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关于中国农村工业污染与集体行动的一项定性研究,以Y村为分析单位,主要阐释了由工业下乡导致的环境污染及由环境污染导致的村民自发的集体行动,最后,本文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农村集体行动的特质及农村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愿合作的集体行动仍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方式。然而,在当前情况下我国许多农村的集体行动以失败而告终。本文通过比较在完全理性、演化与社会嵌入三种博弈结构下村民行为的差异,分析了新贺泵站集体供水失败的多重原因,以及社会资本在村民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社会资本提高集体行动缋效的对策措施以及社会资本对于我国村民自治建设的重要含义。  相似文献   

3.
集体行动的内部动员过程——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尔森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是防止"搭便车"从而避免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是以集体行动内部的组织化与制度化为前提的,而对那些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并不具有解释力.在对一次弱组织化的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的个案分析中,提出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两个概念,对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何以可能给予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老人越来越重视非物质福利。要改变农村老人的弱势群体地位、增强老人非物质福利,其中投入相对较低且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将农村老人组织起来建立老人协会。福利需求、村庄共同体的存续、第三种力量及农村精英的呼吁与领导等因素是老人协会得以建立的条件。对于“原子化状态”的村庄,则需要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解决老人协会建立过程中村民集体行动的初试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人们需要通过集体选择的方式实现共同利益.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共同利益并非志愿合作的充分条件,搭便车将导致"志愿失灵".而社会资本理论指出,集团成员的决策并非成本收益计算的经济过程,而是受非经济激励影响的社会过程.在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信任、规范能够抑制搭便车行为,为集体行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质是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通过村务公开实行村民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民主治理与村庄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村庄如果有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就能够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村民的需求,走出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反之,村民就会以非制度化方式或暴力手段维权,村庄也就因秩序混乱而失去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通过两个村庄村级治理的机制运作及其效果的比较,说明村民的制度化参与对村庄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村民自治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但经历过曲折。为保证村民自治能持久实施,必须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去科学构建村民自治制度。五个方面的措施是:村庄合并;加强法制;选好领导;国家财政支持;实行"政社分开"。  相似文献   

8.
公田制这种农田体系使农民形成一个个以村庄为地理单元的共同体.相对于庄园制,从村庄共同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时期的乡村社会,可以看出,村民集体在农牧生产管理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他们可以制定关乎村庄共同体利益的村法,这些村法涉及到耕作、放牧、拾穗以及整个村庄农田的调整等经济事务,这样的乡村基层呈现出很强的"自治"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后,村治精英和村民都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治理村庄的政治资源,成为决定农村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村治精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带头人,主导村庄发展的方向,村民是实施村庄治理的决定力量,在实现村庄治理目标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对村庄治理的动态研究,从精英权威和民主参与关系的视角,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农村村庄治理结构中女性处于边缘状态,流行的解释是农村妇女素质低、自己没有参与的意愿。回溯前村民自治时代的中国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的历程,这个解释可以被证伪。在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妇女曾经有过高度参与村庄治理的经历,共产党的革命让她们"感知"到妇女的"解放",农村妇女第一次拥有了政治身份,得到制度性的关注,具有社会成就感和自信心。那些缺乏政治经验、参与意识和能力的说辞,不能作为当今农村妇女公共领域被边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时期,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巨变,呈现出以双栖家庭为主、单栖家庭为辅的农村收入结构模式。农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适应是村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农村传统的治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即治理弱化。笔者认为畅通村民选举通道,搭建农村公共事务公开的阳光工程,满足村民实时的需要是新时期强化村庄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媒介自诞生以来就是权力博弈的舞台。在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转型过程中,村庄中现代传媒的介入.开始对村庄政治产生影响。村庄治理是中国农村民主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而政治传播是村庄治理与农村民主发展的桥梁之一。在中国农村,政治传播的发展影响到村庄中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村庄中权威与治理模式的形成。本文以山西省南张村为个案.围绕村庄治理中的政治传播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高校社团是一种蓬勃发展的自治组织和新生事物,在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活跃"第二课堂"教学、增进情感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纽带作用,深受大学生和社会认可。同时高校社团存在集团准入机制无序、集团运行机制无效、集团分利机制造成"搭便车"等现象,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具有共同目的和利益关系的集团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参与集体行动多种组织的行动原理与准则,而组建小规模集团和相容集团,有选择性的激励方法和提供公共产品等解决集体选择无理性的方法,则为进行高效社团有效管理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农村正发生着村民的盖楼运动这一场"大革命"。本文以LSZ村为个案来考察村民的盖楼运动及其引发的居住模式变迁,认为LSZ村居住模式的变迁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石屋"、"钢筋水泥式楼房"和"别墅式楼房"。而且,这种居住模式的变迁与村庄的社会文化习俗和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村民自治的主流形式是以村委会为载体,体现了中国行政主导型的官僚体制在农村的延伸。这种体制由于缺乏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而带来种种问题,改进之道在于效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民选的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庄权力机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乡村生计方式发生多次改变。本文所关注的X村先"非农化"发展再"回归"农业生产的改变,是近年来一类资源型村庄生计方式变迁的代表。研究表明,X村两次转型的过程都是"先行者"带领村民逐步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先行者"按照以己为中心,以血缘亲疏、地缘远近"差序化"代入的方式,带领其他村民进入到新的生计方式之中的"行动逻辑",在农村项目引进、工作引荐以及产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领作用,促成了村庄生计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在解决转变生计方式的难题时,X村村民是基于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经验,将"差序化"的社会关系"代入"其中而成功的。"差序化代入"是资源型村庄的一种生计方式"变迁机制"。该案例说明,尽管外部结构性因素不断变动,村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仍具有强大的惯性,乡土社会关系对维持乡村秩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为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员工分流安置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化解村民自治在"后选举时代"的民主监督缺失问题是一个紧迫的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基层党的领导体制、村庄内部关联和外部联系入手,在技术层面上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改善基层尤其是农村党的领导体制,促进村民组织化,使农村外部力量内化等措施来构建"共同参与民主制",实现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当下农村社会的"去组织化"趋势造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层民主发展缓慢、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依靠农村社会的主体——社区精英来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因为社区精英是村庄组织化的内源性动力。在村庄组织化过程中,社区精英依次通过以下四个阶段的措施将村民组织起来:创造合作预期,以利益诱导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以威望凝聚人心;创建组织载体,以组织联结村民;制订组织规范,以管理维持运行。提升村庄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发挥精英的引领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规范化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国际公共物品,可视为国际产权、交易费用和制度安排的函数关众作为一种公共选择过程,可视为国际公共物品的共同供给共闭肖费的非合作博弃过程。在其渐进过程个经济全球化无法回避因为搭便车和外部性而引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和世界市场的失足,从而降低经济全球化的普遍的乐观主义。因此,必须从交易费用和国际产权结构的角度进行国际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以实现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和集体行动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区自治:村治制度的继替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而经济和社会基础则是支持其制度运作的关键性变量.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从"形式"到"实体"的转变,推动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若干突出的矛盾.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转换,农村土地流转的逐步开放、村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及经济组织的多元化以及各种要素资源的快速流动,不断突破着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作为新型的农村治理形态,社区自治超越了既定村治制度中户籍、地权关系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契合了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时期流动性与开放性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总体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