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古代所谓“六书”造字法理论提出新的解释.“六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但“六书”何指,后人难以探寻.“造字”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六书”理论最早系统地提出是汉代许慎,本文根据许慎的文字学理论认为许慎所提出的“六书”是解释字义的“字例之条”,又根据古籍的语言材料论证“造”与“艁”是重文,都有排列聚合义,解读了班固“造字之本”的本意,得到唐人颜师古的佐证,从而证明了所谓“六书造字法”是后人对汉儒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否定“六书”是六种造字法和四种造字法与两种用字法的观点, 认为“六书”的本义是指六种汉字: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文章指出, 后人把“六书”看作六种造字法或四种造字法和两种用字法, 原因在于汉儒解说“六书”时使用简称, 从而混淆了象形字与象形的区别、指事字与指事的区别等。只有把“六书”与“六法”区分开来, 才能还“六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刘咏涛 《阿坝师专学报》1993,(2):106-108,85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传统有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说。权威著作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但历代、各家对具体汉字的“六书”分析往往各说不一,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评王安石的字学理论及其他陈涛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可分析的文字。早在汉代,随着古文经学的兴起,学者们即把《周礼》中本是用以教学童的“六艺”①之一的六书,解释为汉字造字的六种法则。许慎阐发了六书的理论并据此写成《说文解字》,标志着传统文字学的形成。尽...  相似文献   

5.
倪佳 《学语文》2011,(6):80-80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大多是据义构形的。所以,从早期的汉字字形上,可以分析出这个字在造字之初的意义。传统的字形分析方法是“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用“六书”中的前四书来分析字形进而说明字义的(转注和假借是研究造字过程中字与字的关系的,不是结构分析)。而有些专家认为汉字结构只要分成两类就够了,一类是象形,即直绘其形;另一类是形声,即半绘形半注音。这种分法其实就是把指事和会意看成是复杂的象形。不管哪种分法。都说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许慎认为汉字的起始阶段是依类象形的,这些汉字叫作“文”,其后在“文”的基础上滋生出形声相益的“字”.无论是“文”还是“字”均具有显意功能.“六书”是六种书写记录汉语语词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为一类,是汉字的构形造字法;假借自成一类,是汉字的借形造字法.汉字是一个系统.540个部首是构成汉字系统的子系统,它们既是构形子系统,又是语义子系统.  相似文献   

7.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讫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h、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字“六书”的第三种称为“形声”.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用形声的方法造字,冲破了造字的许多限制,为汉字数量上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是汉字发展的最高阶段.《说文》收录的字有一半是形声字.现在通行的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可见形声这种造字方法具有多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形义学建立在汉字表意特征基础上,是中国独有的学问,自许慎以来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学说数十家。本文认为,传统形义学实际含形体学和动机学两部分,前者研究汉字形体的来源和构成,后者探讨汉字形体与汉语单词之间的联系。我们以此为准绳衡量传统形义学说,认为:在数十种形义学说中,许慎的“六书”、陈梦家的“三书”、王梦华的。写词说”是动机学的菁华;许慎的“文——字说”、杨慎等人的“四书说”、唐兰的“三书说”、王梦华的“造字法”是形体学的菁华。  相似文献   

10.
转注和假注,连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合称为“六书”。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六书乃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之一。后人对《周礼》的六书纷纷作出解释。西汉末年的刘歆,东汉的班固、郑众、许慎对六书的概念都曾加以阐述。许慎对六书的阐释最为详尽,他用了二十年时间写成《说文解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的第一部字典,是我国文字学、词汇学的奠基之作。后人花了很大精力研究这部书。清代以前,人们认为六书是六种造字法。清代是语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