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2.
人学问题贯穿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学研究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不同。它大致经历了古代的理性人学,中世纪的宗教人学,艺复兴至近代的理性人学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后现代西方人学则向非理性、个性方面发展,马克思人学转向社会性、实践性方面发展,使人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艺术史哲学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哲学和具有特殊性的艺术史的统一,是对艺术史这一学科的相关概念、方法以及研究倾向的反思性理论体系。加强艺术史哲学的认识深度,有助于我们从更为理性的视角研究和看待艺术史。对于艺术的发展历程,单靠研究历史或是哲学都是不够的,经验与理性必须相结合,史料的学问必须与哲学批判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在教育思想方面颇有启示,尤其他所提出的“思想”和“思想的重演”的观念值得注意。“思想的历程”跟感觉、感情和想法等非理性的、非媒介的现象不同,本质上是以人的理性的、逻辑的侧面作为媒介的一种“论证”过程。因此,如果具有“脉络合适性”,“思想”就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够完全重演。柯林武德的这种观战实际上提高了“知识”的永恒价值,从教育思想方面来讲,这与现代主知主义教育理论有不少相契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所反映的“理性”主义明晰地代表以知识为首要,以其他因素为将要的智育伦的一般倾向。  相似文献   

5.
历史哲学的概念由伏尔泰提出后 ,至今已是一个多义的概念 ,详考伏尔泰的著作 ,发现他是在用“理性去思考人类历史过程“的含义上首创这一术语的。其内涵特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在认识历史时应倡导科学方法 ,反对宗教迷信 ;人类真正的历史是理性战胜宗教迷信的历史 ;历史的真实生动在于它的风俗和文化 ;人类风俗文化既有多元性 ,又体现于理性的共同性之中  相似文献   

6.
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三大精神品格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蕴含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高扬的主体意识、理性的发展力量、批判反思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禀有的精神品格,是当代中国亟需的精神品格。主体意识的增强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所在;理性的精神应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主导力量,使理性历史化,历史理性化;批判反思的精神要求主体以渗入自然的历史的全部能量,使得理性支配现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态势进行评点,相对于21世纪哲学的演进,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历史新时期“人”与相对性的结合。构成哲学的主题与主导理性精神。在此引导下,中国哲学出现了大分化的景象。从哲学的兴奋点或“三大形态”来看,“人学”、“实践唯物主义”、“价值哲学”,既引起了哲学的活跃与发展,又存在深刻的理性缺失。就哲学思维方式分析,“回到马克思”与“哲学现实化”,各存有方法上的片面性,二者的结合,才是哲学发展的应有之途。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仁学的主要课题。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了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宋明新儒学以“生生”为核心,重新肯定了被佛学消解的理性和情感,在自然目的论中理性和情感完成了统一。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批判是哲学的本性,也是哲学功能的现实实现。哲学在批判现实中获得能量,在自我批判中向前发展。在历史发展中把握哲学,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传统,掌握正确的批判原则,分清文本和精神,内容和形式,走出认识的误区,敢于创新,走出一条哲学批判现实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有关世界观的学说,哲学的发展是人们不断对世界进行思考的结果。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思考的对象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古代是本体论哲学.近代是认识论哲学,现代哲学则关注对反理性和语言的研究。中国哲学不应只强调自身与西方哲学的不同,而应努力去思考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去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11.
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之分野是高等教育主旋律下的多重变奏,二者从不同方面深化并发展了高等教育哲学,尽管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合理性,但也都具有各自不足之处。高等教育哲学的走向是整合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即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进而寻求“理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真正使培根的经验论哲学成为系统的经验论体系,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唯物论哲学家、企图走中间路线的休谟、康德及现代西方各个经验哲学流派产生影响的杰出哲学家是洛克。国内外学对洛克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认识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认为,洛克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影响是在政治理论、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许多有关洛克认识论的章或完全忽视了二的关系,或对此仅予以轻描淡写,这样就可能片面理解他的认识论。或忽视他的认识论中重视理性一面,得出洛克贬低或忽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或把他看成二元论。洛克的哲学贡献不仅是英国革命的产物也是英国自然科学的产物,他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使经验论的基础更加稳固、对新科学运动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为精神特征极为明显、演变轨迹极为相似的两大结构体。其一为古典美育哲学,它与知识、理性、道德不分,美育潜在于智育和德育的精神结构中。审美教育哲学此时尚未找到它自己的运转轴心,而是紧紧围绕道德化或理性化的太阳运转;其二为现代美育哲学,它表现为对知识、理性、道德的超越性特征,与古典美育哲学利用知识、理性和道德所做的启蒙人性的工作相反,它针对的是近代社会以来,人在知识和道德对人的沉重异化和人性面临的分裂危机的现实基础上而引发的一场人性自我复归和整个上升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审美教育哲学才始获有了它的本体存在和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普遍重视斗争哲学,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显示了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提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是关于事物起源解决自然和社会根本矛盾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中,人不仅是现实层面上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德性主体,而德性主体是直接“受”之于天而“成”之于人的,此其一。其二,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情感与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理性”而不是形式理性,这种理性具有跨越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的人主义精神。其三,把心灵存在与境界合并起来考察,说明中国哲学的境界论不仅讲主客合一,心物合一,而且讲天人合一,它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或心灵存在的方式,因此是存在论的问题。总之,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应当相互参照;中国当前需要补理性主义的课,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放弃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完整性的学说;中西关于人的哲学,尤其是心灵哲学,是有互补性的。  相似文献   

18.
囚徒困境说明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关系问题,反映了我们存在的二重性——现实性和可能性,追问了哲学在理性的范围内能否超越存在本身。传统哲学中的理性通常是无差别的,也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是合二为一的,这最终导致了传统哲学中的囚徒困境。后现代语境下的哲学转向,意在恢复个人理性的话语功能,重新挖掘个人理性的潜在能量,并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对话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哲学的功能因此以理性的方式被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分别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发端。虽然两者都产生了奴隶制时代,但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又有着很大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哲学在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可谓各具特色,相映成趣。通过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表明不同国家、不同传统的文化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大学职能新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倩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34-35,109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对大学职能的最新演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大学职能变迁的历史看,每一个新职能的产生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应理性看待大学职能的发展,提出应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的时空观、辩证的思想和协调的观点来判断大学职能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