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相 《科教文汇》2007,(11X):41-41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中专学生年龄正处于十七、八岁,正是个性张扬时期,他们刚刚从父母怀抱里走来,进入独立生活环境。他们想要溶入社会的集体生活,但同时他们对这样的生活又很陌生,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这对于中专学生的成长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凶此加强中专学生道德法制教育势在必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独生子女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在生活工作上需要考虑到养老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很多独生子女无法回到父母跟前常照顾父母,在外工作的独生子女也经常会担忧父母的养老问题,导致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知性论的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知识、法则和观念的系统传授,往往以强化的方式来强化道德行为,使德育陷入了无形的困境之中。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道德智慧。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有助于我国的道德教育走出当前的低迷状态。  相似文献   

4.
余志娟 《科教文汇》2010,(12):13-14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知性论的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知识、法则和观念的系统传授,往往以强化的方式来强化道德行为,使德育陷入了无形的困境之中。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道德智慧。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有助于我国的道德教育走出当前的低迷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自从独生子女一代产生以来,他们的教育问题便越来越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关注。“望子成龙”已成为众多父母普遍存在的心态。在这种对子女高期望值的诱导下,与穷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富裕城市和地区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正在形成一种多重化的趋势。许多孩子还在幼儿园时期,便已经开始了学前班的学习,提前接受了本应在上小学后才会受到的教育。在孩子上小学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的主要问题。然而在教育思想上许多家庭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些旧的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并且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成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必然存在的问题。一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现实原因让独生子女早期的体育教育几乎为零,而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问题却非常让人担忧,如:肥胖、近视、自私、不易与人交往、不善于动手、动脑等。大部分孩子活在父母及至祖辈们的呵护下,失去孩子应有的空间,因此,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都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独生子女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不仅是其身体心理成长的需求,还对规范独生子女的行为以及培养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并以身作则带领独生子女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在生活中培养独生子女的体育特长及爱好,并和独生子女一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更应转变教育思想,不仅教学生锻炼身体更应教他们怎样科学、有趣地参加体育锻炼,乃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的主要问题。然而在教育思想上许多家庭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一些旧的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并且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成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必然存在的问题。一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现实原因让独生子女早期的体育教育几乎为零,而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问题却非常让人担忧,如:肥胖、近视、自私、不易与人交往、不善于动手、动脑等。大部分孩子活在父母及至祖辈们的呵护下,失去孩子应有的空间,因此,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都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独生子女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不仅是其身体心理成长的需求,还对规范独生子女的行为以及培养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并以身作则带领独生子女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在生活中培养独生子女的体育特长及爱好,并和独生子女一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更应转变教育思想,不仅教学生锻炼身体更应教他们怎样科学、有趣地参加体育锻炼,乃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8.
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所以为人的最起码道德。当今,感恩父母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良药。本文论述了小学阶段感恩父母教育中,家庭干预的策略。通过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由于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步入了中、老年阶段,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养老问题已日益突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所能提供赡养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老人的赡养需求问题日益严重。只有政府、社会以及家庭通力合作,才能让独生子女能够更好地担负赡养父母的责任,让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父母心中是太阳。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有着许多的优点:聪明、自信、接受能力强等,可我们在看到他们的优点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许多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法纪意识淡薄,缺乏勤劳节俭、与人为善、友好合作的美德等。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社会不能及时的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就难以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可谓是千依百顺,这样必然忽略了"礼"的教育。"礼"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事是每个人终生必修课,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在当今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而激发这些潜能却并非易事。目前,比较确定且可信的激发人体潜能的方法就是催眠术。用催眠术来激发人体潜能、保护身心健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协同教育主张把学校、 家庭、 社会及受教育者四大要素进行科学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和张力,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自发、 自觉、 自主、 自为的需要激发他们生命的原动力,使他们成为"协作应变、 学习创新"的"世界人".  相似文献   

14.
罗文丹 《科教文汇》2008,(29):21-21
大学作为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子系统,不可避免受到“道德危机”的冲击,尤其是现代大学与社会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仅充当着服务社会的角色,同时被社会这个大环境影响着。大学道德危机归根究底是一种制度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孙媛媛 《科教文汇》2009,(16):59-60
独生子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弱点,高校应从人生观教育、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化教育三个方面来加强积极引导,转换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任宏兵 《科教文汇》2008,(36):81-81
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造就离不开信息技术,更离不开教育,可以这么说,信息技术教学对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逐步开发他们的潜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给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它使社会实践与其它各门学科有了有机的结合。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伍正罡 《金秋科苑》2012,(19):36-41
老科技工作者离退休后主要生活在社区,东安区老科协、各个社区党委充分认识到这些老同志的潜能,不断挖掘他们的力量,激发了老科技工作者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余热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科学生活》2008,(11):38-40
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己身体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引导孩子"识钱"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避讳谈钱,相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钱的作用有正确认识,让他们从小  相似文献   

19.
王磊  王敏  相丽辉 《科教文汇》2013,(12):32+36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数所高校独生子女研究结果为基础,从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其自身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性,探讨有价值的对策,促进"90后"独生子女自我认知的发展,从而提升和完善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独生子女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科教文汇》2010,(15):190-192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攻击性问卷(AQ)在498名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除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与大学生攻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是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攻击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应着眼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系统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