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与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有理,就是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体现了斗争的防御性;有利,就是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不打无计划无选择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这体现了斗争的局部性;有节,就是休战原则,斗争必须要有节制,不可无止境地斗下去,要适可而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一策略原则有着不同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义特征上,"不必""无须"为单义项、书面语形式,"甭"为多义项、口语形式;"无须"有对等表达形式"无须乎""甭""不必"没有;"不必"为客观否定,含强企望义,"无须"为主观否定,含弱企望义。句法特征上,"甭""不必"能独立使用,"无须"则不能;"无须"可用于主语前,"甭""不必"不能;"甭"后续组合成分限制最小,"不必"和"无须"后续成分大致相同;"甭""不必"都有习用语形式,"无须"没有;重复式中,"甭""不必"只能带同一个动词,前者不可省后者常省略,"无须"后带不同动词且不可省;"甭""无须"只能充当状语,"不必"可充当状语、宾语、谓语;与其他副词共现时,"不必"最丰富,"甭"最贫乏。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培养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高素质军人的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和基础。目前,军队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好爱国奉献教育.强化“首战用我、全程用我、用我必胜“的当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深刻总结。具体而言,"因事而化"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因时而进"就是要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时代特点,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要求高校根据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法律哲理,其中包括"任法"思想,强调治理国家要依靠法度;"壹刑"思想推崇法律要追求平等;"明法"思想要求法律要有普适性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思想为习近平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中华法律文化强调"民为本""富国强兵"的思想,历朝历代的君主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都会以此为原则对律令做出适当调整。古代法律文化中体现的"为民谋福"的价值理念,同习近平依法治国的价值所在—实现"中国梦"相符和相呼应。  相似文献   

6.
正《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里的"析""理"两字非常重要。"析"本义是用斧子去砍木头;"理"本义是"治玉",后引申为"纹理,条理,道理"。有时候,分析问题就如同顺着纹理砍木头。在这里,"析"是方法,是手段,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析"出"理"来。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以"道"为核心,基于对"道"的特性、运行规律及"道"化生万物理论认知的基础之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主要包括:"见素抱朴""虚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不敢为天下先"与"柔弱不争"的处世观念;"身不居功"与"功遂身退"的旷达情怀。《老子》的处世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实现专业进阶,必须读书。读书有很多姿势,较为典型的有"躺着读""坐着读""站着读"。这不只是就读书的身体状态而言,更喻指读书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躺着读"最为自由、适性;"坐着读"需要静心和耐心,有利于即点聚焦、深度学习;"站着读"则有较高视点,较大视野,可以通过结构化实现体系性。三种读书姿势铺就教师专业进阶之路,不同姿势也决定着不同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按""照""依"在"介词+人称代词+看/说""介词+人称代词+这么看/说""介词+(理)+看/说"等三个格式中的使用进行了语料考察与分析,发现:这三个介词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它们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照""按""依"进入这些格式和短语有着由高到低的自由度;"看"和"说"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这三个介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品读     
<正>理解"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著名经济学教授钱颖一在回答"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教育的基本问题时如是说。当下,"要学好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最终要成才"成为多数人赞同的、听上去理所当然的教育理念。钱教授的上述话语则显现出他对这一理念的不同思考与看法:无用知识从长远看,往往是有用的;具备"好奇、好问、好思"要素的好学孩子拥有的是"怎样学"的能力;能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提出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战略思想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赞许,"伐谋""伐交"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条件和途径,而"伐兵"则是实现这一最高战略的保证。近年来,南海问题不断升级,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将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孙子的"三伐"战略为视角探讨我国南海战略,以"上兵伐谋以争全胜"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最佳指导思想,处理好中美间的战略博弈;借鉴孙子"伐交"思想,做好南海问题上的外交斗争;做好"伐兵"的准备,全力维护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通过"三伐"并起,既宣示我国重视和平的良好意愿,又要宣示我国具有通过"伐兵"来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从而真正有效地遏制战争,维护我国南海的领土和主权。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乃至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随着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加紧对我南海岛屿的干涉与争夺,南海局势将不断升温。在这种形势下,制定清晰的南海军事战略,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已经迫在眉睫。《孙子兵法·形篇》集中体现了孙子的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思想,可以为制定南海军事战略、有效维护南海权益提供重要的战略指导: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作为总的战略思想,贯彻"先为不可胜"思想,积蓄军事力量,抓住战机;贯彻"攻守"思想,将"灵活转换与运用攻防"作为总的战略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为追求"安国全军"的至善境界,提炼出"五事""七计"的成事要素与内在逻辑,构建起疑天而取人、审时而度势、因敌而尚变、重德而保民、不战而全胜的思想体系。这一缜密的成事逻辑与严整的思想体系启示我们,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综合实力为基础,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条件,以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为指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4.
被推崇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其中阐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心战略,影响更大,声誉更高,许多国家已把这一战略思想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运用得炉火纯青。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实行“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的大前提和大环境已经到来。这个“大前提”,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尖端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强大到不能轻易使用的程度;这个“大环境”,即世界各种力量对人类生存与和平的认识深刻到成为制止战争的洪流。“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是高明而科学的理论构想,是高于军事战略的完美战略,是抑战、遏战的妙策良方,是制胜对手的理想武器。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心战略这颗人类智慧的璀璨明珠,对于世界乃至世界未来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和直接,给世界发展与人类和平带来的利益更为巨大而明显。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是遏止战争、维护和平、造福人类的最佳方略。  相似文献   

15.
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海军在丰岛、黄海及威海卫三次海战中均告失败,并最终导致北洋舰队覆灭。考察清王朝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可以发现日本侵略者在战备与作战方面与孙子诸多军事原则相一致,主要表现在情报上做到"知彼知己",战备充分而达成"先胜而后求战",战法上擅用"诡道""奇正",而清王朝则因情报无能、战备不力、战略战术僵化等方面原因导致失败。当前,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对我国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创新发展海战战法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在融合传统拳术、传统兵学、传统哲学、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技击思想体系,特别是《孙子兵法》对太极拳技击行为影响巨大。从兵学视角对太极拳技击中的"形"与"势"两大核心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太极拳技击之"形"包括上善若水、避实击虚、巧计动敌三个方面,"势"包括气势、形势、虚势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两大技击核心思想的分析,可以将更多的兵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融入拳法技击中,不断丰富太极拳技击体系,也可为中华武学与中华兵学的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了在人民战争中,若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非常重视学习研究《孙子兵法》,早年求学时对《孙子兵法》就有所接触,延安时期做过精深研究,晚年依然格外垂青。《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观点深受毛泽东赞赏。重视学习运用兵书又不依靠兵书打仗,是毛泽东对待《孙子兵法》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