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作为抗战时期的一所特殊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它存在的九年间创造了当时高等教育界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其深刻的大学精神:刚毅坚卓,爱国奉献;民主自由,自主独立;教授治校,民主独立。现代高校应悉心借鉴、学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优秀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实现“去低俗化、去行政化、去市场化”的改革。现代大学生也要明白“为什么上大学”和“上大学干什么”这两个深刻的命题,关注时政、设立目标、学会感恩,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
徐哲 《华章》2007,20(3):46-46
本文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例,分析了西南联合大学职称评聘制度的特点,以从西南联合大学职称评聘的历史经验中吸取营养,促进当今高校职称评聘制度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校歌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高校校歌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通过对我国一流大学校歌分析发现,大学校歌蕴含着大学精神,不同高校校歌在语言表现形式、学校风貌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鲜明的大学精神.在组织文化的视角下,大学校歌与高校精神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内涵,体现出对真理的求索、对道德的崇尚和对创新的追寻.高校校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作为学术组织,一流大学应增强精神文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本心”“回应社会需求,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方光华 《教育》2012,(35):58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国民政府同时决策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2日,长沙临大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3日,西安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虽然西北联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只存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但人们习惯上仍然视1946年以前的国立西北五校为西北联大。在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西北联大及国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贯之精神",  相似文献   

5.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由西迁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尖端人才,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一切都要归因于西南联大校方的勤奋治校;归因于西南联大教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与敬业;归因于西南联大学生的刻苦努力;而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蕴含其中的西南联大精神.  相似文献   

6.
西南联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她因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而享誉中外.西南联合大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南联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造就"通才"的培养目标;2)文理渗透、重视基础、内容新颖的课程结构;3)灵活而严格的教学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4)自由、民主、创新的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7.
西南政法大学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以刘伯承元帅为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成立西南政法学院,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又并入我校。特殊的建校背景,使我校汇集了当时西南地区法学和法律界的主要资源,也因此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类的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8.
南开大学     
《河北自学考试》2011,(6):83-85
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南开大学现有23个专业学院。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相似文献   

9.
基于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全面整理与审视抗战时期西北联合大学的生物学教育,为西北地区及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史研究提供新线索。西北联合大学的生物学教育逐渐构建了动物学、植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分类学、组织学等多种方向的学科体系,教学师资均为留学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的生物学专业人才,以汪堃仁、林镕、周尧等教授为代表,他们长期扎根西北,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新兴学科、开出大量新课,开展完整的实验课程和科学研究,培养了高级生物学专门科学人才。西北联合大学不仅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学教育体系结构,而且以欧美留学人才为教学主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生物科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生物科学与西北高等生物教育水平的发展,从而为西北地区高等生物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联大继承了这三个学校优良的学风,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当代的大学教育管理创新所借鉴的,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培养创新型人材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训校歌反映着大学的文化特质,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指引学子们前进的明灯,本文通过对延安大学校训产生过程之历史回溯,通过总结大学校训校歌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特点来提炼和升华大学精神,进而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校训校歌体现了学校办学传统和校园文化的传承,阐释了教育实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本文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时代特点等出发,以延安校训校歌为实例,探讨校训校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中国高校纷纷转移开展联合办学,其中西南联合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是国民党领导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两个"联合大学"的典型。应当说,民族危亡时期的抗日战争锤炼了中国所有"联大"共有的家国精神,而不同的诞生背景、指导思想赋予了西南联合大学、华北联合大学不同的特质,如崇尚自由与追求民...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的历史及贡献 我们通常讲的西南联合大学,其实是一个简称,它的完整称呼,应该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实际上又包括两个时段,前一个时段是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一个时段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它是抗战期间由著名的中国北方三所最好的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的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抗战时期有过一定影响力的内迁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仅是抗战时期汉中作为后方重镇在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而且奠定了战后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西北联大的研究十分薄弱,这与西北联大存在时间短、撤离后没有在原址留下办学实体、地方政府未能对西北联大给予充分重视等因素有关。加强西北联大研究,对于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启迪后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合大学教学记事——“大一国文”开篇《学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 ,引用了“教学相长”这一名言 ;李岚清同志谈发展高等教育时提到 ,“要很好利用西南联大这个宝贵的历史资源”。这使我想起一段往事 :1 983年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 ,我有幸见到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创建人黄钰生先生。② 抗日战争胜利 ,西南联大结束 ,北京、清华、南开三校为纪念抗战期间寄迹西南之历史 ,为酬答云南人士之厚爱 ,决定将联大师范学院留在云南 ,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昆明师院初期一切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教材等 ,全部继承联大师院的传统。黄老离开昆明已 30多年 ,对于…  相似文献   

16.
创业新时代的大学必定要承担起创新创业的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其立刻行动起来以“创新创业”作为组织转型的核心理念和支撑行动。大学为应对来自外部“身份认同”和自身“身份塑造”两方面的挑战,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要求其朝向创新创业的范式变革。大学组织转型中所展现的创业型思维既彰显为革新大学制度、结构、文化、理念等维度的社会性创业精神,也指向组织及个人具体实践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所表现出的商业性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杨振宁 《科技文萃》2001,(4):154-155
编者按: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先生和夫人前年捐赠巨款给南京、东南两大学,成立华英基金会。去年十月底基金会在南京开会。杨振宁教授在宴会上作了演讲。 余夫人、蒋校长、顾校长、各位贵宾: 内人杜致礼和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此盛会。我们刚刚从昆明旅游回来。昆明是我们少年时候居住过的地方,半个世纪以后,旧地重游,发现一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良多。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清华、北大、南开三大学搬到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三七年底南京失守,三大学又西迁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初,冯友兰教授写了一首校歌。他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词,晚年时候写《三松堂自序》时还将歌词录了进去。  相似文献   

18.
赵万峰 《教育》2013,(8):58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同时组建于1937年9月,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西北联大始称西安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后迁至陕南汉中一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发展为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等五所高校,各校延续了西北联大的战时大学联合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至1946年底部分高校"复原"平、津、冀。西北联大在极困难的环境下,宣扬和实施战时教育思想,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同时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广大师生由北平至长沙,辗转湘、黔、滇,最后落脚云南蒙自,组成临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试图追寻“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钩沉学者、文人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自觉承担的文学使命,以及作为华夏子孙的人文良知。  相似文献   

20.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名高等学府,其化底蕴博大精深。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然而对其与近代体育行为相关的研究却鲜见于册,实难与之所倡导“通才教育”的理念相吻合。本将从体育的化视角探究其德、智、体全面教育理念的真谛所在。由于西南联大所涉及的历史跨度及区域业已限定,故本仅重点涉及其在滇的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