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和经合组织发布的《教育与技能的未来:教育2030学习框架》启发我们对面向未来的美术知识、学习和教育进行重新界定。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课程重新设计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结合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美术学科课程内容概述”为依据,以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和学习要求为基础,重新设计实施美术单元课程的原则。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理念,学校美术课程改革应立足现实并面向未来,为推进富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美直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加拿大K-12科学学习成果框架》和《安大略省课程:科学》进行分析来探查加拿大理科课程设计的思路。加拿大理科课程框架的构建以课程愿景的关键方面为基础,以通用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为主轴,设立双层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是总体学习目标更为细化、富有情境性的表述,从而建立起课程愿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者有意义的联系,对应明确、一脉相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愿景的实现和目标的达成。这些设计思路可为我国理科课程的修订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尤炜 《人民教育》2013,(2):34-39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召开了第一届综合科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此后,许多国家开始大规模开设综合科学课程。迄今为止,综合科学课程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地区)和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选择。在此期间,加拿大的STS课程、《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美国的"2061计划"、《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先后启动、公布,它们均以经过统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2012年公布的最新版本的《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的介绍与评述出发探索,去思考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可能的变化;以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发达的上海地区《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作为对比案例,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框架体系描述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新版《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的特点.新版《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特别注重学生未来权益,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各阶段教学的有机衔接,注重技术课程与其他学习和生活领域的关联,注重当下学习与创造最佳未来的关联,注重学生道德、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步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与看待新技术发展.基于这些特点,本文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四方面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电气设备》课程是面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对提高学员在船舶机电岗位的任职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对《电气设备》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框架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电气设备》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做为一种课程模式,为具体专业课程方案设计者提供了课程开发的框架和思路。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即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核心来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集群式模块课程》为重要特征。一、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框架和思路课程开发是产生一个完整课程的全过程。普教界在引入CurriculumDevel一opment一词时,一般译为课程研制,而职教界却大多将其译为课程开发,以强调“开拓”,突出以劳动力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并达到可利用目的的含意。即职教界更着意于通过创造性劳动形成…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泽西州基于《新一代科学标准》开发了全美首个科学示范课程框架,该课程框架为如何将科学学科大概念融入课程体系建立了范式.分析表明,该课程框架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概念理解与实践能力进阶发展""问题链式引导单元知识与应用整合""形成性评价与课堂表现性评价融合"三大方面,为我国探索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如何设置...  相似文献   

8.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我国课程体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去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前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去年还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通过学习这两个文件,我们对课程的新含义和新课程体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现结合我校实际,就校本课程的构建谈一些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中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标准(1~8年级)是加拿大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科学课程标准。这一标准对科学与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新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两部标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理念、课程内容上基本是相通的,但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分析比较这两部标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6%-8%,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课程的倾向”,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的突出亮点。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2013年2月《英国国家课程:协商框架文件》的颁布,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根据新国家课程标准,英国将采用新型计算机课程来取代当前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总体而言,英国国家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呈现出稳中求变的态势。保持连贯的课程政策与鼓励广泛的课程参与是此次改革极具重要意义的两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几个特征分析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调研,在分析其课程构建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况,针对基于《框架教学计划》构建的学习领域的理论课程和基于《职业培训框架计划》构建的实践课程体系。从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实践课程学习时间和课程数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校企合作框架下开展的《汽配零件生产工艺编制与设备维护》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进行《财务会计实训》网络课程的建设研究,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更好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财务会计实训》网络课程的框架设计与资源构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PACK框架从教师技术整合的知识框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审视框架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语言框架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当代教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TPACK框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试图以TPACK框架为基点将国外技术整合研究及其全新理念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期为师范生提供全新而简约的技术整合视角,从而促进其教育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校企合作框架下开展的《汽配零件生产工艺编制与设备维护》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  相似文献   

17.
符吉霞  王祖浩 《中学教育》2019,16(6):100-108
批判性思维被视为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修订后的11-12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分析中学科学课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特征,该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估方面对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成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初步形成。在这个指导性件中,将制定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与框架。课程标准框架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课程编制是专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排课程并使之形成某种结构的一门学问。笔通过阅读联合国教科组织的三个件:《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件》、《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认为在终身教育成为世界趋势的背景下,高校课程编制应遵循针对性、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据此提出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应考虑的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学前教育课程应为儿童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新加坡主要是通过《培养早期学习者: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来规范其学前教育课程,从其课程目标、课程教育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三方面可看出课程目标具体化、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组织与实施细致化等优势,这对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