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作者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部分学生及一些社会读者中作了点调查,结果表明受欢迎的新闻业务刊物,《新闻与写作》是其中之一。《新闻与写作》为什么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呢?仅从1986年第9期的栏目和内容上不难找到答案。一、栏目多。这些栏目不落俗套,安排合理,既有适合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研究与探讨”等栏目,又有指导业余通讯员和初学者的“新闻基础知识讲座”“读者之  相似文献   

2.
现场短新闻是近几年新闻的奇葩,它一面世,就受到了读者、作者和专家们的关注和欢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报纸上。现场短新闻为什么能这么快的被人们所认同?这是目前专家和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边认识、边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写法生动灵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正确引导思想的责任,以人为本作为新闻采写的一项原则,也是新闻采写的一项基本素养,更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人始终是新闻采写的中心,只有真正做好人的文章,才能使人本理论在新闻采写中得到正确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今天,心理学已是一个频繁见诸报端的名词。那么,心理学与新闻工作有什么关系,与新闻工作者叉有什么关系?古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新闻工作离不开对人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准确了解与把握,因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规律,对于我们从事新闻采写工作来说,多了一种洞悉人心的科学工具。同时,在过于广泛的与形形色色人的交往中,新闻工作者常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了解了心理学基本常识,时于自身心理的调节,也有了自助手段。为此,本刊特辟专栏,向读者介绍与新闻采写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有关的心理学常识。欢迎读者朋友来信来电提出问题,提供选题,使本栏办得贴近读者的需求。本专栏主持人陈修明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副教授。  相似文献   

5.
采写新闻精品,是读者大众的殷切期望,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真正的新闻记者追求的目标。多出精品,提高报纸质量,这是平面新闻媒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采写新闻精品,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相似文献   

6.
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新闻体裁,备受新闻界的关注。为了采写好现场短新闻,能够吸引更多读者,新闻工作者们正积极寻找现场新闻的采写方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采写现场短新闻的技巧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199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有幸陪穆青同志在红旗渠和石板岩山区采访了两天,采写了《穆青情系红旗渠》现场短新闻(以下简称《情》),相继被《安阳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和《新闻出版报》采用。同时,我也陆续接到北京、郑州、安阳、林州市一些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应该说,大多数读者被打动是被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盛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对红旗渠的深情所感染。但回顾一下该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进而谈谈现场短新闻的特色,也应该是作者对读者和编发该文的诸报编辑和记者同行们的一种回报。 真实真情真意境 采写现场短新闻,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及时编发优秀的现场短新闻,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拓展,新闻与文学的融合、新闻和故事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各类军事新闻报道中,也越来越注重新闻故事化采写技巧和手法的运用。新闻故事化,已成为广大军事新闻工作者不断优化新闻表述、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0年末,工人日报辟出3/5版面,开设了新闻评论版。“圈点新闻”是6个栏目中的其中之一,它小眉小眼,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应该说是浓缩的大文章。与“社评”、“新闻观察”的字数规模及选题重要度相比,“圈点新闻”当然是无法可比的,每期3条,连新闻带圈点字数总共不过600余。但没想到的是,随着新闻评论版在业界的名声渐起,“圈点新闻”也亮了起来,成为一些读者情有独钟的阅读对象。为什么篇幅短小的“圈点”比其它栏目更吸引读者的眼球?究其原因,作为“圈点新闻”的后期作者之一,我的体会是,除了它能够迎合当下读者通常所追求的阅读效率外,关键…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邢台晨报》编辑王坚克:看了贵刊第九期《新闻与写作》笔会作者的发言,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从我们《邢台晨报》创刊的1985年起,《新闻与写作》就始终如一地成为我报编采人员的挚友和老师。《新闻来稿评析》、《获奖作品评析》、《采写丛谈》、《新闻采访系列谈》等栏目,每期都以清新的面目与广大新闻工作者促膝谈心,通过原稿与见报稿对照讲评,并伴以作者的采写体会,举例灵活,朴实生动,说理情真意切,及时有效地指导了我们的新闻实践。我尤喜爱《评论的写作》、《毛泽东新闻评论写作艺术》、《谈散文写作》、《语法讲座》、《写作杂谈》等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舆论监督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无论作为舆论监督的栏目,还是作为栏目中的相应稿件,备受受众关注,许多栏目成为名牌栏目,不少舆论监督稿件产生积极影响。而新闻工作者也引以为豪,并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满腔热情地从事这一方面的采写报道。同时,实施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容易“得罪”方方面面,给新闻工作者处理关系带来麻烦。同时,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几乎是我每期必读的业务刊物,多年来我偏爱它,不仅是它装潢漂亮,更主要是其内容精湛,有可读性,我特别偏爱的是这样几个栏目:一、得奖新闻采写谈,二、新闻纵横,三、新闻改革探讨,四、新闻研究与业务研究,五、访谈录,六、作品评介。原因一是自己也常常给这几个栏目写写文章,二是自己从这些栏目中得益不少。特别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每次都是从历届全国、全省好新闻中摘登几篇,由作者谈采访经历与写作甘苦,这对读者、习作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授,是写作经验的直接传递,读来十分亲切可感。由于得奖作品无疑是一种范文,有典型性,加上作者的亲身谈,等于是一种有力的解剖,切中肯綮,所以这也是一种最好的作  相似文献   

13.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14.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以及“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新华社“十佳编辑”、“十佳记者”,是新华社编辑、记者的最高奖。这次受到表彰的几十名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采写或者编审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作品。他们是新华社编辑、记者队伍的突出代表,是全社同志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省保险分公司和省新闻学会,于5、6两日邀请部分省内采写保险好新闻的获奖作者及一些资深新闻工作者,一起探讨如何使保险新闻的采写上一个新台阶。江苏保险业与新闻喜结良缘始于1987年,到去年已连续开展了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写作》是使我受益匪浅的传媒学术杂志之一,栏目设置涉及新闻采写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文章理论性很强,也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叉,从学界到业界的专家名家的独到见解和犀利观点更使《新闻与写作》准确地把握传媒界的最新动态。及时反映传统媒体扣新兴媒体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坚持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多报道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并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真正做到"三贴近",既是采访作风,采写方式的转变过程,也是采写水平、写作技巧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用故事说话     
采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一直是新闻工作者坚持的原则。没有事实的“新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随着人们认知事物能力的不断提高,对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新闻时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对国内外大事和突发性事件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能在重大事件发生现场组织报道,新闻工作者必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采写和发回新闻稿件。过去,地市报因为其特有的性质和条件在新闻时效方面与中央大型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