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互动仪式链理论拓展了互动仪式的内涵,为高中德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优化每次互动的场域,强化情感循环反馈机制,促进情感的自我赋能。据此,创建身体在场的互动场域,挖掘共同关注的焦点,达成共享情感共振,系统促进价值内化,为高中学生德性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2.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重。构建亲临仪式现场的情境,关注群体符号的塑造,创建真实的互动仪式,激发参与者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创建仪式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3.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即群体聚集、设定界限、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这四种要素的有效组合,进而形成互动仪式发生作用的核心机制。真人秀节目《快乐再出发》借助亲身在场与虚拟在场共同构成群体聚集,经由局内人的界限设定强化群体认同,促使共同关注的焦点凝结出团结符号,并通过共享的情感状态激发出积极的情感能量,完整实现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情境、情感和符号对社会微观互动的重要性,揭示了大学班级边缘人形成原因,包括情境关注焦点模糊、情感共享体验不强和群体身份认同度低等问题。因此,高校要以学生发展和需求为中心,通过“创设全方位育人情境,培养共同关注焦点”“营造温馨情感氛围,激发情感能量活力”“塑造文化价值符号,增强班级身份认同”等途径引导边缘学生回归班级大家庭,这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大学课堂是知识和思想衍生的基地,是本科教学变革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需要师生双方的互相关注和情感联结。互动仪式链中的身体共在、身份认同、关注焦点、情感共享要素吻合了课堂师生互动仪式成功联结的要求,以相互关注的程度和情感能量的强弱,将师生关系分为合作型、强迫型、疏离型、期待型等四种类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师生关系的理论分类。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师生共同投入和创生课程,培养有情有义的“合作型”,为课堂教学排“水”冶“金”;激发师生共同的情感能量,避免相看两厌的“疏离型”;聚焦缺乏能量的“强迫型”,实现静态性“师教生学观”向动态性“共生互学观”转换;关注沉默学习者和“期待型”学习者,强化互动,共同实现课堂革命。  相似文献   

7.
武茜璇 《中小学德育》2024,(2):50-53+45
粤港澳“姊妹学校”项目在推动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从瞄准共同关注焦点、延展仪式互动情境、创新集体符号表达、完善实践反馈机制等四个层面,对粤港澳“姊妹学校”在新时代培育大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实施路径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促使更多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与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共同肩负着基础教育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运用场域理论,透视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逻辑结构,并从资本、惯习、场域三个角度剖析其中存在的内隐困境,即资本悬殊导致家校互动不良、惯习维系造成角色定位失败和场域入侵导致身体在场不足。通过厘清资本逻辑,明确主体权责,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新制度;重塑育人惯习、凝聚教育共识,营造家校协同育人新生态;增强场域交融,畅通合作渠道,树立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有效破解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9.
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培育科研精神、传承学术文化的基础,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导学双方的行为互动.以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网络社交虚拟化导致导学的真实交往情境被模糊、组会焦点缺失导致导生的情感能量无法聚集、合作观念错位导致导学的群体符号无法生成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对此,在破解对策方面,应尝试从明晰交往理念、丰富导学情境活动,重聚组会焦点、发挥导学情感合力,强化权责意识、构建导学合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以期构建更加融洽、和谐、健康的导学关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课堂“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其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课堂“边缘人”身体缺场弱化了课堂交往情境,后台人格降低了个人情感体验,身份认同缺失引致班级符号式微。课堂“边缘人”参与课堂互动仪式,应保证身体在场参与课堂互动情境、共享焦点引发课堂情感连带、积累符号升华课堂互动效果。基于此,教师须以公平与质量为导向,确保课堂“边缘人”身心在场;营造充满爱的课堂环境,引发课堂“边缘人”情感共鸣;注重凝结班级时空符号,提升课堂“边缘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高职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与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较为契合。文章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内涵,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的情境、情感、符号三个维度检视了当前高职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而指出高职德育工作面临德育情境单调刻板、德育情感遮蔽缺失、德育符号简化祛魅三大困境,最后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了高职德育工作路径:重塑情境仪式,创设有效互动;激发情感能量,强化价值认同;再造形象符号,建构群体道德。  相似文献   

12.
家校合作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家庭和学校为参与主体共同实施的一种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双向互动活动。当前家校合作呈现出无序性、低层次性和片面性状态。家长参与学校意识的缺乏,教师对于家校合作的"复杂情结",文凭社会的功利化取向,致使家校合作难以有效构建。破解这一难题,应该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四个方面来达成合力育人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于微观场域互动行为的研究对分析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产生与调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在线课堂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导致了诸多现实问题的产生,其中在线课堂师生冲突问题尤为显著。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成因可归结为:师生虚拟交互,真实情境模糊;师生主体异质,互动实效下降;共同焦点缺失,符号生成不畅;正向能量消解,情感链接削弱。基于此,提出师生冲突的调适路径:构建身临其境的课堂情境;交互双方树立学习共同体意识;注重符号再造及情感回归,以形成正向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高效有序的在线课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构建现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根基,家校合作面临着技术理性的僭越与情感理解的消弭,可见的真实对立与隐藏的虚假合作,学校的单边主导与家长的被动参与,学校的功利旨归与家长的工具属性,家长的超常越位与学校的被迫缺位等现实困境。纠偏家校合作中的情感虚无、功利索取与单边主导的技术理性倾向,需要我们开展共享式理解、变革性对话、情感性共鸣和欣赏型探究。  相似文献   

15.
家校合作能否持续并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取决于教育主体间的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等要素在合作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学校应从构建保障教师和家长主体性发挥的家校协调系统、“参与式决策”支撑的家校合作目标达成机制、“意义共享”的家校合作信息沟通系统等方面促使家校合作从受抑到协同。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来观照妇联政务短视频,研究发现各级妇联有效发挥了互动仪式链视频触达、行为触发和情绪触动的传播机制,在短视频平台上营造了一种虚拟在场的高度团结的群体组织。通过设定明确的参与边界、关注性别有关热点议题等方式,强化了群体内部的情感联结,起到了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作用。此外,妇联政务短视频号建立了政府与基层妇女群众之间的崭新的沟通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妇联组织的媒介形象,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促进了良好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苏奕 《上海教育》2013,(9):76-77
家校合作在国外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在我国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共同进步、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何谓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就是两种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教育机构——学校和家庭,两种身份的教育者——教师和家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孩子发展。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有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信任模式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转变。在此过程中家校信任关系的“非对称性”从合理合法逐步受到质疑。“非对称性”弊端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阻碍家校信任的建立,地位不对称引发合作困境,情感不对称导致情感枯竭。消解“非对称性”的负效应,需要构建共享机制,把握家校信任的边界,在沟通中激发家校共育情感。  相似文献   

19.
刘瑶 《四川教育》2023,(24):18-19
在权变理论的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理论逻辑包括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效应、资本融合和家校共同承担的育人责任。针对家校双方在价值观和责任认知两方面的分歧,以及相互间沟通的障碍,家校合作的实践路径可以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设立共同育人目标、进行平等有效沟通三方面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家校合作具有合作方式更加多样、沟通途径增多、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家校联系频次增多、家长的家校合作需求不同等特点。这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积极的可能性,同时导致班主任的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与挤压,使其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应对家校合作中的工作困境,确保家校合作有效顺畅地开展,班主任应加强家校合作相关理论的学习,培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提高协同领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