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2.
文不加点     
这个典故是形容人的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祢衡是东汉有名的文学家,他恃才傲物,以言辞触犯了曹操。曹操很想杀了他,又怕招来害贤之名。便遣送荆州牧刘表,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了祢衡。刘表也容不下他,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黄祖的儿子黄射特别敬重祢衡。  相似文献   

3.
故事与哲理     
难得糊涂 传说,宋仁宗时期的名相富弼年轻时,有一次平白无故地遭人谩骂。有人告知他,某某在骂你。富弼置若罔闻:“大概是骂别人的吧。”此人说,他是指名道姓地骂,怎么会是骂别人呢?富弼想了想又说:“哦,可能被骂的人与我同名同姓吧。”事后,那个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找机会向富弼道歉。富弼的假装糊涂,体现了他的睿智、豁达、息事宁人的态度和消除嫉恨、化解痛苦、营造快乐的心理调节艺术。  相似文献   

4.
对曹操的杀害之心杨修有没有察觉,这是《杨修之死》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杨修非常聪明,更是“恃才放旷”。而“恃才放旷”的性格却使他的聪明反而成了不聪明。“大簏事件”,“出邺城门”和“答教事件”是杨修插手曹氏家族内部斗争,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的三件事,因此直接影响了曹操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乃造新诗,披之管乐,皆成乐章”,鲁迅先生说他的文风“清峻”,“通脱”,“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其实曹操文的魅力,在于它们淋漓尽致而且非常自信的披露了作者的性格。曹操占主导性格的是他那大丈夫的胸襟和气魄,而他作为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更让读者感动。曹操的文明白的展示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心路历程,透过他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曹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一、从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看曹操形象的审美二重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一个性格最为丰满和复杂的人物。他“有时仁,有时暴”,“似乎忠、似乎顺、似乎义”;在他身上,“有使人倾慕处”,“痛恨处”,“佩服处”。他的“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他“能令人恨,能令人恕,并能令人爱”,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俗话说,“不见曹操想曹操,见了曹操恨曹操”。这就是复杂审美心理的表现。是的,在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相  相似文献   

7.
各种版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在讲到夏朝建立时都特别强调:“禹传子,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许多同学据此就认为:从此“禅让”结束了。其实不然,“禅让”作为我国古代最高领导人更替的方式,在我国国家形成以后曾反复出现过。纵观历史,主要有:(1)曹丕称帝。东汉末年,诸侯混战,196年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汉相”,被封为魏王。《三国演义》骂他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为魏王,强迫汉献帝举行“禅让”大典,取得了帝位,国号魏,定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2)西晋建立…  相似文献   

8.
夏志清先生称祢衡"是那种‘垮掉的一代’的儒生",这与由祢衡的人生悲剧而得出的"戒骄戒躁""慎言慎行"之类的"现代启示"有相通之处。这一论断及相关"现代启示"对祢衡之狂的深意以及儒家的道统论缺乏"了解之同情",但同时亦渊源有自。综观历史评价,秉持与"家训体"或"通鉴体"相近的原则,对于祢衡其人其事,往往贬多于褒。而褒扬祢衡者,只要不是出于对曹操的成见,亦多立足于其反抗权贵、维护道统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小议庞统     
庞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才智过人,诸葛亮和鲁肃称其为“非百里之才”,司马徽和徐庶称其为“凤雏”。一、庞统其人庞统长相丑陋,曾为东吴谋士,被周瑜赏识,在赤壁大战中,也提出火攻策略。赤壁之战,庞统只身赴曹营,通过蒋干引荐得见曹操。在曹营,庞统诈降,把奸诈的曹操骗过了,先是观水寨、骂周瑜,博取对方好感;接着酒席上与曹操看似不经意地谈到汉军水土不服、水上作战不适应的现状,让曹操感觉交心;然后,佯醉  相似文献   

10.
曹操的人才观并不像人们认为的“勿拘品行”、“唯才是举”。他在任用人才的时候非常在乎人才的品行,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曹操所要求的品行,他也不会任用。  相似文献   

11.
名著《三国演义》塑造了诸葛亮、关羽等智慧忠义的人物形象,作者把“天下三分”的抗争,用一群智勇双全、勾心斗角的风流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借人借物的趣事,通过一个“借”字表现出超凡的智谋,他们堪称是古今难得的超级智慧大师。曹操能借天子名义而号令诸侯:能借发代首,整饬军纪;能借黄祖之刀杀死狂士祢衡;能在华容道上借拉扯不值钱的交情,把关羽说服:能借为死去的典韦、郭嘉设祭恸哭,让活着的谋士武将们受他牢笼。借人借物自有其中的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4.
汗流浃背     
汉献帝时,曹操掌握了军政大权。曹操在朝廷安插了许多亲信,并排斥异己。议郞赵彦是献帝的谋臣,经常为献帝出谋划策,曹操十分恨他,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了。献帝为这件事非常生气,当面警告曹操:“你愿意辅助我就忠厚老实点,不愿意就离开我!”曹操听后,吓得面如土色,低头退了出去。献  相似文献   

15.
“捉刀”通常是指代人作文,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小故事呢。曹操统一爿匕方后,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有一次,匈奴派使者送来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拜见曹操。曹操考虑到自己相貌丑陋,怕在匈奴使者面前失去威望,就把仪表不凡的崔淡召来,让他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接见时,崔谈端坐正中,接受使者拜见,曹操扮成侍卫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接见后,曹操派人到匈奴使者那里打探消息,使者对那人说:“魏王雅望非常,然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后,派人去把使者杀了。后来,人们便把代替别人做事称为“…  相似文献   

16.
点击星星痣     
周锐 《小火炬》2010,(10):6-7
吴国又要跟魏国打仗了。 吴国大都督周瑜问他的魔法师于吉:“这次我们有什么新招数对付曹操?” “有的,”于吉说,“我们可以让曹操长上星星痣。只要点击这颗痣,就能让曹操看见很多星星,然后他就会昏倒。”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人物系列中有一个聪明的杨修,他于曹刘两军僵持之际,由“鸡肋”之令猜中曹操心事,即擅自宣称“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弄得曹营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因而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处斩。据书中所述,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介入曹氏“世子”之争,干扰了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其中最为激怒曹操的,则是他竟然“为曹植作答数十余条”,让曹植“依条”回答曹操就军国大事所提的问题。此种行径,显见其左右曹植和欺骗曹操已达肆无忌惮的地步,曹操当然不能容忍。这样,杨修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相似文献   

18.
东方弧 《高中生》2010,(4):60-60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说起著名军事家,人们总是将孙武和吴起并提的。很多青少年一听吴起的名字会肃然起敬。但如果知道他的几个故事,大概没人不骂他卑鄙的。  相似文献   

19.
重楼 《中学生百科》2012,(30):32-33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天的许昌)。一时间,天下英才纷纷来到许都,期望谋个职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其中有一位二十出头的狂傲年轻之士颇为引人注意。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傲慢,脾气最古怪的文人学士——祢衡。祢衡从小就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可以说天生才气过人。不过,  相似文献   

20.
不妨学学曹操的“教子经”●李德山大家谈三国时期,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很喜欢习武,曹操就根据他“好为将”的天性,向他传授武艺并教育他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而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植,聪颖过人,喜欢读书,曹操就支持、辅导他写诗作赋。后来,曹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