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实践就是读写听说的实践,就是言语实践;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是在言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虚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小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对课文内容作烦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课文。表达个性化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言积累成了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语言积累的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5.
白秉州 《云南教育》2001,(22):21-22
加强语文实践,是新大纲的一大特色,是语文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加强语文实践呢?一、留给充分时空,体现实践的主体性从个体发展角度看,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时空局限的社会化实践过程,因此,应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尽可能把课堂的时空局限减到最小值,为学生创造更充分的语文实践天地。1.课堂时间,学生支配多一些。阅读归根到底只能是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实践。然而,审视阅读教学现状,教师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的时间太多了,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少得可怜。显而易见,关键要压缩教师的讲,这就要…  相似文献   

6.
修订《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探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周立根 《现代语文》2007,(2):121-123
“上语文新授课难,上试卷讲评课更难。”许多语文教师常如是感慨。是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果放眼当前语文试卷讲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只机械地对答案,不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老师满足于条分缕析的讲解,仍采用“填鸭式”的讲评方式;有的老师对题型分析落入俗套,走不出“老生常谈”的怪圈。课堂上,学生缺乏听讲的兴趣和欲望,甚至出现昏昏欲睡或交头接耳等事情,教师愤怒、痛苦……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讲评课未能靠船下篙,对症下药:讲评课未能以新美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讲评课未能……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含义是这样框定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或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获得阅读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合而言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靠其自身在不断地学习语言(文)实践活动中而习得的…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无可厚非。深入探究,教学质量是通过学习的主体——学生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外也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大舞台”。这一点“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就此,笔者提出“三抓一延伸”也正是基于这两点的思考。“三抓”是从学习的主体入手,所谓“三抓”是指:一抓学习态度;二抓学习环节;三抓学习方法。“一延伸”即把学生的学习阵地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家庭、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践,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五六年了。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非实验区的语文教师。面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评价,更有许多教师感叹“:语文,我们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新“课标”与原“大纲”相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更重视学以致用、语文实践,更重视情感体验,回归母语学习的本原。我们许多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切合课标理念的好方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认识的一位教师,特别重视作文教学,让学生写片段,写日记。虽然考试成绩不是很突出,但一学期下来,竟…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对初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做好组织者、引导者、训练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发展个性,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具体操作过程为: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变课堂“单项”结构为“三项”结构;培养学生识记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只听”为手脑并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一、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掌握动手实践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在授课前要熟悉动手实践课中相关的技术与技能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教师要正确掌握动手实践过程中的相关技术与技能的操作要领,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语文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上课的重要手段。 “语文为百科之母”,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过分教给固定方法。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更应“轻分析重实践”。在读、演、听、说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17.
李运增 《教育论坛》2004,(1):14-14,9
近几年来,我们郑州市中原区铁炉小学根据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全体语文教师中广泛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活动。其形式灵活多变,便于实践;其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使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课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语文实践活动课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突出体现了  相似文献   

18.
一、构建小学语文“启导—实践”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启导—实践”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凭借,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内化吸收语言的学习过程。   “启导”是指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2.创造条件,循循诱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3.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多样语言实践活动; 4.科学确定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语文训练”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实践”的概念。“语文实践”既包括课内的语文活动——教师指导下的听说读写训练,也包括课外的语文活动——学生自主状态下的听说读写活动。因此,二者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语文实践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训练。  相似文献   

20.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