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脱水”     
编辑改稿,可以说十次有十次都是把长稿改短、把冗稿改简;我称其为“脱水”——即挤掉这一类稿件中的水份是也。堆放在编辑案头的不少来稿(包括一些水平在发表线以上的来稿)水份太多,这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报刊上关于“短些,再短些”的呼吁也时有所见;不过呼吁归呼吁,给文章中掺“水”者却依然如故,照掺不误。缘何会如此?我以为这里面有一个作者的水平问题。不要以为短文章就一定比长文章好写。我是写短  相似文献   

2.
论编辑删稿     
编辑删稿是指编辑主体对作者原稿以缩简文字为形式的一种编辑行为,它是文字编辑加工处理文稿的方式之一.这一编辑行为从表面看,操作起来很简单,手起笔落,部分文字被删除了,前后方连得上也就行了.然而,这一编辑行为并非真的只这么简单,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说,“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才核”大抵指精细的文字功夫.笔者认为,编辑要做到“善删”,除了“才核”外,还应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宜简洁凝练,新闻尤应短而精,“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契诃夫语)。多写多登短新闻,是传播主体和客体的共同需要。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如何适应受众的迫切需求,把新闻写得短而精?本文试从新闻写作、语法修辞和受众心理三学科的结合部,对新闻语言的跳跃和合理跨度作一些探讨。一多年来,在我们的报面上,一个突出的带有普通性的问题是,大量的新闻语言粗糙,冗句冗字此此皆是。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版面,直接影响到新闻媒介承载的信息量,也影响到新闻宣传的效果。难怪不少读者感叹,报纸没有多大看头。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应以短新闻为主。短小精练,是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的写作规律。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认为“不要重复,只须用几行”。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稿件长了,读者就会把视线移开,去寻找那些简短而生动的文章看。因此,你动笔时就要想到读者,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短,并非易事,把新闻写得短而好,需要有真本  相似文献   

6.
长和常     
“长”和“常”这两个词,都有表示时间长的意思,报刊上常有被用混的时候。“长”是和“短”相叶的,指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大。既指时间,也指空间。如长途、长河、长空、长期、长治久安、长此以往、长年累月及长寿、长眠等,都是指时间或空间“长”的意思,与”短”相对。而善长、一技之长、长于书法、说长道短,其中的“长”则表示长处、优点、特长。“常”不和“短”相对,它表示时常、常常、经常的意思。如常受表扬、常来常往,“常”表示时常、常常的意  相似文献   

7.
刘勇 《新闻界》2000,(2):53-53
提倡写短消息 ,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40年代开始 ,中央宣传部门就不止一次的要求把消息写得短些 ,再短些。消息写得长 ,这是不少新闻媒体久治不愈的顽症 ,喊一会儿 ,短一阵儿 ,然后还是习以为“长” ,该长则长 ,该短也长 ,想长便长了。现在 ,一两千字的消息已屡见不鲜 ,由一版转至二版的消息也已司空见惯。这种“长风”不仅中央大报有 ,地方小报也有 ,较为严重的当属不大不小的产业报了。短消息是读者的期盼 ,是时代的呼唤。消息只有写得短 ,才能写得快 ,只有快 ,才能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也只有短下来 ,才能使报纸版面活起来 ,令读…  相似文献   

8.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9.
李喜 《军事记者》2004,(2):18-18
新闻“求短”不是新话题.但却是个难题。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中央党报就带头倡导“短些,再短些!”如今看来.“求短”之路,仍显艰难。新闻写短好处多,这个“理”大家都懂;求短之“术”.也有不少专论成书。这里“老生常谈”几点,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尽管常听有人呼吁和呐喊提倡短文,仍未引起有些人的足够重视。不少报纸的老总也是宁可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地扩版增页,也不愿把新闻改革的目光瞄向精短新闻那靓丽的一角,结果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怪圈”:文章越登越长,版面越增越多,报价越来越高,订数越来越少。真可谓阅者叹息,订着咂舌。要摆脱这种尴尬和悲哀的状况,必须从文风改革着眼,在“精”和“短”字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1.
40年前,胡乔木同志就发出呼吁:“短些,再短些!”时至今日,我们的报纸虽然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一批短新闻。但是长风仍然不止,长文仍占媒体的统治地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说,短新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境界的短新闻是短而空、短而轻、短而淡、短而干瘪、短而琐碎、短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范靖国同志的意见很妤。文章宜短不宜长,这是个原则。当然,我们不是一概反对长文章,该长的还是要长。现在的问题是写长文章成风,不该长的长了。这一点,我们当编辑的也有责任,尊重作者多了些,照顾读者少了些,可删可不删不是坚决删,而是尽量保留。这是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并希望作者合作。一篇文章如删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终究有损原文,难免有不尊重作者之嫌。  相似文献   

13.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读者往往是通过阅读党报的评论而意识到应当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明确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近年来,各级党报对新闻评论工作高度重视,刊载出一批思想性、针对性强,道理…  相似文献   

14.
眼下,不少读者埋怨报纸上的文章太长,信息量太少。有些报社的领导对自己的报纸也望“长”兴叹,大摇其头。写短文、刹长风的呼吁已非一日,然而新闻写作的长风却日甚一日。比如,有的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动辄七八千字甚至上万字,一个版登不下,还要“下转第×版”,洋洋洒洒,既长且空,令人难以卒读。那么,有些记者、作者为何喜“长”不喜“短”?难道他们甘愿既耗费时间又浪费笔墨去制造长而空的文字吗?不是。长有长的原因。现在有的报社实行了责任制,对记者规定了任务和指标,每月必须见报多少字。超指标者有奖,完不成指标者无奖。为了完成任务,记者们只好在  相似文献   

15.
为把消息写短,建议实行“四删”: 一删不必要的背景。有的消息背景太多,喧宾夺主。如某村多少户、多少人、多少亩地,某厂哪年哪月建厂、哪年哪月生产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如何如何等,一写就是几百字。二删不必要的“认识到”。有的消息在提出问题之后、列举措施之前,总爱来上一段“这个单位的领导认识到“如何如何”。其实,这些“认识到”往往是人所共知的政治术语,或空泛的理论概念,无助于提高消息的思想性。三删重复事例。消息中的事例贵精而不贵繁,应该是以一当十而不能以十当一。举一个事例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0月27日,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在南京向新闻界同行发出呼吁:要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报纸上出现的新闻通讯,较之以往,数量少了些,篇幅也短了些;但那些以通讯体裁写成的典型报道,其篇幅仍然很长。本文仅以1998年报纸上发表的部分典型报道为例予以分析,笔者认为,典型报道亦可写短些。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18.
最近翻阅了几家报纸,看到大凡署“本报记者”和报社、通讯社撰写的稿子,一般要比通讯员写的稿件长些,有些还得转版。仅以三月份人民日报头版为例,注有“下转第×版”的就有二十四篇之多。当然有些需要长,有些则能短而没短。  相似文献   

19.
好雨知时节浅议文章的「长」与「短」李颖刹住“长”风,让文章短些,再短些,是当前新闻界大力提倡的,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做法的确抛弃了那些“泡沫式”的文章,删掉粗枝烂叶,净化了版面。文章短了,有看头的东西多了。然而,不少新闻工作者却因为一再提倡“短些,...  相似文献   

20.
向报纸提供的稿件,有人易犯这样的通病——“写长一点,留给编辑删的余地。”何必留给编辑去删?自己就可以做一趟“刀斧手”的,试谈一点“自删”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