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的】1.理解语言与文学的重要关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具体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3.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教学重点】1.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2.语言的抑扬美。3.语言的整齐美。【教学难点】1.文中引用的古诗文与所证观点的关系。2.古代声韵如何构成诗句抑扬的美。3.不完全句、使动用法与文学的关系。【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自学与串讲相结合。2.通过解析一首古诗来分析语言的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3.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断。媒体设…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栏目主持徐永平【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点拨。2.讨论指导。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1.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2.理清全文思路,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点。2.理解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难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第一课时以导读为主,对小说赏读的一般规律进行阐释,指导学生遵循规律,理出全文线索。2.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教师应提出恰当准确…  相似文献   

4.
【自读导言】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自读程序】●●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教学重难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2.归纳法。3.对比阅读法。4.“引导—探究”学习法。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2.投影:用于展示课文结构、词义辨析、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6.
【自读导言】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2.结合有关语言知识或现象,理解文中富有深意的语句。3.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解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语言理论知识,特别要抓住作者的观点,进而更好地阐释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语句。学习是为了运用,要通过应用文中的理论解释相关的语文现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自读程序】1.预习课文。(1)根据单元提示,明确学习目标。(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把握作者观点。(3)围绕课后练习一指出…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雷雨》。整个教学分为三个大的板块(三课时完成),以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戏剧内容为切人点,帮助学生了解戏剧梗概和人物关系;以品析戏剧中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认识人物性格特点;再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这一主问题,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人物形象.揭示戏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雨说》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词意,把握课文大意。2.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办法。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的精神及形象。  相似文献   

10.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根据电影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体会画面以及画面组合的内涵。2.把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注意剧本是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来描绘人物性格的。3.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侧重点1.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2.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说: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的重要依据是课文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意在品味作品精华,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有益影响。)【自读程序】…  相似文献   

11.
多法解词析句加强语言训练──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8课《麻雀》教例评析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李漓【教例】(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质疑问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下面是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学训练重点:1.细读课文议形象。议...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1.概括文中所述数学文化的特点,掌握提炼文章要点的方法。2.领会作者对数学的高度评价,以及从文化兴衰、民族兴亡的高度认识数学的思想。3.提高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认识数学文化的特点。2.揣摩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分析并理解其含义。3.掌握并学会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从解决文中疑难语句入手,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2.学生自读,归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教学时数两课时【教…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了解说明语言)3.写读拓展延伸,激发兴趣,训练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二、初读,整体感知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石淑芳 《考试周刊》2012,(42):40-41
【教学目标】(1)明确戏剧常识,了解曹禺及《雷雨》全剧故事梗概。(2)概括情节,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理解戏剧所反映的深广的社会内容。(3)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体悟人性的复杂性。(4)鉴赏戏剧人物语言。【教学重难点】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印发材料,课前预习,课堂点拨。  相似文献   

15.
初一册第六单元【学练要求】一、单元学练要求1.初步学习怎样欣赏诗歌、漫画。2.了解课文表现的文化、经济生活。3.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4.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5.学习做摘抄笔记。6.了解有关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知识。二、篇目学练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声智 《小学语文》2013,(11):37-39
【教材版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组32课。【教学目标】1.正确听写“形态各异、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凶猛异常、跳跃、滑翔”等生词。2.通过朗读、批注、揣摩、领会课文语言的准确与生动。3.感受文本叙述的条理性与准确性,通过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教学板块】朗读—品析—欣赏—背诵【教学过程】序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三峡》(展示课题)。先看三峡简介(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辑录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啊!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本篇…  相似文献   

18.
“教-扶-放”培养自学能力──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第21课《将相和》教例评析史思之【教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段。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细致品味重点诗句,把握全诗所表达的中心。3.学习这首诗,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了解赏析新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这首诗,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准确理解关键诗句。【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4.课堂…  相似文献   

20.
教路清晰突出单元训练重点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第9课《粜米》教例评析柳江县教研室罗文彦【教例】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其真情实感和语言特色。2.品析重点词句,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3.能有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