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对于沈从文来讲,湘西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土地,他用文学创作描绘他对湘西的体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被赋予原始性、自然性、异域性的特征,并逐渐将这些特征蕴含在它的物理环境、地理位置、传统以及习俗当中,并主导着沈从文湘西叙述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异域风情、自然画卷、历史特征及民族意识的叙述风格。可以说,沈从文通过他对湘西的情感体验湘西,通过文学创作思考并想象湘西,并借助文学审美与恋地情结,将湘西独具的美学特征呈现在美如画卷的文字间,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湘西叙述。本文结合沈从文的湘西情节、分析其早期与后期所创作的湘西叙述,以此探析沈从文现象的湘西叙述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湘西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受到严重的妖魔化,比如被等同于"苗蛮土匪"。苗族作家沈从文对这一现象表示出强烈不满,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书写维度,便是祛妖魔化,即消除强加在湘西少数民族身上的辱称与恶名,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显示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侠义叙事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湘西苗文化是沈从文的文化自觉,对其文学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苗族生命伦理观念决定了作品中侠客义士的血性冲动,在行侠仗义的价值追求和理性原则上与中国传统侠文化不太一致;面对危机中的大中华民族和苦难中苗族的民族立场选择,决定了侠义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具有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在其青少年成长和人格趋于成熟阶段,明显受到湘西苗族生活环境和苗族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当后来的沈从文主动以文学方式反映他的故乡题材、以较理性的思维认知和评介本土文化时,湘西苗族文化作为他关照和反映的一个对象就显得十分自然.于是,沈从文通过自己的文章知识评介和文学作品建构,形成了对湘西苗族文化为主打的一种传播行为,尽管这种传播及其贡献在目的性、体系性、丰富性等方面同沈从文的整个文学世界创造与物质文化史研究成果相比较,显得不是特别突出,但对它作出必要的梳理和评价,就沈从文的研究视角而言,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讨.另外,对民族文化的一大传承前提就是传播,所以,沈从文对苗族文化的传播亦即是对苗族文化传承上的一种贡献,对于这种贡献人们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以写实记闻、回忆联想等手段,将湘西的现实形象与历史记忆有机交融,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而又含义隽永的湘西民俗风情画卷,不仅艺术地呈现了湘西人民群众雄强的生命形式,深刻表达出对湘西政治经济和社会人生发展的沉痛和隐忧,而且营造了一个充满文化记忆的文本世界,从而在现实描绘和历史映照中完成了湘西民俗文化记忆的再现和重构,实现了对湘西民俗文化的历史反思与意义传承。沈从文的湘西民俗文化记忆凭借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审美视角显示了现代文学书写的选择魅力和价值重构姿态,从而使其湘西系列散文在地方历史文化记忆的修复与提炼、地区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愈显珍贵、愈发灿烂。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相当长久的人生道路上,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的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而沈从文的苗裔血统,使得沈从文经常在文章中表露自我民族身份、夸耀自己健康的苗人血液以及对苗族人民所受的种族压迫而鸣不平.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9.
湘西题材小说作为沈从文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30年代普遍批判乡土世界的落后与衰败的浪潮中,反其道而行,为大家描述了遥远的湘西世界的自然风土民俗,苗族服饰以其极具自然美和装饰美的特征,为湘西世界披上了斑斓外衣。论文拟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苗族服饰描写进行探究,分析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的突出特点,是对苗族的书写。而这种苗族书写表现在既诉说了苗族的生存苦难,又对苗族文化进行了阐释,还高度赞美了苗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品质。这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表现出沈从文对苗族生存命运的关照,也凸显出他作为一位苗族作家自觉而鲜明的身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解析湘西苗族的传统婚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苗族的传统婚恋教育涉及诸多方面,情歌对唱、恋爱见习、技艺传授及婆媳相处是其主要内容。婚恋教育习俗对于提升苗族同胞的人文素养、培训生存技能、构建和谐婚姻家庭、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苗族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9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
林铁 《现代语文》2007,(12):60-61
彭世贵的《经典湘西》力图突破沈从文湘西写作的影响焦虑,用一种新的语言叙述与精神传递,对长期以来湘西想象中的诸多误解进行了祛魅,复活了湘西形象的本色。  相似文献   

14.
情歌对唱曾经是湘西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传统,是湘西儿女恋爱的媒介.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被沈从文吸纳进小说中成就了一个灵动飞扬的"湘西世界".情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想象的翅膀和浪漫的源泉,是小说人物形象诗意的栖居,是湘西儿女自然生命形式的吟唱.情歌是"湘西世界"一个特有的美学符号,情歌增添了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色彩,具有突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湘西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象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有关于湘西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16.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沈从文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在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他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7.
湘西文化是原始楚文化的遗存,沈从文的湘西书写不顾自己的作品成为落后的表征,记录了湘西多神的宗教信仰、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民族性格,构筑了一个神性的乡土空间。乡土在西方中心的现代性知识透镜下,是一个被遮蔽和被同质化的空间,沈从文对"湘西"的神性书写,是在创作独特的文学世界,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生存多样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以湘西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群粗犷而真诚、硬朗而乐观的湘西水手形象。他们在急流险滩当中勇敢地拼搏着自己整个的一生,他们在往返奔波的闲暇之余真诚而且朴素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情,这一切,都突显了他们在悲剧命运中对生命本真的感悟以及对淳美人性的景仰。因此,他们以其独有的人生特质而成为了沈从文理想家园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以湘西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群粗犷而真诚、硬朗而乐观的湘西水手形象。他们在急流险滩当中勇敢地拼搏着自己整个的一生,他们在往返奔波的闲暇之余真诚而且朴素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情,这一切,都突显了他们在悲  相似文献   

20.
湘西苗族刺绣是民族工艺的珍品 ,它的产生源远流长 ,在独特的生存状态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湘西苗绣取材广泛 ,寓意丰富 ,工艺精湛 ,针法讲究 ,风格浪漫 ,情趣淡雅、古朴。体现了湘西苗族同胞纯情 ,乐观的传统美德 ,对于湘西苗绣的研究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