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0年孤独症被列为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残疾类别之一以来,美国加大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的投入力度,开发若干种教学策略与课程方案,积极推进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提升专业人员的技能素质。然而,美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仍在教育安置形式、专业人员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践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清楚地认识这些挑战,有助于我国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颖 《文教资料》2009,(34):128-130
目前特殊学校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数量日益增加.有关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孤独症教育康复的重点之一.目前国内特殊教育学校中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存在个人档案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安置的形式单一、教育的工具缺乏、课程内容不适合等问题,笔者从教学管理、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和家校联系等方面.提出了在特殊学校中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安置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受所处环境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融合教育环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一名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支持策略进行审视与深入探索,通过稳固自我支持、给予学校支持、寻求社会支持、共筑家庭支持,为孤独症儿童发展创设了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孤独症人士因年龄及症状程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其教育安置面临不同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干预密度问题、学龄儿童的融合教育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向成年期过渡的困境。由于以上问题的特殊性,孤独症人士的教育安置与其他残障人士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也更为复杂。英国的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与法案较为明确,为孤独症儿童、青少年和成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借鉴英国在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制定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多团队介入和转衔期支持几个方面思考我国的孤独症教育安置政策,推进我国扶残、助残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最为困扰、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为解决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进入难、参与少、支持弱”的现实困境,本研究借鉴已有的融合教育质量理论框架,立足北京市融合教育实践,以“能进入、深参与、强支持”为核心构建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框架,提出孤独症儿童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即:多级一体化制度实现“能进入”,多层一体化课程实施促进“深参与”,多方一体化支持保障“强支持”。这一模式积极改善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切实解决了普通学校现实难题,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解决答案。  相似文献   

6.
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潮流,孤独症儿童因其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障碍,在融合教育中面临诸多困境。采取质性研究范式,从家长的视角探讨孤独症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困境,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都会面临学业成就、情绪行为、社会交往、适应行为四个方面的困境,并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现。其困境程度受孤独症个体认知、行为、所在融合班级文化环境及老师和父母期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美国确诊为孤独症患者的儿童和青少年人数急剧上升。至2004年,中小学阶段孤独症学生人数已上升到近17万,是1991年的三十倍。在教育安置方面,总趋势是全纳程度不断提高,但目前最主要的安置环境仍然是分离班级,约30%的学生被安置在普通班级。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大多数孤独症学生既在普通班也在特殊班上课,但上课的最主要环境是特殊班,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则是个别教学。  相似文献   

8.
三例孤独症儿童学习适应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就读于启智学校的三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16 周的课堂观察发现其学习适应的特点,并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提出建议。观察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在校学习中较弱智儿童波动,大多数活动需要提醒和适当帮助;课堂学习不良适应表现明显,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与弱智儿童共同学习是可行的安置措施。为此,应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郁松华 《文教资料》2011,(27):114-115
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融合教育是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潮流,我国在此研究领域尚属起步阶段。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耳聋儿童与普通儿童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期获得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并为将来特殊教育的转型与普教的融合,提供一些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学前教育阶段对孤独症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神经元代偿功能在此阶段通过各种有益刺激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然而,目前针对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仍较为少见,融合教育成效整体偏低。因此,为了更有效、持续地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基于一所幼儿园内8名不同程度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康复案例,总结了学前阶段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适宜性策略:适宜性环境创设,“幼儿园—家庭—康复机构”同步干预,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这些策略为孤独症儿童顺利进入小学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促进孤独症儿童的优势发展,提升他们的弱势能力,减少行为差异,增强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相似文献   

12.
<正>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近年来备受重视,孤独症儿童有其核心特征和独特的认知方式,影响他们对外在环境的感觉、体验与互动,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孤独症儿童获得有效教育支持的第一资源,培养具有孤独症教育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的专门人才,形成衔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孤独症教师教育体系,对充实学校孤独症儿童的教学力量、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关于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安置特殊儿童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主要存在完全融合与多元安置两种模式.本文从合适的教育、最少受限制环境及残疾模式3个方面梳理了两种安置模式争论的主要内容,并对两种安置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6名中断融合教育的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家长经历的心理变化,并透过心理变化深度反思和分析了孤独症儿童融合之路中断的原因.结果 发现,中断融合教育的孤独症儿童家长都经历了"选择与决策、抗争与合作、理想与期许、现实与无助、退让和妥协以及落寞与退出"6个心理发展阶段.研究进一步指出,教育...  相似文献   

15.
赵蕴楠 《时代教育》2014,(12):60-61
随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理论的发展,孤独症融合教育越来越受到肯定。为了完善孤独症儿童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应势而生了陪读模式,这种陪读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根据一年来的实践,对陪读模式的意义、陪读教师的职责和工作以及陪读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严重影响患病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其检出率不断增长,成为目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分析了2013年以来我国的孤独症研究情况,结果表明,孤独症相关研究数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儿童”“影响因素”“康复”“融合教育”“干预”“睡眠障碍”“共同注意”是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建议今后进一步规范“Autism”中文译名的统一使用,加强孤独症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以推动孤独症儿童干预康复实践发展,持续促进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回归生活主流,本研究运用综合方法对一名进入幼儿园普通班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结果证明融合教育在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改善其问题行为和情绪情感表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一例孤独症儿童的基本认数能力进行分析评估,探讨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建立规范教学常规,创设合适的教学形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认数教学,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认数能力,并使其在融合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9.
孤独症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很多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学生进入到普通班就读,他们的家长在考虑教育安置问题时首先想到与普通孩子在一起学习可以发展与人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因此随班就读这种安置形式成为家长的首选。但真正入学以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儿童自身、家庭、教师、学校领导、其他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要解决好这方方面的问题才可能有利于真正营造适宜随读的环境,儿童的发展才可能真正良好地持续下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言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核心特征之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动态评估比传统的静态评估更能发现儿童的发展潜能,同时,孤独症儿童比较易于接受电子设备,所以文章提出基于人机交互游戏的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动态评估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儿童的语言发展潜能并给予个性化干预。研究选取37名3~7岁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通过孤独症行为核查量表将其分为:非孤独症组、疑似孤独症组和孤独症组。探索以不同中介提示的动态评估范式发现人机交互环境下动态评估的可行性与潜在价值,并揭示孤独症儿童与其他群体的语言发展潜能及差异性。研究发现,相较于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中介提示可以帮助教师捕捉儿童的更多潜能信息;非孤独症儿童和疑似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潜能明显高于孤独症儿童;中介提示对于实际语言能力低、学习潜能高的儿童能力提升更为明显。研究认为,人机交互式动态评估对儿童语言潜力的挖掘具有可行性,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计划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