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审美为核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体验音乐情绪、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音乐爱好,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夏春艳 《儿童音乐》2010,(12):70-73
一、音乐教学中预习的必要性1.音乐课程体小挑重任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歌唱、舞蹈、唱游、欣赏、器乐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音乐兴趣爱好;同时即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发展;在各种音乐实践中鼓励  相似文献   

3.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教材,要求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灵活设计音乐课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实践和创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等,通过多种审美体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审美素养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属性,教师开展任何音乐教学活动均需要遵守审美原则,将审美理念逐步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内化,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活动得到深化,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把"指挥"这一活动形式运用到音乐鉴赏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改变音乐鉴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9.
丁春新 《广西教育》2013,(38):93-93,96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美、创造美,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它通过形象、艺术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与表现,并在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技能及提高艺术修养、陶冶审美情操。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音乐素质教育中须注意以下重要环节。1.音乐欣赏、感受能力的培养欣赏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前导阶段,也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音乐是情感艺术,其独特性在于通过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能…  相似文献   

11.
从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民主、和谐、自主且趣味十足的学习氛围,使音乐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趣味化、活动化和自主化的道路。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音乐鉴赏学习"是注重教学方法应用和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门课程,教师要探究让学生走进音乐鉴赏的教学策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在实践中升华,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音乐的审美能力是指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情感体验过程,它主要受到一个人的认知特征、生活状态的影响。因此,在农村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必须巩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还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此外开展音乐鉴赏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单纯地学会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审美为中心,加强实践与创造,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美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说的那样: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也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开展器乐教学呢?一、结合精选曲目,提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教学遵从科学学习的思想.更注重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通过学习活动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音乐学科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习到音乐相关知识,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思维、创新及审美等多种能力的提升,陶冶情操,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本文从合理选择乐器、深刻感受歌曲、融入舞蹈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8.
孙红 《广西教育》2014,(33):116-116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范唱、学生练习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领悟音乐中所表达的深刻感情,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单纯地学会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要充分利用表演和活动,使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走进音乐,从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加强对音乐的注意和表现。融合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创造为一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的快乐。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又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美的熏陶,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