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凤翔为我国明代杰出的牡丹园艺学家。他的《牡丹史》不仅是我国明代牡丹研究的要籍,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20世纪80年代其未广泛流传的手抄本在安徽正式出版。薛凤翔证实了明代我国牡丹栽培和研究的中心已转移至安徽亳州;其牡丹品种的数目、类型已超过宋代,地方品种群业已初步形成;他在多年实践、研究之后,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牡丹的科学认识、栽培与应用的经验、鉴赏牡丹的美学观点;并辑录汇集了历代有关的资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牡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牡丹不仅具有“国色天香”之姿态、“雍容华贵”之蕴意,更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和“坚贞傲骨”的化身,唐宋以来我国形成了深厚的牡丹习俗与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牡丹文化是洛阳牡丹花会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针对洛阳牡丹花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错位、牡丹文化氛围不足、高效之路困难重重、牡丹文化研发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充分挖掘牡丹文化、并将其内植于洛阳牡丹花会之中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3.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诗的国度。作为陪都的洛阳,牡丹的种植广泛,品种丰富。牡丹花,不仅娇艳多姿,而且富丽堂皇,自古就吸引着许多的文人墨客的赞美和歌颂。据初步的收集,唐代写牡丹的诗就不下百首。洛阳比较著名的牡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在华夏民族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牡丹文化的发展及其繁荣,也为我国的牡丹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传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牡丹     
宋代杰出学者苏轼 ( 1 0 3 6— 1 1 0 1 )。亦是我国古代牡丹研究颇有成就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牡丹记叙》和三十多首有真知灼见的牡丹诗 ,对我国牡丹研究的科学历史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证实了北宋中期我国东部牡丹的栽培、研究、育种和牡丹文化 ,均有较快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 ;杭州为其中心 ,品种数目逾百 ;杭州太守沈立 ( 1 0 0 7— 1 0 78)早在熙宁五年 ( 1 0 72 )、就已撰写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牡丹专著《牡丹记》十卷  相似文献   

7.
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国色天香,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古代歌咏牡丹的作品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文章从唐宋牡丹诗词的内容入手,结合唐宋的时尚及习俗,从文学和民俗的角度探讨了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8.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花可欣赏,根可入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不同的价值被赋予在不同性质的牡丹上。唐以前未见莳植牡丹的相关记录,经武则天始盛,并于唐形成了特有的牡丹文化,宋为最盛。然莳植牡丹的起源时间学界观点不一,环境史学方面对牡丹的研究相对薄弱甚至未有涉及,通过对莳植牡丹的起源时间进行考究,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交互作用之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姜伊昌 《文教资料》2010,(17):63-65
牡丹文化源远流长,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它以中原为传播的主要范围,辐射全国,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牡丹文化的起源、发展、繁荣中,古代文人的佳作和药物学著作、近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报纸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月明 《文教资料》2014,(16):88-89
牡丹三千宠爱集一身,是中国人心中的百花之王;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从白头山到汉纳山,遍布韩国的每个角落.牡丹和无穷花作为中国和韩国的象征,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韩两国文化的最好体现。本文通过牡丹和无穷花,探究中韩文化的精髓。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