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学生”一词归根溯源还是日本人的发明创造。汉唐灿烂繁盛的中华文化不但吸引了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而且还有许多“留学生”、“还学生”到中国留居学习,但中国自己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自觉的留学运动却是近代以后的事了。令人感叹的是,中国近代留学的开端,竟是得益于当时马礼逊学堂的美国老师赛缪尔’勃朗先生的因病归国。  相似文献   

2.
申讯 《神州学人》2000,(10):46-46
中关村科技园区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及对归国留学生的创业承诺引发了留学人员的归国潮。前不久,在美留学的杨家文先生陪同华盛顿大学MBA班师生一行23人来中关村考察并寻求投资机会;中国留日同学会会长周玮生博士也率日本立命馆大学中国论坛团一行29人到中关村寻找发展机遇。而在此之前,已有一批留学生回到中关村并已创办企业。 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提供的最新消息,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势头不减,而且普遍看好中关村。自6月26日“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服务方案”发布至8月27日,已有46位留学生在京领取了营业执照,其中36人…  相似文献   

3.
刘红云 《文教资料》2009,(10):86-88
清末民初的留日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然而却出现了留学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留日学生集体归国事件时有发生,达13次之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日本社会对留学生的限制和歧视,中国近代留日运动在战败中开端,留学生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战败国的屈辱;然而日本朝野对留学生的歧视和限制却无处不在,强烈地刺激了留日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二是革命反清,追求民主共和.革命排满成为东渡日本的主要目的.留日学生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三是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成为日本首要的侵略目标,促使了留日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激起了他们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  相似文献   

4.
老协和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在近代中国,它不仅以卓越的医学成就和医疗水平享誉世界,而且与近代医学留学教育有着密切关联。老协和是近代医学留学生的培育基地,是近代医学生留学的桥梁,更成为近代医学生留学归国的活动舞台。老协和在近代中国医学留学教育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值得我们深刻省思。  相似文献   

5.
《神州学人》2005,(1):5-5
日前,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与《青年参考》报联合主办了“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据主办方透露,此次调查活动从2004年10月15日开始,历时一个月,采取网上自愿答题的方式。参加答题的注册用户为3097人,其中有三分之二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9岁。参与者除了已归国的留学生外,还有来自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读书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归国留学生留下过光辉的一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8年以后的留学热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产生哪些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尤其对于有志于回国报效祖国的留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和亟需探讨的问题。留日学者蒋一超先生近日投给本刊的“从两次中国留日高潮的比较试论当前中国留日学生之前途”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刊现选登该文第四部分“当前中国留日学生之前途”,希望对广大留学人员有所启发,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黄宽,中国早期著名留学生之一,留学美英并获取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又通过自设诊所、掌管医院、担任西医学教师等方式,积极推动西医在中国的开展和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为近代中英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湖冰 《神州学人》2006,(4):32-33
2006年2月23日,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办“营销中国暨中国民间外交”圆桌论坛。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所属机构,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由一批充满理想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留学归国人员自主发起,旨在为和谐社会建设加油助力,积极为国家进步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意见和建议。此次举办“营销中国暨中国民间外交”圆桌论坛,是期望激发归国留学生群体从事民间外交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国人和组织积极参与到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活动中来。论坛由商会2005委员会理事长王辉耀主持,来自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近百名留学归国人员,济济一堂,大家就如何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优势,通过民间外交手段,向国际社会营销中国等话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归派”渐成规模,国内各界对归国学子创业给予很大的关注,吸引留学生回归的新政策层出不穷,留学生创业园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也频频报道“海归派”创业成功人士。然而,对那些留学未归在异国创业的留学生研究者很少。本文以留美创业的我国留学生为例,分析这些异国创业者的背景、现状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王绍军 《现代语文》2002,(11):44-44
中日关系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历史上,日本在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已的文化,推动了日本列岛社会进步。二十世纪初,由于国情的需要,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纷纷东渡日本留学,形成了近代史上历时达半个世纪、总数达近十万人的声势浩大的赴日留学运动。人数众多的留学生在日本广泛涉猎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并把它引进到了国内,其中部分日本语也随之流入汉语中。一、“古代汉语”和日本的“熟语”在中国,古代汉语不论文字记录、交流语言,均使用的是表意的单音文字,之、乎、者、也、焉,概含其中。到近代外国列强的铁…  相似文献   

11.
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生毕业归国,无论留学何国、毕业何校、获有何种学位、均须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始能授以出身,给予官职,这是清末民初一种特有的考试制度。清末政府和民初北京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留学毕业生统一考试?留学毕业生考试有哪些特点?其影响是什么?本文试图作一些探讨。一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派遣目的是学习外国的军政、船政和科学技术,以图国家的“自强”。留学生最先是被派往美国的,随后又向欧洲和日本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13.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1、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1995年4月第1版)2、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3、指清末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14.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传统教育的空疏无用愈益暴露,改革科举制度,加试实用学科,“以夷治夷”逐渐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派遣留学生的设想与实施,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由官方派遣留学生,进而拉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序幕。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以回顾,以正确认识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第二阶段是向欧洲英法等国派遣留学生;第三阶段是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这三个阶段只有性质上的区别,并没有截然的时间分期。留美教育侧重于…  相似文献   

15.
陈小牧 《海外求学》2004,(23):40-42
1872年曾国藩提出“留学西洋”开辟了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向国外大量派留学生”的思想,拉开了中国当代留学波澜壮阔的序幕。经历了百余年沧桑,留学对于普通百姓,从当初的盲目崇洋到现在的理性选择。“留学”一词时下早成为一个极其普通的词。对留学的评判亦可谓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相似文献   

16.
①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向成绩突出的博士后颁发“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奖状和奖金。十位获奖者中有文兰、欧阳钟灿、孙世刚、崔承彬、韩正之五名留学回国人员。 蒙梓 摄②日本阪神地震后设在神户市的中国留学生联络中心。中国留学生联谊会的同学与兵库县日中友协副理事长本田先生在中心受理电话。  相似文献   

17.
简讯     
《留学生》2005,(2)
英国成中国学生留学第一目标国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日前公布了“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英国首次超越美国,以较高的比例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第一目标国,紧随其后的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法国和荷兰。在有关“归国意向”的调查中,海外留学人士(包括在读的和已经在海外工作的)中的87.7%表达了回国发展的意愿。其中三分之一(34.5%)的人表示毕业即会回国;53.1%的人则表示会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回国。在参与调查的所有留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认…  相似文献   

18.
应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邀请,本校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周棉教授于10月中旬参加了该校举办的“中国学术周”活动,作了题为《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留学运动及其影响》的学术报告,并配以大量的图片展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活动和业绩,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三言两语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我们的“三言两语”栏目就这样应意而生……  相似文献   

20.
陈滔娜  齐君 《教育评论》2014,(2):148-151
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造就了大批"学贯中西"的高级人才。这些走出国门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但精通中国文化,而且接受了世界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熏陶。双重文化背景的碰撞,强烈爱国情怀的迸发,促使他们归国投身于中国建设。留学生归国后多数投身于高等教育事业,充实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也进一步推动了民国大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