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探究“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村多”实施以来在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出“一村多”助力乡村振兴的未来愿景:以资源、政策吸引并精选“一村多”招录对象;精准挖掘本土资源并配套专业人才培养;配套出台系列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2.
人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统筹校内外师资力量,实施“头雁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工程,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乡村振兴研究及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校农合作”重视不足是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多元化涉农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引领培养“三农”情愫、专业整合强化人才支撑、依托社会服务搭建“校农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并提升师生主动服务“三农”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4.
海南“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专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大专学历教育项目。学生来自农村,归于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农业强国的主力军和引导者。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利用实地调研、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方法,掌握项目实践教学的现状,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剖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开展项目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校企村”职业教育模式以地方院校为纽带联通农村与乡镇企业,对促进以教育人、以人兴业、以业哺教的“育人业”健康循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有积极意义。以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为切入点,对模式中各个角色进行了职能分析,立足现实列出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融合发展的地位弱势、职能失真等当前困境。提出愿景共建、科技赋能、师资建设等实现路径,以发挥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的自身优势,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是增强新时代高职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服务供给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社会治理等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高职教育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以"面向乡村""干在乡村""反哺乡村"为基本方向,进一步强化校村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加快校村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村产教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1999年9月开始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是落实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确保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健康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块、学生学习管理模块、支持服务系统管理模块等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丰富和功能延展提供了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三农”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教育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教育目的,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全、人才评价标准不明、共生环境保障不力等六大共生发展困境。需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深化校村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校村命运共同体,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相增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扶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针对我国乡村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问题,提出本科职业教育数字扶智长效机制建设路径,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数字素养培育为根本,以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关键,以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为保障,构建本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教育部批准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是第一批开展试点项目的单位,经过六年的办学实践和探索,进步形成了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具有本土化的“以人为本、过程为主、基于网络、质量监控、协调运作”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模型,为教学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实现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实现。  相似文献   

11.
乡村工匠的培养需要“政、校、培、企”多方协同。本文根据乡村工匠的职业思想特点和各方资源优势,结合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融入黄炎培职教思想,从培养规划、培养平台、培育体系、评价机制、激励举措五个维度,构建乡村工匠培养模式,为乡村技能人才培养、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民教育、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适应这种变化.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农村开展的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文章运用调研、访谈、文献、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系统分析了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和教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性地提出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今后应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教学研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子诚 《成人教育》2009,29(2):64-65
发展农村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远程教育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大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电大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单回顾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演变,重点从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上对正在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大学生公益服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本文基于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公益服务质量及效率的基础上,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下乡——坚持20年的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项目为例,研究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的实践行动、服务成效和创新经验,提出了“公益服务模式、组织运行模式、乡村产业赋能模式、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路径,并探索其公益性、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引领教育及团队建设特色的特点。目的是为其他高校打造最具温度的“中国金课”提供范例,也为其他大学生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公益服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教育部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开展。这一计划的实施,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民奔小康的建设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欠缺,创新能力有限的问题日益突出,生物新兴产业的升级转型需要大批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发挥三明学院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应用型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技术工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探索“1357”金字塔式地方应用型生物技术工学人才培养新路径,即“一条育人主线,三面效果评价,五类课程体系,七种元素融合”的改革举措,以期响应乡村振兴和生物产业需要,培育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成为拉动经济双循环的新兴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思路。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农业强省战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建构了“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以学校为主导的“双主体”育人理念,在中观层面构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三融合”人才培养过程,在微观层面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四协同”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电商人才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对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核心。乡村落后思想、乡村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等现实问题加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也成为乡村振兴必须关注和攻克的难题。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万世千秋,育德为先。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它高度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高职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扎根乡土建设,打造一支思政实践队伍充实振兴力量,多元主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思政工作,建立机制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思想、新活力。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新媒体技术创新了农产品营销方式。为促进农业与职教结合,高职院校需探索面向农业农村的“融产于教”教育方式,要重点开展产教融合新媒体营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校企农学”合作机制等模式创新实践,这样才能有效畅通农村高职毕业生返乡创业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