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记:去年 4月 7日,南阳作家周熠先生在《河南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新春读“红楼”》的文章,认为“曹雪芹及其补续者高鹗在《红楼梦》中,对于地方语,甚至是南阳方言和土语的运用,也极其成功”。周先生称:“阅读中不完全摘录,这样的方言和词汇就达百条。”周先生猜想,一是曹雪芹可能到中原采风;二是南乡文化历史的昌盛,可能对北京文化有所侵润;三是他身边的乳娘、仆童等可能是南阳人。  读了周先生的文章,感到十分亲切,极有兴趣。当时就给他的女公子、我的同事周岩森打电话。“留点版面”,我也要就《红楼梦》的方…  相似文献   

2.
名著的情趣     
作者自幼就爱看小说。在古典小说之中.作者认为写得最好的共有三部:《红楼梦》第一,《西游记》第二,《水浒传》第三。《红楼梦》何以列为第一。待后再说,现在先谈《西游记》。  相似文献   

3.
正前几日有位记者电话里向我提出一个关于阅读名著的问题。他说:"4月2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选亚洲十大名著,排第一的是《红楼梦》,而去年7月某出版社评‘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也高居榜首。有分析认为,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不愿读名著,认为它难懂。我想请您谈谈读《红楼梦》等名著的意义,以及年轻人为何不愿读,应该怎样读?"当时我在电话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但想到他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南京红学家孔祥贤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考证,提出了《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曹頫的论断。他阐述这一观点的专著《红楼梦的破译》最近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一孔祥贤是中国银行江苏分行的研究员,今年74岁。早在1973年,他读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就觉得其中许多观点不能服人,特别是关于原作者是曹雪芹的论断破绽很多,站不住脚。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研究《红楼梦》的书刊,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潜心钻研,探本求源,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为一本书籍装帧的美所感动时,往往追问荡漾在书籍形态之上的美感来自何方?那贮藏在装帧形态之内的神秘征服力,散发出的无限情趣与诱惑,源头来自哪里?冷静分析就不难发现,虽然构成书籍装帧艺术之美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装帧材料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必定起着一种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红楼梦设计:速泰熙昨日一位朋友从南京寄给我一本他新设计的《红楼梦》他在信中说“我怀着一种敬重的心情做的设计,《红楼梦》问世以来,不知道出了多少版本,同样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形貌……”。他设计的新版本“书出来以后出现了预料之外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赞佩曹雪芹的。他著《中国小说史略》时,谈及《红楼梦》,语气很是实在,评价之高,在他的学术随笔中,是很少见的。《红楼梦》影响了鲁迅没有?看看《呐喊》、《彷徨》,以及他的杂文集,大约可看出一些。鲁迅一生,得之于古小说的知识很多。他幼时读了大量野史、笔记,而尤对小说垂青。其中《红楼梦》,一直是他很爱读的书。他晚年写杂感,也常引用曹雪芹笔下的掌故,有的很贴切,我们读了,可以感到他是个深解《红楼梦》的人。 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与《〈绛洞花主〉小引》中那些谈《红楼梦》的漂亮文字外,我们至今很难看  相似文献   

7.
有这么一位人物,他既不是专门的红学家,也不是学者、教授,就其职业而言,不过是一名小出版机构的普通编辑。虽然极为普通,但在编撰20世纪红学史时,不论如何都要为这位人物写上一笔。就对红学研究的推动和影响而言,他并不比一般的红学家逊色,甚至还要超过他们,因为是他改变了人们阅读《红楼梦》的习惯。此人就是汪原放。一个新的阅读时代的到来汪原放(1897~1980年),安徽绩溪人。评述汪原放对20世纪红学的贡献,需要将其放在《红楼梦》二百多年来传播、接受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此前,《红楼梦》的传播、接受,经过了传抄和刊印两个阶段。从《红楼…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在我国学史上,之所以产生曹雪芹这位伟大的天才,不仅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他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红学”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研究曹雪芹的祖籍、家世、身世的学科——“曹学”。可以说要想研究《红楼梦》这本书就不能不研究“曹学”。而“曹学”的研究是离不开对档案的研究。因此,在研究“红学”与“曹学”的许多问题时,就需要根据史料记载与档案资料来进行考证。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资料,它所具有的原始性和可靠性,决定了档案能够在社会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发挥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位《来发讲啥西》(以下简称《来发》)的老年热心观众在打给《来发》栏目的第28个电话中表示:如果不把21:30播出的时间提前到9点钟,他就把电视机给砸了。原因是他21:15上床等着看《来发》,结果睡着了,醒来时《来发》已经讲完了,导致他第二天早上到公园聊天没有谈资了。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国光红先生以文化考证的方法,以《红楼梦》脂评本为依据,发现《红楼梦》与脂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以《〈红楼梦〉索隐》一书写了两本书的内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13.
早在1820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随传教团来到中国以后,特意在北京为俄国的图书馆购买了两部《红楼梦》,一部存于外交部亚洲司图书馆,另一部藏于伊尔库茨克亚州语言学院图书馆,这是在俄国图书馆收藏最早的《红楼梦》版本。最早摘译《红楼梦》的是英国人约翰·弗郎赛斯·戴维斯。他于1830年摘译了《红楼梦》书中第二回的两首《西江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07,(7):12-12
在新版《红楼梦》海选如火如荼之际,却传出了旧版《红楼梦》中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剃度出家的消息。陈晓旭的丈夫郝彤2月25日证实,妻子已于日前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完成出家仪式。他本人几天之后将在深圳一个佛教道场出家。同时他证实陈晓旭患乳腺疾病,但这不是出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邓牛顿先生在其大作《红楼梦植根湘土湘音》(2003年8月6日《中华读书报》“学术双周刊”)一文中,仅仅根据从《红楼梦》中所搞引的一些片言只语,就断言《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一位有在湖南长期生活经历的人士,可谓“石破天惊”。但在石破天惊之余,也感到有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主观臆测之嫌。 先不讲别的,单就作者在该文中所列的《红楼梦》的一些语  相似文献   

16.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多,在众多关于新《红楼梦》的讨论中,笔者选择从电视剧中的文化元素来分析。本文共三节,第一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梦幻结构"分析,梦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对《红楼梦》中"梦"的改编可看出导演在剧中对文化元素的处理;第二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形象看电视剧拍摄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中国文化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能为名著翻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人们对这部中国社会大百科全书的研究从它出现的那一天就没有停止过。文章用档案学学科知识对《红楼梦》中的档案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红楼梦》中档案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红楼梦》版本研究一直是红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本书延续传统考据学和实证主义方法,又引入了系统论方法考察《红楼梦》各版本的嬗递关系,得出了现存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均为程本之后的翻印本或整理本,并非曹雪芹原本的结论,而学界历来主张的抄本印本之“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研究中日益突出的矛盾。本书作者认为,现存诸本传播的路径应分为《红楼梦》和《石头记》两个版本源头,两者均源自曹雪芹稿本,但在传抄中存在分化与杂交的复杂关系;同时,程高本之第一代翻印本——东观阁本存在个别异文雷同于甲戌本等“古抄本”现象,究竟如何解释,以及如何重新审视甲戌本真伪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本是通浴小说,民间流传“老不看三国,少不读红楼”,这句俗语从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存在着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但在我的印象里,《红楼梦》早已登上大雅之堂,《红楼梦》的解释权在专家手里。我所理解的红学专家,就是穷其一生或者半生或者至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读《红楼梦》并卓有见解的人。这样的想法也许并不止我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鑫先生曾举过一个特别恰当而有趣的例子。他说:“100个人阅读《红楼梦》,他们心中就会有100个不同形象的林黛玉,而1000个人同时看一场《红楼梦》的电影,他们心中装的却只有一个林黛玉的形象。”这就是文学语言和视觉形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