电话给钱钟书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办公室,对方在告诉我钱钟书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后说,钱先生深居简出,身体又不太好,恐怕不一定接受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心里直打鼓,万一钱先生不接受我的采访怎么办?个人碰钉子倒无所谓,完不成任务会使约稿人失望哩! 大约是197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钱钟书先生家的电话,巧得很,接电话的正好  相似文献   

3.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5.
回眸4月上旬采访第82医院抢救“3·29”淮安特大氯气中毒事件的过程,笔者最深的体会是:一个新闻干事,必须有雷厉风行的采访作风。闻令“出征”4月1日晚7时许,我正在办公室加班,桌上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宣传处张处长打来的:经请示联勤部首长批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外出要经联勤部首长批准),请你火速赶赴淮安采访第82医院救治“3·29”特大氯气中毒群众事迹,并协调好有关新闻媒体……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和抗击非典、抗洪、南京“9·14”汤山中毒事件等重大事件的采访经验告诉我,此事十万火急,怠慢不得。放下电话,我立即…  相似文献   

6.
震惊中外的深圳“8·5”特大爆炸事故已过去好些日子,但爆炸现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勇士们冲锋陷阵战火魔的感人事迹至今历历在目,也体味到记者只有反应快才能赢“第一采访时间”。8月5日午饭后,正在深圳特区报社实习的我感觉有点困,就扑在桌子上睡着了。1时25分,“轰!”的一声巨响把我从酣睡中震醒。瞬间,我感到报社大楼在前后抖动,犹如发生了三四级的地震。奔向阳台,只见报社东北方约4公里地方的上空升起了一团黑色蘑菇云。这时我预感到出大事了! 1时34分,我拿起电话,大胆拨通了119火警电话,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对方回话:“在清水河仓储区一危险品仓库发生大爆炸,具体情况不明……”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被任命为新疆电视台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的主任记者杨生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喜欢记者这一行,过去干了十几年记者,现在当了‘新闻官’,不管工作多忙,事情再多,我决不放下写稿的笔,要永远当好记者!” 1977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新疆电视台当记者。后来在专题部、国际部、总编室、雪莲电视台担任领导职务,仍未放下手中的笔和摄像机。迄今他在新疆电视台先后创作或参与创作了近300部(集)各类电视节目,写论文、评论、报道、散记等30多篇,约10万多字。 他参与编辑、摄像、撰稿的电视系列片《万里长城·新疆集》获1988年度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系列片类特等奖;他担任责任编辑兼摄像的电视系列片《长城风情录》获全国第三届“骏马奖”团结奖;他编导的电视片《油海丰碑》获1994年度全国电视社教节目评选三等奖;他担任编导、摄像的电视系列片《中国西部民族风情·新疆集》获1994年西部集团节目评选特等奖。  相似文献   

8.
(一)不要滥用“你有什么感觉”很多记者好像是从医科学校毕业的,一张口就是:“先生,你有什么感觉?关于你的天才等等,你到底有什么体会?”迈克尔·阿伦在《客厅里的战争》一书中谈到,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人滥用“你有什么感觉”这类问题,他说这种问题几乎毫无用处。在专业采访中,这种问题只是用作缓兵之计,让记者有时问想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或者设法从对方机械的回答中捕捉一点名符其实的消息。网球球星比利·金说,“在你接受采访时,记者老是问你有什么体会。干这件事有什么  相似文献   

9.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10.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11.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对于10年之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托马斯·谢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没有人告诉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是如何挑选受奖者的。”11月1日,通过电子邮件,托马斯·谢林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对于前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峙问题做出一个回答,即通过“有限或者逐步升级的报复”给苏联人施加压力,这  相似文献   

12.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  相似文献   

13.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前夕,正值党提倡大鸣大放的时候,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国的事件,即所谓“左叶事件”。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七日,伏罗希洛夫由我国领导人陪同参观农业展览会。由当时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担任向导,并负责维持秩序。那天去的人多,去的记者也多,因此在采访、摄影中发生了拥挤现象。左叶感到紧张,有点急躁了,恰恰在这个时候,摄影师韩德福拉了他一下,要他闪开些以便拍照。左叶当即发了火,问:“你要干什么?”韩答:“我要干工作!”左接着说:“是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的工作重要?再挤就让你们滚出去!”。这种在外事场合、国宾面前发生的争吵,造成了不良影响。事后,中国青年报一位在场参加采访的记  相似文献   

15.
1899年10月14日,20多岁的伦敦《晨邮报》记者、骑兵团中尉温斯顿·丘吉尔第四次奔赴战场。不久,他在前线战斗中负伤被俘。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他趁机逃出,经过60个小时的磨难获得自由。那一刻,他立即向《晨邮报》发出一份描写他从战俘营逃跑的详细报道。这篇报道使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报道被当作惊险小说来阅读,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后来,英国新闻界在论述这一事件时,称之为“丘吉尔形象”,认为其特点就是:记者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完全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并且成为它的部分。“丘吉尔形象”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应该说,我们众多的记者和遍布各行各业的通讯员,是有条件投身到新闻事件中去的,其中还有许多人本身就活动在形形色色的新闻事件之中。但是,为什么反映在报纸版面上,我们却很少见到自己的“丘吉尔形象”呢?我想无非是两点:一是长时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提采访“像蜜蜂  相似文献   

16.
1989年8月中旬,我接到一篇题为《一儿童嬉戏游泳落水底,好少年奋力抢救献生命》的新闻稿件。显然,稿件中的事件值得报道。因此,我立即将稿件送到总编室。总编室的负责同志看过稿件后要求立即核实。于是,我将电话挂到故事发生地——太平店镇委会,回答是不知道此事;接着电话又挂到镇教管会,回答仍是不知道。我并没死心,我打算直接与作者联系。巧得很,正当我要动身去核实采访时,作者方××来了。我问他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1月26日晚8时许,我正在家里赶写一篇稿子,突然,接到《解放军报》驻济南战区记者站刘明学记者的电话,刘记者告诉我,烟台近海24日晚发生了一起沉船事故,他明天一早就要赶过来,让我去烟台随同他一起采访。放下电话,我一看表,已近晚上9时。急急忙忙给领导汇报情况后,便连夜驱车赶赴烟台。烟台,原来是勃海湾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在世纪之末,却接连发生了两起令人惨不忍睹的沉船事件。10月17日,山东烟大轮船轮渡有限公司“盛鲁”轮,因底部起火沉没海底,船上一人死亡一人失踪。当人们还没有从“盛鲁”轮沉没中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18.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  相似文献   

19.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卢璐性格开朗,在报社的走廊上、饭厅里总能听到她的声音。她身体结实,平时爱穿茄克衫、运动鞋,夏天则爱穿一条中短裤。虽然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