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古琴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从流派来划分,古琴艺术分为多支流派,每一种流派仍保持着其自身的演奏形式与艺术风格。作为中国重要的民族器乐之一对古琴艺术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将对泛川派华阳顾氏古琴的艺术形式,演奏风格,传承人以及艺术价值和发展价值等多角度进行论述,深入探索顾氏古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及影响,从而进一步的论述,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济南回民中学高培芬老师入选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老师是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我国著名古琴艺术家张育瑾先生的嫡传弟子。“现在经过以前老前辈口传心授的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要加把力。”高老师在入选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指的是带学生、传承古琴文化的事。高老师做得很好,她义务辅导学校师生,培养了一支在济南市颇有影响的回中古筝演奏队。  相似文献   

3.
据史料记载,琵琶在隋朝时期有西域传入内地,并在明末清初形成南北两大流派,后来北派琵琶逐渐衰落,南派琵琶又区分出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平湖派等众多流派。在众多流派中,清末琵琶艺人李芳园通过对琴谱的整理、传承和创新,将平湖派琵琶发扬光大,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本文就从平湖派琵琶大师李芳园的传承与创新出发,对该流派的艺术风格以及传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南宋末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众多的琴派琴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古琴流派可划分为以下几种:浙派、虞山派、广陵派、闽派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在发展、传承、创新的角度,梳理出平湖派琵琶在李氏五代的艺术积累中,确立的流派特色和传承基础;在第六代传人朱英的努力下奠定了该派艺术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并在杨氏三代及朱英的其他学生的整理、汇集中继续发扬。特别指出其代表乐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汇聚南北派众长,独成一体,李芳园在该谱中的创新思想让该流派更具艺术特色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张凌 《教师博览》2023,(18):16-18
清末民初,琵琶艺术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的发展格局。汪派作为最晚形成的一个琵琶流派,对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传承”为切入点,对汪派琵琶艺术在当代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广大琵琶研究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略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和合思想是古琴文化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审美原则。古琴形制暗合阴阳之道,在选材斫制的过程当中讲究阴阳调和。古人根据五音的特性将五音与四时五方相结合,贯彻了律历融通的观念。琴艺上,指法和技法的"声韵并茂"实现了虚实相生,轻重缓急的节奏达到了刚柔相济。在山林水云间融情入景,于花木禽鸟上寄托情怀,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同化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和合之境。汉字拆解重组成琴谱,是古琴独有的记谱系统。传承有序的地域流派,展示出和合文化在中原大地上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往往被作为外来文学流派、文学潮流影响中国文学的典型个案来研究。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目光聚集于中国新感觉派的传统文化品质,在作品审美原则和作品、作家自身的传统文化心理两方面分析该流派对传统的回归,并最终得出新感觉派“中国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源自同名古琴曲,现今广泛流传的《高山流水》主要有三种同名不同曲版本。它们的音乐来源、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属于山东、河南、浙江三大筝派。通过比较三首同名古筝曲在曲调、演奏技法及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浅析三大古筝流派形成《高山流水》的背景,体现了三派筝曲《高山流水》的强烈地域性特色及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这三大筝派《高山流水》作品的比较与分析对于理解我国地方筝曲的音乐特点和推动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钢琴艺术教育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对于演奏技法以及相关知识专业的学习和传授,而钢琴教育中对人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的培养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本文从古琴教学与演奏中所追寻的境界、教育理念中的开放性探索以及教导方向里的文化自觉三方面来探索古琴艺术传承观念对于钢琴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古琴与儒家以及道家之间的文化渊源及古琴自身所展示的美学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琴的历史及其流派、古琴音乐的作品及其形态分析、古琴的美学思想和古琴音乐的发展四个方面来谈中国古琴的保护与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普通思想史的逻辑考察,战国时期的教育流派以及流派间的传承和流变会更加清晰.战国前期的教育流派传承和发展了孔子和西周思想,主要有较为保守的“先王派”,侧重改良旧思想旧学术方法的“德教派”和“性教派”,注重具体教育制度的“制度派”,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鬼神派”,注重教育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的“政教派”和“社会教育派”,以及注重逻辑的墨子学派.战国中后期的教育流派思想更深刻,也更注重社会秩序的恢复,主要包括注重用统一的方法恢复国家秩序的“商韩派”,继承了社会教育思想的“理想派”和“教化派”,注重个人自由的“老庄派”,注重古典传统的“古典派”等.这些思想前后相承,相互影响,从不同视角构成了一个时代对教育的完整思考,亦对后来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在我国词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婉约词派是在花间词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点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试从存在时期、题材和内容、审美欣赏角度、流派内涵广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五个方面来探析花间词派和婉约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都市的迷行——论新感觉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异质特色的流派,以对都市的新感觉和心理分析而独树一帜。本文力图从新感觉派作家对新奇的审美观的追求的审美机制入手,分析其创作实践以及其最终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琴在这样的艺术价值体系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琴作为一种乐器,它非常具有影响力;除为乐器之外,它还具有道德、哲学、宗教、政治的内涵。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代表——梅庵派古琴艺术,它是中国古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既具有历史的机遇,也包含着古琴艺术家们自己的天分、才华。它体现了二十世纪的部分文化生态,丰富了古琴艺术,造就了曾经古琴有过的辉煌,也为艺术的新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的空间。本文就如何继承梅庵琴派的传统,坚持面对现实,以此来作为爱好者乃至关注它的所有人们需要长久思考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彭岩 《文教资料》2008,(18):77-80
清末作家刘鹗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以古琴为代表的文人音乐方面同样是造诣精深、成就斐然.在古琴演奏方面,他曾师承虞山琴派的劳泮颉、张瑞珊等琴家,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他亲自参与编撰了<十一弦馆琴谱>,为古琴曲的传承与研究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他曾收藏有包括"九霄环佩"在内的历代名琴十一件,为古琴的收藏与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首次在其文学作品中记述了西方的复调音乐思想;他常与劳泮颉、张瑞珊、黄葆年、蒋文田等著名琴人及文化精英们"雅集",并收集整理出部分古琴"自度曲"和部分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7.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上海文坛的一个小说流派.本文试对新感觉派的流派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促进新感觉派流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张艳 《高教论坛》2007,(6):183-185
古琴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文人在古琴艺术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古琴又成为古代文人提高道德修养,寄托审美追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崇尚自然派艺术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真”与“美”的概念剖析,以崇尚自然派艺术实践和理论为依据,从文学史和美学史的角度,审视崇尚自然派求真求美的艺术情趣以及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崇尚自然派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在以自然物为描写对象的艺术创作中做到景象真切,情感真挚自然.崇尚自然派标榜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认为真正引起美感的东西就在于斯,这是自然派区别于其他流派最鲜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