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说曹操是一个大大的奸臣,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们把曹操和《三国演义》中几个著名的人物比一比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曹操曾收留过刘备,也曾收留过关羽,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明知对方是英雄却能惺惺相惜,确非易事。刘备呢?在曹操显达于自己时也未曾识得他是英雄,更不用说为对方做些什么了。再就是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实干家,他曾行刺董卓,聚集诸侯付伐董卓,平袁术,灭袁绍。这类事情刘备一件也没有做过。并且,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刘备却看不出有什么军事才能,最后还败亡于军事。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周瑜之手,以周瑜比曹操…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从这四幅图画中,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画的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开学那天,我们都做了哪些事情,怎样用一段通顺的话,把这些事写清楚呢?  相似文献   

4.
最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讨论曹操的文章以后,国内各大城市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都对曹操展开了讨论。牵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归纳起来有:曹操对统一的作用问题;曹操镇压黄巾农民起义问题;民族英雄问题;屯田问题;曹操个人的品德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等等。既然问题提出来了,各个方面的人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在这以前没有一个学术问题象“曹操”这样被讨论过,这真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不同意见的人,通过这次论争,研究了史料,学习了理论。不明确的问题逐渐明确了,有些不了解的问题了解  相似文献   

5.
谁是三国真英雄?唯曹操与司马懿。而司马懿又远胜曹操一筹。因为司马懿有比曹操明确的安身立命的准则、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道德经》。司马懿一生的所作所为,处处闪烁着《道德经》的光辉。政治上,“为而不争”,“功成身退”;军事上,“不争而善胜”,“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道德修养上,“致虚极”,“夫唯不争,故无忧”。司马懿为什么对《道德经》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从他家乡出土的《重修洞微观记》中看出端倪,从他家乡的猪龙河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文章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作了探源溯流的系统考查,实事求是地阐明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两面性,细致分析了曹操从历史人物向文学典型的演变过程;通过这种考查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刻认识曹操这个艺术典型的审美价值,以及曹操形象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中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五十年代末,史学界对曹操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操翻案。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韩大林 《教书育人》2012,(23):38-39
提起教育事件,我们总是联想到教育领域中发生的大事情,其实这样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是教育中发生的小事情是不是也应该归为教育事件呢?这还要从什么是教育事件谈起"。事件"一词在《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事项、事情、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大事情。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事情也是事件的一种。在教育领域中有很多小事情,如果这些小事情不及时处理就会变成大事情,并非大的事情是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鲁迅的名篇《阿长与〈山海经〉》,在解决了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第一题是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完成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对说出阿长是什么样的人这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说:阿长睡觉摆成一个大字,学生用"粗俗""粗鄙"来概括;对谋害了我的隐鼠这件事,学生用了"恶毒"  相似文献   

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众多,但唯有三国时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代奸雄,于是很多人就用一个“奸”字去评价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物。这种评价受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这样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可说引用《三国演义》开篇诗句,自然引出本文的“风流人物”。批驳他人对曹操的评价,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是历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曹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没…  相似文献   

11.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南下,气势汹汹,本想以胁迫的方式让孙权捉拿刘备,最终归降,从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是,曹操却在孙权与之对立之后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听信蒋干的误报,杀了处于特殊地位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一般分析者认为这是曹操刚愎自用的结果,但是笔者以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曹操杀蔡瑁、张允的行为动机:1.骄兵思想在作祟;2.多疑心理在作怪;3.用人底线在决定。  相似文献   

12.
曹操、曹植虽仍沿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但又对旧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造。以《薤露行》为例,可看出曹操和曹植的乐府诗继承了古辞的"悲情"和"朝露"之感。但在题材与叙述视角上均有所演进,在题材方面:古辞的丧歌,曹操用其写时事,曹植用其抒发己怀;在叙述视角方面:古辞重在吟咏他人之事,曹操除了着重吟咏他人之事外,参入了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到了曹植就表现为着重抒发自我的理想与情感了。  相似文献   

13.
艾莉 《小学生》2013,(Z1):28-31
"生活中的启示",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习作练习,要求如下: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仔细想想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从习作要求中可以看出,首先,要求我们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其次,  相似文献   

14.
曹操是一个英雄,而在小说戏剧中却被看成一个奸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的演化原因,第一是曹操的两重性为演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民间文化与伦理政治文化的影响使曹操形象日趋成为一个奸雄;第三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用最大,把曹操基本定型为一个奸雄。  相似文献   

15.
在人才济济的东汉末年时期,曹操可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声望上来讲,还是从实力上来讲,曹操远远不如袁术、刘表以及袁绍等人。但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最终还是曹操用自己超人的智慧以及无与伦比的用人艺术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军阀割据的状况。特别是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的过人谋略以及用人手段让人刮目相看,在社会进步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军事家在关注古代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正因为如此,曹操的用人之  相似文献   

16.
<正>师:学完课文《狼》,老师想问一问你们,作者蒲松龄对待狼的态度是什么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文末作者的评价,“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报以嘲笑、蔑视的态度。师:非常好,你根据文意读出了情感,但是你们是否注意到这些语句的结尾分别用了不同的语气词,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先一起将它们圈画出来。  相似文献   

17.
曹操文章的艺术特色许善述曹操一生,除诗歌创作外,还写下很多文章.由干时代久远和社会变动的关系,曹操的文章大多巳散佚。今存曹操一百五十余篇文章中,主要是教、令、奏、表、书牍、哀祭之类的实用性文字。仅就这些实用性文章,我们也能看出曹操文章尚理、重情、主气...  相似文献   

18.
《草船借箭》一课是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企图为难和暗算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而取胜。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审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按事情发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常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整个世界;每一位杰出人物的身后,都有一位杰出的母亲。人们也许会问:比尔·盖茨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母亲对其教育和影响是什么呢?1975年,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在母亲节的那一天,他用斜体英文在贺卡上写下了一段话。这段话即使算不上是回答上面问题的标准答案,却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眷眷之情,也可以从中看出母亲对他教育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尔·盖茨在贺卡上写道:"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  相似文献   

20.
针对曹操诗歌的研究,很多人都仅从艺术论艺术,用苛刻的眼光把曹操当成纯文学家来评价其诗歌,殊不知曹操平生志在政治与军事,文学乃是他的"第三产业"。为此,他的诗歌风格必然趋向于务实.政治性、应用性强,但正因他有政治家的博大襟怀、气概,所吐之音处处显现一股王者之气。本文试求从曹操王者之气高度向其诗歌作居高临下的俯视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