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正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是土壤,孕育着学校精神;学校文化是根基,生长着学校特色;学校文化是力量,提升着学校品质。用文化引领教育,用文化经营学校,是一流学校走向成功的基本策略。我校在文化立校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以"山"为切入口来建设学校文化,名曰"仰山文化",形成了"三寻三求"的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甘肃教育》2012,(8):98
兰州市城关区榆中街小学座落在风光秀美的兰州市中心地段——东方红广场南面。学校传承"爱"的文化,提炼出"上善若水"的核心文化,通过借水喻德,在校园中营造"若水文化",致力于"若水校园、若水管理、若水教师、若水德育、若水课堂、若水学子"六大工程,从而树立起鲜明的学  相似文献   

3.
一所新创办的学校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人张謇先生百余年前"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创举中,寻找到"大生文化"发展的根脉。通过文化立根,确立办学的价值旨归和教育追求。通过文化赋形,建设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物态环境。从"大生德育""大生课堂""大生课程""大生管理"四个维度实施文化育人,滋养师生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4.
一所新创办的学校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人张謇先生百余年前"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创举中,寻找到"大生文化"发展的根脉。通过文化立根,确立办学的价值旨归和教育追求。通过文化赋形,建设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物态环境。从"大生德育""大生课堂""大生课程""大生管理"四个维度实施文化育人,滋养师生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5.
隐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估计的力量,它既是勾画学校文化建设蓝图的起点,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支点。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借助"金葵花"隐喻学校文化,并以此展开文化认知、进行文化实践。"既要注重文化的基本问题,又要注重个性化表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善于想象""既要发挥校长、教师的引领,又要有儿童参与"等学校文化建设主张将形而上与形而下有机结合,给学校文化建设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校劳动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劳动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文化指向价值观培养、呼应新时代劳动精神、关注动手实践.中小学可以从"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造劳动文化环境""开展多元的主题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借助多样的媒体平台,进行劳动文化宣传""发挥各界的协同力量,形成劳动文化价值认同"出发,探索学校劳动文化建设实践路径,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涵,落实学校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浙江省宁波市春晓中学创建于2003年6月,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97名,教职工111人。先后获得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示范家长学校、宁波市示范文明学校、宁波市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以"上善若水"为办学理念,以"挖掘水之内涵、丰富水之精神、提炼水之品性"为切入点,精心打造善水文化,建设若水校园。  相似文献   

8.
分享文化是常州市实验小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产品"。分享文化的实践观点是:"分享文化"建设主阵地在课堂,突破口在德育,载体是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抓手是课题研究工作。增强分享意识、提高分享能力、形成分享品质、倡导分享精神是学校分享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分享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思变、创新",也因此才能够迈出形成开放、大气办学风格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是土壤,孕育着学校精神;学校文化是根基,生长着学校特色;学校文化是力量,提升着学校品质。用文化引领教育,用文化经营学校,是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基本策略。我校在文化立校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形成了"三寻三求"的学校文化建设路径。一、寻查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求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3年8月28日,2013新华网"大国教育之声"基础教育系列访谈在新华网二号演播厅隆重举办了第一场论坛"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来自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的四位访谈嘉宾大齐学校校长王立庆、黑沿子小学校长高绍山、第一实验小学东校区校长么守歧、辉坨小学校长孙然分别对各自学校的幸福文化、海洋文化、和融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大齐学校校长王立庆认为,学校文化实际上在教育当中是隐性的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教育品质和道德情操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黑沿子小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京都小学坐落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畔,始建于1931年,2001年旧地重建,现有艮山和流水两个校部。学校秉承"以运河精神孕育水德少年"的办学理念,践行"上善若水,博学笃志"的校训,凸显"运河文化"办学特色,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一所奋进、包容、创新的运河沿岸名校。学校基于运河文化建立了"若水德育"体系,通过举行与运河文化相关的"五节""四礼"等特色德育活动,致力培养厚德、博识、健体、尚美、敏劳的"水德少年"。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但不一定会拥有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因为学校的文化难以自动生成,需要学校的所有人有意识、多层次地建设.这些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努力在物质、制度、课程和精神等诸多文化方面,凸现出"美""善""好""上"等理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苏伟毅 《新教师》2019,(8):14-15
学校文化,一般包括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在学校建设中,如果说政府部门建起的校园校舍,是满足办学硬件需求,奠下的是"建筑基石";那么,校长确立的学校文化,则是办学的软件要求,奠下的是"文化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具长远意义,故有"百年名校""百年树人"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但不一定会拥有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因为学校的文化难以自动生成,需要学校的所有人有意识、多层次的建设。这些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努力在物质的、制度的、课程的和精神的等文化方面凸现出"美""善""好""上"等更理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背景下,亟需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针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以物质文化建设替代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有文无根""有文无魂""有文无体""有体无型""有文无化"等问题,要通过准确的办学定位以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凝聚集体智慧以形成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集体合力;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形成结构优化、和谐统一的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库,加大专家的引领力度;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积淀学校文化;坚持科学评估,引领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应加强学校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文章以纺织高职院校为例,在分析"校行"文化融合主要内涵、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纺织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校行"文化融合的途径,即在校园精神培育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校本教材编写上、学生品质塑造上、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涵盖了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特点。幼儿园立足家乡的传统文化,以"乡之味""乡之景""乡之趣"为切入口,以互动式、特色化、渗透式的"云游家乡之旅",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感知自己及同伴家乡的传统文化,以增进地域认知、尊重地域差异、根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笔者选择了"忠"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忠"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在建设班级"忠"文化之初,笔者带领学生搜集有关"忠"文化的资料,并最终定下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携"忠"  相似文献   

19.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12,(Z1):30-31
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是贯穿在学校全体成员与每项活动中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象征。《辞海》把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着意建设的特有精神的表征"。因此,校训不仅反映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精神,而且也反映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各种集体活动所着力培植的精神。校训体现着全体师生的信念,也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点、历史积淀和价值追求等办学思想的核心,它不仅具有训育和教化功能,而且能够起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独特文化作用。丰富"行以至诚"校训的内涵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铸造精神和灵魂。校训的文化意义在于推动不断地创新,以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系所具有的作用去育人。静态和动态是校训文化意义的两种存在形式。从静态的意义来看。通过校训所释放的文化信息,构建学  相似文献   

20.
学校的发展即文化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一条继承与发扬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书话永平。在"爱润永平"工作体系的"爱润管理""爱润课程""爱润课堂""爱润学子""爱润教师""爱润家长"工作深入推进中,去"发现管理""发现课程""发现课堂""发现学子""发现教师""发现家长",书写永平故事,厚积"爱润"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