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9月9日至12日,由武汉大学传统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鹅湖》杂志社、台北东方人学术研究基金会、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的主题展开。其问,140位与会学就当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当代新儒学与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当代新儒学与佛学、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及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于2005年12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众多知名学者围绕“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哲学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指出,人文价值的二元裂变产生种种价值误导和弊病,从而导致19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文明冲突所带来的价值危机是悲剧性的,并不断给人类自身带来冲突和灾难。而先秦儒家的人文价值可化解这种冲突,其核心理念是儒家论道的形而上天命论与形而下的器物论、天道性命超越性与百姓日用经验性、内在心性的道…  相似文献   

3.
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一个与时俱变的开放系统,这从二千多年儒学演变史中可清晰看出.在儒学演变过程中,唐宋间的儒学转型最为典型.它为适应当时社会转型需求而出现,在思想层面则是中国本土价值系统对异域文化挑战做出的创造性回应.唐宋间儒学转型经历了四个世纪,从对外"攻乎异端"、对内"拨乱反正"两个层面展开,最终成果是宋明理学的诞生.儒学转型的成功是人类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对话双赢的例证,它能否为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儒学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早在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就成了热点,二战后这个问题再度成为儒学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在日本产生了所谓经济奇迹和“四小龙”崛起之后,有的学派把这个问题推到了极端,似乎日本和“四小龙”战后经济飞跃发展应完全或主要归功于儒学...  相似文献   

5.
论儒学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黄钊儒家道德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它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首创,后经历代儒家学者相继整理加工、丰富发展,早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比较严密、完整的道德体系,对我国古代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实践产生过无比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蒋庆中国儒学有两大传统,一为政治儒学,一为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心性儒学则以宋明儒学为代表。两大儒学传统虽一根而发,同源於孔子,但其所欲解决的问题不同,其内在的理路也因之不同。本文所要说明的是心性儒学与未来世纪的关...  相似文献   

7.
儒学的生命在民间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儒学,从它产生时起,就是平民之学,是学在官府下移为学在民间的产物。原始儒学具有平民的性格。真正的儒者(当然不是指小人儒和乡愿)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担当着社会的道义。几千年来,道统、学统、政统与治统之间,德与位之间,天爵...  相似文献   

8.
正周敦颐是中国古代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也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不少见解鞭辟入里,而被后世奉为正统思想。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用"诚"将宇宙本体和先验的人性以及伦理统摄起来,回应佛道两家对儒学的冲击和挑战,高扬了儒家伦理学说的地位,为理学的勃兴打下有力的基础。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周敦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以作为教师精神修养的参考,论述于后。一、尊重学生人格周敦颐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  相似文献   

9.
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陈春晨我们此次老子思想研讨会的主旨是: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有现代价值。比如,2500年前产生的儒学,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发展,人们仍然喜欢读《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  相似文献   

10.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余英时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和家庭的伦理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学的具体成就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儒学在思考     
儒学在作现代思考,儒家学者在跨文明比较中也在作世界性的思考.当代社会,人类前途充满危机,仅有西方文明的智慧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和总结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深入阐发儒学的精义.在现代文明通则中,除民主、自由、科学、人权、法治、公平等价值理念外,还必须加上东方儒学所申明的忠恕、诚信、礼义、和而不同、天下一家、天人一体等价值理念,这样才能使现代文明通则获得完整性.从而摈弃"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贵斗"的冷战哲学,推动文明的对话,实现不同民族、国家、文明的和平相处,使世界走向祥和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俞力涛产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文化,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会发生什么作用?还有没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正在把对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碰撞、冲突和融合,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根基线。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中,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开放的世界,就成为思想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键问题。张建新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4.
儒学研究的时代观解与回应潘富恩,东方朔近段时间以来,学界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人们一反以往的态度,近则配合台湾,远则承接欧美,对儒家文化及其哲学意蕴的现代定位,作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无疑这是儒学研究的盛...  相似文献   

15.
人文化成的社会──论唐君毅先生的教育观霍韬晦一、引言提起唐君毅先生,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哲学家、理想主义者、当代儒学宗师。当评价他的成就时,亦较着重他所建构的观念和体系.如道德理性、心灵九境等。这些理解并不错,但不免轻忽他的生命体验,人道实践。有些人对唐...  相似文献   

16.
张立文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当代社会进行了宏观的审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概念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转换和提升,使之成为既能够满足民族精神需要的又属于自己时代的新形态哲学体系──和合学。它对于我国走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概论一门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以下简称《和合学》)与传统和合观相比,其中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一、独具特色的融突论和合是回应和化解天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人与心灵以及东西南北中不同文化冲突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溪 《华夏文化》2003,(1):F003-F003
由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和陕西省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2 1世纪伦理观念发展展望”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1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生态伦理学与 2 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的变化和建构、普遍伦理的建构、价值哲学等问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无疑仍然是人类社会进入 2 1世纪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必须选择的战略道路 ,伦理价值观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崭新视角和理论基石。所以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当代儒学的进一步研究,加强全球性儒学研究的交流与协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教育基金会、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4月2日至5日在杭州联合举办了以"儒学的当代发展及其理论前瞻"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周代贵族妇女的政治文化特征及相关的伦理观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周代有一极引人关注的思想现象 ,即反复以女色关乎家国兴亡而戒己告人 ,由此引致周代对妇女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视 ,关注男女之别 ,制为婚姻之礼 ,以严正夫妇人伦 ,从而形成周礼规范下的妇女道德伦理体制。欲以道德教化严控妇女人格为入手 ,达到正国家、兴王道的目的 ,从正面制造和利用妇女的政治伦理价值。这在《毛诗序》代表的儒学诗义体系中得到集中体现 ,也反映出周礼文化一大特征 ,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深远影响 ,基本决定此后关于妇女道德形象的伦理范式标准。  相似文献   

20.
儒家孝道从个体生命意识出发,通过仁爱精神、血缘意识和推恩法则在天地万物生命体之间建立了一种纽带连接和互动关系,把生命意识从个体道德到家庭伦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以至于生态伦理一层一层向外不断扩展和推广,体现了儒家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和对永恒意义的追求。儒家孝道的生命哲学认为万物生命相通相融、合为一体,最终完成了传统生命观从个体意识到万物生命意识的动态扩展,从而构架起了儒家生命哲学意蕴的层次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