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闻业务方面的一本新书——《标题的艺术》。《标题的艺术》是探索标题制作的专著,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彭朝丞同志。全书包括“标题的种类、作用及其特色”,“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与技巧”、“标题的制作方式举要”、“修辞手段在标题中的应用”、“标点在标题中的独特表达作用”、“标题的排列与美化”等章目,从新闻学、语言学、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这“一艺”(制  相似文献   

2.
一、制作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最需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从……谈起”、“由……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是够平易近人,但读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好的标题或者新奇,如《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美苏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或者警醒.如《浪费也是犯罪》、《谨防“精神贿赂”》;或者意蕴绵长,如《在战争与和平的翘翘板上》。新闻评论标题要出采,不妨借鉴一下杂文标题制作。要大胆创新,不固旧观,注意运用谐音、夸张、仿同等修辞格。当然,标题重“巧”,…  相似文献   

3.
《新闻三昧》1997年第二期,左克先生写的《标题:走进亚特兰大(上)》一文吸引了我。左克生先对标题的研究别有独到之处,但在对称美论述中,把《人民日报》双行大标题说成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笔者不敢苟同,“唯有《人民日报》标题堪称佳作”,令人难以信服。现抄录《人民日报》双行大标题:百年盛会说英雄谁是英雄八方聚首竞风骚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4.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色添彩,令人过目不忘;而一个淡而无味的标题,常使人视而不见。可见,标题制作是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中重要一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目前,虽然县市台已逐步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套路式”标题多。如会议报道的标题,往往是《我市召开某某会议》;领导活动报道的标题也是《某某参加某某活动》;工作经验性消息常常是《某某局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等等。这样的标题尽管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但千篇一律,令人厌烦。二是“仿古式”标题多。如写医生就用  相似文献   

5.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制作好标题,有许多学问,恰当地运用古诗作题,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几年全国评选出来的好标题中,有不少是同古诗“攀亲”的。如何恰到好处地把古诗运用到标题中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引用所谓引用,就是把诗句原封不动地搬来作题。如:“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1983年被评为好标题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人民日报》6月4日),原是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一句。高诗本意是对友人的慰勉  相似文献   

6.
所渭“翻新标题”,指的是作者从新闻的具体内容出发,选择人们熟悉的成语、俗语、格言、诗词名句等,巧妙地运用引用、仿拟等修辞手段制成的标题。“翻”得恰到好处,能使标题更加精练,生动、深刻,富有文采和感染力。这样的标题无疑是值得赞赏的。浏览近年来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翻新标题”确不少见。其中,也不乏象《春风熏得远客醉,错把店家当自家》、《人无笑脸休开店》、《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等精彩而成功的“翻新标题”。  相似文献   

7.
8月21日新华社的通稿,首次报道习近平同志“8·19”讲话。但各家媒体主标题的设计很不一样。新华社通稿的标题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采用的是“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受新华社通稿标题的影响,北京的《北京青年报》和《京华时报》的标题为“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工作”,显然是新华社标题的简化表述。诸如“某某工作很重要”之类的话语,基本等于没有说。因为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就是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情形,就说什么是重要的,这没有错,但也没有特别的意义。采用这样的主标题报道习近平的讲话,没有真正抓住习近平讲话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题与报纸,正如眼睛与人一样。标题不好,会使报纸产生“斜眼”、“呆眼”、“盲眼”。对读者来说,常是“看报先看题”。标题是“导读者”。象《生产“共和国第一”的土地》、《东北新添“三大怪”》、《乡镇企业了不起工资袋一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最科学的思想方法,它适用于一切领域,新闻标题制作也同样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报纸,象《喜人的烦恼》(载《新华日报》)、《快吃后悔药与莫吃后悔药》(载《人民日报·今日谈》和《新闻——不是新闻——新闻》(载《解放日报》)这样的标题是会随时可以见到的。作者选定这些标题时确实是苦心经营的。乍看,标题中的“喜”和“恼”,“快吃”和“莫吃”,“是”和“不是”似乎如冰炭之不可同器,自相矛  相似文献   

10.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1985年9月17日有一篇题为《心里要有“李鼎铭”》的文章,内容是说要尊重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李鼎铭这个名字人们是熟悉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提到他,因而标题中借“李鼎铭”来代替“党外人士”,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这种人名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消息、通讯、言论等文体的标题中屡见不鲜。标题中人名借代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古代文艺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名借代。《民主与法制》1985年第一期有个标题:《现代“刘兰芝”坚强起来了》。刘兰芝是古乐府诗《孔雀东  相似文献   

12.
魏鹏 《青年记者》2017,(14):51-52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的好坏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是不容小觑的.语法修辞和逻辑错误在新闻稿件中比较常见,在标题中也并不鲜见. 用词不当 由于对所用词的使用范围把握不准,标题中使用了错误的词语,导致标题成为病句,这是标题中出现最多的一类病句. 如《水利反腐九江捕获158只“鱼”》《消防官兵徒手刨出5岁男童》《进餐馆偷顺腿小毛贼被抓现行》等.众所周知,鱼是论“条”的,这里却用了“只”;徒手只能是“扒”,这里却用了“刨”;生活中人们常说跑顺腿、偷顺手,这里却来了个重新组合“偷顺腿”.  相似文献   

13.
离它远点好     
据台湾《雷声》周刊刊载的一篇文章透露,在国民党《中央日报》担任过半年“代理总编辑”的朱宗轲,动不动就要修改下属编辑的标题,以显示他“有学问”,但常常改错,以致弄得人啼笑皆非。有一次,大约是1980年10月10日,一位编辑拟了这样一个标题:《国庆活动高潮迭起》,到了这位“代总编辑”手里,大毛一挥,把原来的标题改成《国庆庆典活动/高潮不断迭起》,“国庆活动”中间还要加上“庆典”,  相似文献   

14.
标题莫效颦     
2月3日读石家庄一家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 ,让笔者感觉总有点“别扭” ,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 ,把人实在弄“烦腻”了。不就是扫个雪吗 ,犯得着这么小题大做吗?为弄清此类标题的使用频率到底有多高 ,笔者上网随便检索了几家晚报2000年的情况 ,结果是 :《齐鲁晚报》8次 ,《钱江晚报》8次 ,《北京晚报》则多达17次。再看看这些标题的内容 ,更是五花八门 ,什么“将女足进行到底”、“将‘贺岁’进行到底”、“将‘新概念彩电’进行到底”、“将炸酱面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5.
标题被誉为文章的眼,一篇好言论要有个好标题,才更具有吸引力。制作言论标题,有如下六忌。一忌顾此失彼。以理服人是言论写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切忌片面性。有篇言论题目是《用手不如用脑》。标题强调了一方,忽视了另一方。“脑”和“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脑”要通过“手”来实施。此题如改为《用手更要用脑》就比较全面而妥当。二忌引起歧义。《要打击防范服务并举》这个标题,作者的本意是:打击与防范并举,由于词语的排列不当,防范、服务,成了打击的对象,如改成《要打击与防范并举》就比较明确。三忌人云亦云。一般化是标题制…  相似文献   

16.
从传播效果角度讲,标题应是新闻的灵魂。观察时下的报刊,我们会发 现口语化的标题正由原来的“偶尔一试”逐渐变得“时常可见”。 现下,各类报刊的各种体裁作品频繁使用口语化标题,但这中间以晚报的消息类作品居多。羊城晚报今年春节前后大量作品采用了口语化标题,如《举着招牌收购机票 为的是报销三千元旅游费》。《羊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拜年兴讲仔女读书》。《车臣叛军要打游击  俄军方说那是“虚张声势”》。北京晚报的口语标题也很常见。如《美国跟俄罗斯叫板:你玩不起,我玩!》,《威廉王子与“老爸”不和》。新民晚报亦如…  相似文献   

17.
王涛 《声屏世界》2011,(1):68-68
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令人眼前一亮,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的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很给力”。  相似文献   

18.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19.
射箭必须对准“靶”,扎针注重找“穴位”,写文章讲究针对性。只有“对症下药”,才容易收到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6.12)第6版头条的《安全管理中的种种表面文章》,就是巧用《安全生产法》之“矢”,射中现实生活中安全管理弊端之“的”的佳篇。一是标题比较“惹眼”。关于题目的重要性,早有所谓“题好一半文”的经验之谈。因为读者翻开报纸,首先映入其眼帘的是文章的标题。假如标题平平沓沓,不能吸引读者,内容再好也徒然。再说,精心拟个好标题,也是提高稿件见报率的  相似文献   

20.
《工人日报》1998年2月8日,星期刊一版“生活一隅”栏目中一篇题为《刘家义务修伞四十年十万》的消息,其标题令人费解。《刘》作为一篇消息的标题,其中“四十年十万”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看其内容才知:“在赣中永丰县城恩江镇,年逾七旬的刘崇信、胡莲英夫妇近40年来义务修伞十多万柄,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在标题中用“四十年十万”又怎能让读者明白呢?况且此标题从语法上分析也不通顺。因此,笔者认为《刘》不能做标题,不妨改为《刘家义务修伞》更为简炼,或改为《刘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