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抗战后王云五与张元济往来函电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济和王云五都是近代中国著名出版家。王云五进商务印书馆之前,该馆编译工作由张元济主持。1921年秋季起王云五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后来又担任该馆总经理,在他主持商务出版和统领馆务25年中,得到元老张元济多方支持。但在抗战期间,因两人处于不同环境下,交往不多。抗战胜利后,在如何规复商务事业,尤其在人事安排上,两人发生了矛盾,最后因选择不同政治道路而分道扬镳。本文以战后张、王函电为主要线索,述评他俩关系趋于破裂的经过与原因。1937年12月初,经王云五提议,商务董事会决议:总管理处暂迁长沙,在上海、香港设总管理处办事处,总经理王…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4月25日-27日,为庆祝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同时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张元济先生的故里浙江海盐召开"《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岸三地商务人共同赴会缅怀前辈。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3.
商务印书馆汪家熔同志的出版史研究文集《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最近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汪家熔同志多年热心研究商务印书馆历史,整理、辑集有《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文诗》等  相似文献   

4.
张园 《兰台世界》2012,(4):12-13
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他出生于1867年10月25日,于1959年8月14日去世.张元济原籍浙江海盐,在1892年考上进士,并担任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在戊戌变法时曾经被光绪皇帝破格召见,但在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在1898年,张元济入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后来又担任过公学总理.1901年,张元济出资创办商务印书馆.1926年,张元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直到去世.张元济的许多关于近代图书馆的思想都非常有见地,并创建了多家近代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1987年2月,是商务印书馆创业九十周年,同年农历9月28日,恰巧也是商务印书馆前辈张元济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乘此机会,笔者想就张元济先生为什么选择出版工作作为终身事业这个问题,从思想上作些探索,也对海内外研究  相似文献   

6.
微记录     
<正>@疯狂历史:1932年,日军轰炸商务印书馆,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悉数被毁。日寇放言:"我炸了你一条街,明天就可以修复,但是我炸毁了商务印书馆,你就永远也恢复不了。"可是66岁的张元济第二天就重返商务,主持复兴工作。他说:"平地尚可为山,元济一息尚存,仍当力图恢复。"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国近代最大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在抗日时期,经历了1932年1 月29日上海总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和香港带来的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到1945 年前后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总经理王云五先从上海到香港,成立香港办事处,香港沦陷后转赴重庆成立重庆办事处,在大西南开辟出一片立足之地;以张元济为首的董事会则坚守上海,上海也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以影印、出版古籍及一些与政治无涉的书籍维持残存的一息生机。1944年7月19日第456次董事会上商务印书馆营业部主任韦福霖(字傅卿),被提升为协理,并暂代经理之职,实际上是当时上海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4月25日,《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浙江海盐召开。本次活动为期3天,包括张元济纪念馆开馆和思想研讨会两项内容,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据了解,张元济故居海盐县投资4300多万元,启动了"张元济图书馆新馆扩建"工程和"张元济纪念馆"  相似文献   

9.
丽荣 《出版史料》2007,(4):19-19
1903年12月,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严复译《社会通诠》与严复议立合约,这是迄今见到的商务最早的出版合同。该合同由张元济起草,合同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王云五全集》简体版2013年在大陆出版,王云五这位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再次引发业界关注。作为一位像富兰克林、绥青一样自学成才的文化大家,王云五向来被视为与张元济比肩的出版人,其奋斗的一生,如同一出励志长剧,在近代中国出版史上流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至今。时下,新闻出版领域的变革推陈出新,重温王云五的出版经验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或许有助于以史为鉴,老树开新花。北京大学与商务印书馆向来被视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1921年7月16日,北大教授、  相似文献   

11.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9,(3):110-116
《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是一部由著名出版家张元济辑编、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古籍丛书。从1929年12月至1936年12月,先后出书十六种,清一色影印自日本各公私藏家所藏的汉籍孤本。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数十年来似乎未引起人们注意。大型古籍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不见有载;《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无目可查;以往张元济研究论著和中华学艺社相关史料即使提到,  相似文献   

12.
张元济于1910年3月17日(二月初七日)从上海起程,开始了长达10个月的欧美环游之旅,于1911年1月18日(十二月十八日)回到上海。张元济且走且停,一路考察了西方各国教育、出版、印刷事业,同时还与商务印书馆的同仁频频通信,处理馆务。文章主要对1910年8月张元济致夏瑞芳和高凤池的一封信做求证与解读,以期管窥此时张元济对中外合作出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谈到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一代出版巨擘张元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是无法绕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张元济,其领导下的商务印书馆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版界的老大.为了保护中华古籍,将商务印书馆做大做强,张元济可说是呕心沥血,无论遇到何种人生窘境,张元济都做到了铮铮铁骨,一身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14.
欧阳敏 《编辑之友》2021,(4):100-105,112
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包括企业)之中,有强弱之分.自1914年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夏瑞芳遇刺身亡,到1929年鲍咸昌病故于总经理任上,此十多年间,张元济与"教会派"主要人物高凤池之间围绕人事问题进行了长期博弈.高凤池等"教会派"人士倾向于依靠强关系网络(人情网)来选拔人才,所进中高阶人才多与"教会派"沾亲带故,这在早期曾促进商务印书馆迅速起飞,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情网逐渐成为其发展的桎梏.张元济则致力于制定一系列基于弱关系网络的制度,以科层制消除人情网的负面效应,并引进王云五,实现了弱关系心态的代际流动.张元济的关系网络心态是中国出版业现代化转型在个人身上的投影,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小霞 《编辑学刊》2016,(4):104-107
商务印书馆在我国出版界有响当当的名气。它由最初一个不起眼的小印刷作坊到后来成为当时民族出版行业的巨头,其中的巨变可以说和出版家张元济先生的加入密切相关。文章在重点梳理分析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出版活动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编辑思想对于当下出版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茅盾同志的这篇回忆录,已辑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新文学史料》第一辑,本刊特予转载,以饗读者。一九一六年八月初旬,我到上海,先找个小客栈住下,然后到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请见总经理张元济(菊生)先生  相似文献   

17.
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艳 《出版科学》2002,(1):64-66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早年中进士,点翰林,激于时势,抨击时弊,参与戊戌变法。维新失败后被革职。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张元济在中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追溯四十九年前今日之交通大学》是张元济于1949年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该文刊于1949年4月8日《交大周刊》,先后被编入《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和《张元济全集》第5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文章对上述三种文本进行校读,发现存有不少讹误,现逐一加注说明,读者若有所需,可据以使用,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在1902年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前,通过兴办新学、培养英才逐步完善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同时也看到出版对于普及教育的巨大作用。1902年加盟商务印书馆后,他带领商务印书馆一路迎风破浪,17年间使得商务的资本增长了499倍,从一个小小的印刷工场一跃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出版企业,创造了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入主商务伊始,张元济便为商务印书馆确立  相似文献   

20.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离京到上海,经李鸿章介绍,由盛宣怀聘请,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后任公学总理。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昌、鲍咸恩、高凤池等人在上海集资创办。当时译书院常有书稿在商务印书馆印刷,张元济便与夏瑞芳结识。夏深知张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世之才,张也看出夏有远大抱负,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