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中棋     
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山行过僧庵不入》一诗里写道:“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想来诗人和寺僧是老棋友了,彼此熟悉相知,因此,诗人虽未步入僧庵,见到茶炉烟起,就知道寺僧又在高兴地下棋了。有人说下棋是脑力操,下起棋来确实要煞费苦心的。棋子走得快时,往往是顺利的时候;遇到困难需要焦思苦虑的时候,下棋的速度就自然缓慢下来,所以诗人说,听到棋子声响渐疏就知道弈棋者的苦思劳心了。两句诗,寥寥十四个字,便向读者描绘出:庙内(也许是树下的石桌上吧?)正有人下棋,一旁小僧正在煮茶;庙门外,诗人正在庙门外趑趄不前,也许  相似文献   

2.
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今天的将军那时20多岁,战斗间隙,官兵下棋,就找来一张军用地图,在背面用 尺子打上纵横十九道作为棋盘,没有棋子,从卫生所拣最大的药片--两瓶胃舒平,将其中一瓶用墨水染成黑色, 用两个镊子夹着下棋,小心翼翼恐怕捏碎了。有时下棋,还有敌军的冷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所以将军总是说:现 在棋手下棋太幸福了。 林建超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酷爱围棋并有深刻见解。 将军视野中的围棋,充满火药味。棋盘布满经纬,棋子好似准星,透过纹秤,围棋就是战争。  相似文献   

3.
实战常形     
段嵘 《围棋天地》2013,(10):89-90
有时,是否选择“尖顶”,和行棋的方向有关。下棋时总是希望尽量把自己的棋子走在价值大的地方,把对手的棋子逼到价值相对小的地方,价值大的地方就是正确的行棋方向。  相似文献   

4.
舞棋     
在巴拿马的契千,有一种奇特古老的传统棋——舞棋.下这种棋的棋子是用人来充当的.有趣的是,当移动棋子时,充当"棋子"的人,要用非常优美的舞蹈动作,从原来的棋位上舞到新的棋位上,并有音乐伴奏.观看这种对弈,不仅可以看到棋手的下棋能力,同时又可以欣赏到各种优美的舞姿."棋子"一般  相似文献   

5.
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今天的将军那时20多岁。战斗间隙,官兵下棋,就找来一张军用地图,在背面用尺子打上纵横十九道作为棋盘,没有棋子,从卫生所拣最大的药片——两瓶胃舒平,将其中一瓶用墨水染成黑色,用两个镊子夹着下棋,小心翼翼恐怕捏碎了。有时下棋,还有敌军的冷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所以将军总是说:现在棋手下棋太幸福了。  相似文献   

6.
父亲去世已经八年了,每当想起父亲,就会想起他下象棋的情景。我的老家在陇东农村,那里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下象棋。从我记事起,农闲时节,父亲的几个棋友就经常来我家下棋,他们一边下还一边敲击着俘虏的棋子,怡然自得。我在旁边观战,但不明就里。村里棋风很盛,有几个棋摊,每天都围着好多人,父亲也常常去棋摊下棋,有时吃饭的时候到了,母亲就让我去叫父亲,这时父亲必定要把一盘棋下完才走。我当时觉得下棋很神气,也想学,但父亲从来不敢我,他说小孩子不要学这些,好好学习功课。直到上忉中,我发现班匕不少㈣学都会下棋,便决心要学会。于是就去找我的一个堂侄学棋,他虽然比我小几岁,但还是不肯被我,我就给他摆好棋子,他这才跟我下,一开始,我总是输,但一周以届,我就赢了他,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相似文献   

7.
棋人子明     
林伯春 《围棋天地》2006,(19):75-76
我与子明之间,是可以凭一枚枚棋子连接,直抵对方心灵、紧握彼此双手的朋友。在同一座县城居住时,他腾出一间房为棋室,专供朋友们下棋。门楣上方,悬着子明的墨宝斗方“人和室雅,棋乐融融”八个方楷大字。棋友聚到一起,便玩得个酣畅淋漓,昏天黑地。  相似文献   

8.
教儿习弈     
四岁多的儿子看见我下棋,非哭闹着让我教他不可。儿子小,连棋子都不认识,怎么教,于是我根据他记忆力好的特点,首先教他认子。 我把棋子按帅、仕(士)、相(象)、车、马、炮、兵(卒)的顺序排列好,然后像念顺口溜似的教他顺读、倒读、背读,而后再抽读。这办法还真挺管用,  相似文献   

9.
棋友方哥     
炎热的七月,我被五嫂从地里找回和别人下棋,我坐东,只注意到对手直盯着棋子,脑袋直在眼前晃,根本没注意他所处的环境。 “赶紧挪挪!赶紧挪挪!”五哥一阵惊呼。  相似文献   

10.
老周 《围棋天地》2011,(11):M0002-M0002
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要说出来。要说的是一次几乎已经完败的征稿活动。 天地前些日子做了一个征稿启事.征的是与围棋有关的老照片。起因是受一位热心棋友的启发——他给我们看了一张三十多年前的照片.他的父亲和一些朋友在一起下棋。无论是当时人们的穿衣打扮、精神状态.还是棋盘棋子以及周边陈设,看了都让人觉得趣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父亲34岁那年,我出生在塞北草原的一个小镇里,由于我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儿,所以自打记事的时候,就是父亲肩上膝头的宠儿。父亲惟一的爱好就是下象棋,他经常领着我们姐弟几人做象棋游戏,将帅最大,兵卒最小,一人分得数枚棋子,可成车马炮清一色、一条龙,也可成对或者单出,最后谁的棋子多,谁就是赢家。那时我总爱偷偷地在棋子的背后做上各种标记,以便在抓牌的时候能挑到大牌,父亲好像从未发现。渐渐地我熟悉了32枚棋子,也学会了下象棋。童年的时候,我除了下象棋,没有别的玩具,与父亲下棋,总是我输的时候多,偶尔父亲也会假意不觉,让我打个闷宫。现…  相似文献   

12.
围棋(1993-5)相传起源于山西陵川的箕子山即棋子山,这里流传着令人神往的“烂柯”传奇故事: 村民李忏去村东箕子山砍柴,在谋棋岭上观看两位白须老者下棋,等到要回家时,腰  相似文献   

13.
段嵘 《围棋天地》2014,(8):61-65
有些棋友对吃子有着强烈的嗜好,下棋时只要能吃到对方的棋,就不顾一切地去吃,贪图一时之快,却完全忘记了胜负最终是由谁的目数多来决定,棋子吃得多并不等于目数得到得多。  相似文献   

14.
打谱     
王元 《围棋天地》2005,(6):82-84
日前,我去武汉办事。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发现有一位棋友的棋力很强。我问他,是怎么学会围棋的,答日:是打谱。“小的时候,妈妈用两种不同的钮扣,为我凑成了一副棋子,我自己画了棋盘。由于既是初学,又无对手,就照着书上的棋谱用这副特别的围棋——打谱。开始时当然仅为机械复印、不解棋意,后来,渐渐地能感受到一点棋的漂亮,后来,就会下棋了。”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许多行业都纷纷与国际接轨,然而被誉为国粹的中国象棋却没有一点改革的迹象。棋手虽然有所提议,比如下棋时的记录方法、棋子的形象设计与包装等等,但并没有引起重视。这下子可把中国象棋内部的领导们急坏了。  相似文献   

16.
棋友开始用自古英雄出少年,人小志高等言语来褒奖张锦东。此时蒙自县下棋氛围很好,县工人文化宫里有专门下棋的茶馆,蒙自高手都集中在此。每逢周末,下午1点到傍晚10点都在茶馆外面摆擂台应众。擂主则由当时红河州四大高手,号称“四大金刚”的陈祖安、解会生、谈术彪、黄敬开担任。张锦东挤在人群里,嘴里咬着红领巾,眼睛盯着大棋盘,思维跟随着棋子不停思考,他很想上去一展身手,比试一番,皆因年幼害羞,没有那股勇气。两年后,张锦东获得红河州少年冠军,擂台赛成了他表演的舞台,观众大多愿意向他挑战。  相似文献   

17.
胡图、莫哲都是执著的棋迷,经常聚在一起下棋。一般棋迷,因下棋挨老婆骂不足为奇,可这二位的老婆却想把老公给弄丢了。 胡图星期天“奉命”去买大米。回来时,见路边茶馆外凉棚下有人在下围棋,他支起自行车凑上去看。下棋的换了一拨又一拨,观棋的走了一批又一批,唯独他能坚持到  相似文献   

18.
“输了两子。”年轻人轻轻地把一把黑子放在棋盘上。老者抬起头,祥和的脸上露出笑容,“下午复盘吧。”年轻人灵活地把棋子拾入盒内, 突然问道:“为什么棋盘是十九道,十七道二十一道不行吗?”“嗯?”“我是说,规则当然是定好了的,为什么棋盘的纵横道数必须是十九呢?即便是约定俗成也要有些道理吧。”老人微微笑着,反问:“你看这是为什么?”“在二十一、二十三道的棋盘上下棋,变化不是更多吗?也许下起来更有味。古人初创棋时,棋盘兴许是十五道、十三道,甚至九道,然后一步步发展而来,可以文字记载时恰好是十九道,后人也就跟着传了下来。如果真是这样,棋还应发展,如同社会进步,二十一道、二十三道,一直下去,不妨三十年或五十年增两道,只要智慧和文明在前进。”  相似文献   

19.
第七袋烟:棋馆一被棋迷们称为“棋馆”的老尤家茶馆,是一间不到五十平方米的简易房。屋里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一些棋桌和凳子,桌面上用刀刻下好几副棋盘,上面摆放着棋子。除了靠墙那张两米长的小棋桌上的棋子完好外,其余棋桌上的棋子各色相杂,有的已被摔裂,不得不用胶布捆扎起来。茶馆的摆设虽然简陋,但生意却出奇地好。每当尤老太太把水烧开,茶炉上刺耳的笛声响起时,休班在家的棋迷们便陆续来到,按照自己的身份,坐在自己应该坐的位置上,来晚了占不到坐的只好站着观战。到这儿下棋的,干啥的都有,但无论身份如何,在棋迷们  相似文献   

20.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棋坛有个叫王嘉良的高手,他是街里棋摊上的人常常念叨的人.下棋人爱夸口,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或许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多少年来,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成绩.我在报纸上看过他对弈的照片.瘦削的脸,一双眼睛却极有神.真正和他谋面是1980年的秋天,我为中国新闻社组写一篇他的访问记.当我到省体工队棋类训练室时,我面前的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