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  相似文献   

2.
在某地电视台工作的一位记者烟瘾很大,一次乘坐飞机出差时,烟瘾发作难以忍受,便躲到卫生间里去吞云吐雾,造成飞机监控系统报警,被机上工作人员“人赃”俱获,按规定要罚款500元。此记者便掏出记者证要人家放他一马,结果人家没理他那个茬儿——照罚不误。时下,有些记者把记者证当成了特权证,一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就掏出记者证,或以“曝光”相挟,或以记者身份谋私。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记者证不是特权证,它只能证明持证者的职业是记者。记者证也不是不能掏,外出采访适时亮出记者证,不仅可以证明采访…  相似文献   

3.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4.
这两天,新记者证发到了手里,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记者证代表着什么?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早上上街买油条时,向摊主亮出了记者证,“我是××报的记者,先给我来两根油条!”令在场的很多人嗤之以鼻。我们也暗为这位老兄脸红———记者证用来买油条,真是给我们记者丢了脸、掉了价。但事儿越小,越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种记者手里,记者证代表着一种牛气十足的感觉。兜里揣着它,脾气大了不少。还听同事说起,一位记者去商场买东西,同样亮出了记者证,要求商场免费“卖”给他一台空调。在遭到拒绝后,便以曝光相要挟,并扬言:“这么大个商场,找你点问题还…  相似文献   

5.
日前,一名摄影记者去外地采访,深夜归来,自火车站存车处取出临去时存放的自行车,发现车轮没气了,推车至附近警亭,心想:有困难找民警,兴许警亭里有气筒.谁知,被警亭里的三名民警盘问不休:“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记者照实回答:“是记者”“采访归来”.“记者有什么了不起?”民警吆喝:“把工作证拿出来.”看过记者证、身份证后非要“工作证”,记者说:“记者证就是工作证”,民警说:“记者证是假的,没有钢印.”此刻,又困又累的记者被纠缠得好不委屈,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只好说了一句:“钢印绝对有,没有我负责.”一民警听后,当胸就一拳,随后按着记者的肩膀让他蹲下……  相似文献   

6.
当前,被社会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特权思想。西方社会曾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尤其是个别年轻记者,把手中的记者证当成了“尚方宝剑”,大有一朝“证”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感觉。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动辄以曝光要挟对方。更有甚者外出采访时,夜晚到不该去的娱乐场所消遣。事后人家让其付费,他却把记者证一亮:我是记者!.  相似文献   

7.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8.
“你们都是记者,访问过许多地方,采访了不少人,今天我先来采访你们好不好?你们今天可以发这么一条消息,题目就叫总书记采访了我们。行不行呀?”在场的三十来名港澳记者和其他同志都大笑起来。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四月九日上午在中南海会见港澳记者时的一个场面。这些港澳记者是来京采访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他们  相似文献   

9.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10.
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让我跟他出去采访,回报是晚上二锅头伺候。那两天我正“胃缺醇”,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谁知那是一次非常惊险的采访。原来,北京最近出现了一拨抱着小  相似文献   

11.
黛雷斯·加斯托的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去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她作为联合国新闻发言人向35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发布会议新闻。她还是联合国欧洲办事处的第一位女发言人,每天和联合国各个机构的高级官员打交道。每当加利秘书长访问日内瓦或到欧洲等地访问,身边少许的几个人中总有加斯托女士的身影。 作为常驻联合国欧洲办事处记者,我一到日内瓦就与加斯托女士相识,但真正接触,并对加斯托女士的“权力”有所认识还是在去年人权会期间。 一天上午,我到人权会场采访,出示记者证后却被联合国警察拦住,非要我去办专门的会议采访证。去新闻部的路上恰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3.
记者证,是为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身份证明。这在全国统发记者证“注意事项”第一点里已讲清。凡是领到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心里也是明白的。可是,有少数记者把明白揣到怀里,注意事项不加注意,明白人竟然糊涂起来。他们轻率使用记者证,超限发挥记者证的作用,出现一证多功能的现象。不妨略举一二。一曰代办功能。记者手持记者证,享受国家给予记者在交通、通讯、住宿等方面的优先安排,为亲朋友好代购车船机票,代用邮电通讯,或代办其他事情。引起有关部门反感,怀疑记者和记者证是否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14.
我的记者梦     
记者,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萌发想当一名记者的“野心”,还是在参加工作不久。记得我和一位同事出差,从杂志上看到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招生,我俩很激动,当天就寄出了报名表。后来终于盼来了封皮为墨绿色的“实习记者证”。第一次过把“记者”瘾,我激动得彻夜未眠。  相似文献   

15.
这次悉尼奥运会,《北京青年报》依然只有一张记者证可以进入奥运会场所采访,但实际上,我们前后派出了13位记者去悉尼参与了奥运会的报道。在操作上,前后联动、奥运前线、奥运解读和奥运资料及北京申奥几大版块和特色报道把多年来报道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优势与特点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请勿乱弹琴     
某地电台记者到人大常委会上去采访,他看了一下会议议程,便“成竹在胸”了。当进行到“人事任免”事项时,他接到朋友传呼便中途“溜号”了,心想:“三位候选人肯定都通过,因为事先酝酿过的,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晚间新闻”里播出了这位记者采写的报道。谁知,这档节目还未播完,台长便接到了人大领导同志的电话:“你们怎么搞的?候选人中有一位会上明明没通过,却说他经人大常委会选举通过了。简直乱弹琴!”台长尽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只好赔不是、作检讨。赶紧追问那位撰写新闻稿的记者,才搞清来龙去脉,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责令那位记者作出检  相似文献   

17.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8.
勤快和廉洁     
30年代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据 说到现在为止,我是仍留在新闻界的仅存的一个,所以,全国记协在纪念成立60周年时,把我请到北京去参加会议。 过了六十多年的记者生活,坐在会议席上,真有点神游太空,感慨不已。 我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在工作中最大的收获,觉得一个新闻工作者,一是要勤快,二是要廉洁。勤快,要相信新闻是跑出来的,而报道的形式,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早年在苏州做记者时,有一次有几位名流,在一家饭店宴请几个电影演员,酒醉饭饱之后,把记者找去为他们捧场。我一看当然明白他们的意思,于是用半是调…  相似文献   

19.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20.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己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已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了。有的记者外出采访,兼顾广告,也有以拉广告为主,采访次之的,甚至只做交易,“不见兔子不撒鹰”。此外,诸如盛夏之际访一访啤酒厂,地毯紧俏时刻去地毯厂抓点“题目”,化妆品用完了去日用化工厂搞条消息,这都是目的明确,讲求“效益”的。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进到新闻报道领域,可说是新闻记者的末路,也是新闻报道的悲哀。当新闻采访写作被当成某种交换筹码时,记者的人格、身份也就被降低到筹码的地步了。我曾听到一位厂长十分轻蔑地说,某某记者也就值一瓶雪花膏钱,给他一瓶雪花膏,他就给你报道。此话令同行汗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