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流是陆地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河流与其他地理要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加强对河流的认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以此来理解河流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希望同学们能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发散思维,用联系的视角来认识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鞠之学 《地理教育》2010,(11):12-13
河流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它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高考中与河流相关的知识点频繁出现,但是中学地理教材中却没有系统的阐述,此文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系统地谈谈河流。  相似文献   

3.
河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都或多或少受到周围河流的影响。在地理学科中,河流是地理比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与河流有关的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河流流向的判读。河流的流向是由地势的高低决定的,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往低处;但关于河流流向的考查一般不给出地势特点,需要从图表中的显性信息提取出隐含信息,从其他方面确定河流流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河流流向的判定方法方面做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地理思维是学生地理素养中最核心和本质的内容,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学生智力整体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价值,围绕地理环境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位置与分布、要素相互联系、区域差异与联系、人地关系展开,初步建立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概念、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认识,理解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恭喜你们即将进入新一阶段的地理学习。八年级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其中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将是学习重点。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包含众多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植被等,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影响。其中“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河流流向、水电站的开发影响显著。那能否通过学习我国河流的特点分析主要地势特征呢?掌握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方法以及河流水力资源开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下面将通过观察我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对如何判断区域地势特征的方法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6.
目的及要求 :1.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 ,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 .通过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 ,正确认识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3 .了解巴西工农业迅速发展 ,以及重要的农产品及工业部门和工业分布区 ,认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4.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教学重点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 ;2 .热带雨林的危机 ;3 .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教学难点 :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方法 :图导图练法教学用…  相似文献   

7.
教材知识结构 河流湖泊与地形、气候都是中国地理总论中的基本内容。河流的分布受地形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影响更大,故有“河流是气候的产物”之说。所以本章教材各部分内容,处处体现着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河流水、湖泊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灌溉、航运、发电、水产、工矿等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只有人们明确认识了河流湖泊的特点之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学日益重视从真实情境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文章从真实情境出发,选取四种较为典型的黄河河流地貌,旨在通过真实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带领学生走进“母亲河”,加深对黄河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更好地守护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9.
综合思维是在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以河流地貌为例,重组教材知识体系、分解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及综合思维学业水平要求,在大单元教学基础上,各年级联动,进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0.
河流的文化解释──试论中国古代的河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远古先民关于河流的神话传说,先秦诸子对流水的哲学思考,艺术家对河流诗心慧眼的体察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古代文化关于河流价值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旨在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河流、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有两大显著特征:即地域性和综合性。学习区域地理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地域性”特征,因为任何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总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但要灵活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因为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2.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将各个知识点整合成有联系的脉络,在地理与其他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以此来增强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一、运用历史的眼光,学习地理知识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必然的联系。例如,地理就与历史知  相似文献   

13.
廖树标 《广东教育》2011,(10):54-55
“河流”是高考地理的主干内容,近两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河流”部分是高频考点。分析“河流”的主要考点,对2012年文综地理备考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重庆市江津区河流地貌为对象,由教师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差异,并鼓励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差异;将发现的地理现象及实验数据带回室内课堂,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河流凹凸岸的地貌差异、形成原因以及河流凹凸岸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复合片讲解地理规律。这种方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任何区域或国家都要讲授地形。气候、水系、物产。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自然地理诸要素和各个生产部门,而这些自然地理诸要素和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为了使学生便于认识这些联系,把反...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育主要是对学生地理规律、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脑海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  相似文献   

17.
刘靖 《学周刊C版》2013,(28):64-65
在教学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往往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紧密联系,本文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说明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地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似文献   

18.
位置是地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据德国地理学家P·H·schmidt解释,位置是“地面上一地点与其他地点间的关系,此类关系愈显著,则其间联系愈强而愈复杂。”C·W·Leibnitz也说过“位置是联系之确立。”可见位置是指空间的相对关系而言,其中方向和距离是确定位置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具有相对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素,但不象其他的地理要素可以直接观察到,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地理现象,而是一种地理关系。这种地理关系在地理要素中能够得到体现。它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按其与周围各种现象相互关系的特点,位置可分为:数学位置(包括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等。本文着重讨论纬度位置在区域自然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个地点的纬度,  相似文献   

19.
区位的概念有两层含义:绝对区位,即地理位置;相对区位,指的是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区位的认知与评价也是学习地理的中心问题之一。一、区位的认知1.区位认知的对象我们要认知的区位,有某个区域的区位,还有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小地方;而地理事物则包括各种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 ,也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 ,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2 .区位认知的要素对地理位置的描述,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此外,还要考虑自…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本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加以运用,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继续学习其它地区和国家提供基本方法与策略.通过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了解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应从哪些要素入手,并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共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分析亚洲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中应重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授“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第2课时教授“亚洲的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