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玲周江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正名论与中国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正名”一说源于孔子。孔子曾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的首要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在名实关系上,墨子承认概念是事实的反映,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一定的事实要与一定的名称对应。较之孔子“受限”的顽固的名实关系,墨子的正名理论慢慢脱离了困囿,走向开放。后期墨家对“名即概念”的理论有颇多创获,但荀况关于“名”即概念的理论又更有创举,他更加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吕氏春秋》保存了不少先秦名家思想史料,其中对正名理论亦有发挥。吕氏与先秦名家一样,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言的工具。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吕氏春秋》继承了孔子的“正名”传统,然而《吕氏》正名论不同于孔子,《吕氏春秋·审应览》曰“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又曰:“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此意旨在要以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类别为依据来考察与之对应的概念和言词,这则是从“实”出发,“取实...  相似文献   

2.
国内已出的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指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孔子而不是邓析。主要理由是: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思维作为认识对象的学者。2,孔子的正名理论首次提出“名”这个重要逻辑范畴,标志着中国逻辑史的发端,关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为政治伦理服务的传统,他提出的“名实”关系问题发起了延续几百年的名实问题大讨论,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3、《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其内容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规律等各个方面。文章最后一部分对“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的四条主要论据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指出:1、“邓析早于孔子”一说不符合史实;2,《汉书·艺文志》把邓析列为名家之首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位逻辑学家;3、现存《邓析子》一书,不能作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的论据;4、邓析并非就逻辑而讲逻辑的纯逻辑学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名家的著述中,“兼名”被作为“名”的一种加以考察研究。《墨子·经下》篇指出:“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说在兼。”(意译:说牛马不是牛和说牛马是牛的说法相同,原因在于“兼”。笔者注:此处“兼”即“‘牛马’是‘兼名’”的省文。)荀况《正名》篇论及名之种类时指出:“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意译:单名足以晓示所举之实,就用单名;单名不足以晓示所举之实,就用兼名。)此外,公孙龙子《白马论》中提到的“复名”(“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也可看作间接地谈兼名,因“合马与白”之“合”字,就是“兼”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邓析,郑国大夫。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邓析曾数难子产之法。又《左传·鲁定公九年》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死于公元前522年,此时邓析当已壮年,而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所以,邓析被确定为约生于公元前560年左右,死于公元前501年;比老子晚出,和孔子同时,而早于墨子。今流传有《邓析子》一书。但许多人怀疑其并非邓析所著,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就说:“《邓析子》乃战国晚期桓团辩者之徒所伪托。邓析实仅有《竹刑》,夫尝别自著书也。”《邓折子》曾经过刘向的一番整理,刘向还写有《校叙》以说明《邓析子》的篇数和内容。《校叙》曰:  相似文献   

5.
对“文气”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回归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文气说”的产生可上溯至中国古代哲学里诸多诠释“气”的文字材料,大致归类为“天之气”和“人之气”;以孟子和庄子分别为代表的儒道二家的气论,共同影响了气论的后续形态发展;“文气说”最终由曹丕提出,发展成为一个包容万象而又有所侧重的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6.
三代以还,我国就有统一名号、制定语文标准的传统。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名号变乱,孔子循名责实于前,墨子取实予名于后,引发了诸子旷日持久的名实之辨。荀子后出,折中儒墨,综合百家,顺应时势,提出“制名以指实”、“循旧作新”、“约定俗成”正名主张,将名学纳入礼学的范畴,成为其帝王之学的有机构成,并对此后中国社会的语文规范发生了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基本上是属于唯物论的认识论。墨子的认识论集中表现于他的“三表法”。什么是“三表法”呢?墨子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引文均据孙诒让《墨子闲诂》)  相似文献   

8.
一在先秦哲学家中,墨子和庄子都正面提出了时间的概念,虽然他们并没有用“时间”这个词。墨子所谓“久”,就是时间的意思。《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墨子·经说上》:“久,合古今旦莫。宇,冢东西南北。”“久”与“宇”相对而言,前者显然指时间,后者显然指空间。“久”包括了古今旦暮各个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家们是把善恶作为道德范畴的相对立的概念来谈论的。孔子强调善是“志于仁”就意志与实践“仁”的行为的自觉的统一.违背了“仁”就是恶。老子认为善是“德”,即遵循自然之道。反之则是恶。这种善恶观是对苦难人生的解脱。墨子善恶观建立在“兼爱”基础之上。中华民族儒道墨三家观点兼收并蓄.变通灵活。  相似文献   

10.
类是墨子逻辑学最重要的一个逻辑范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墨子逻辑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墨子的逻辑学是以它为核心展开的。研究类概念的形成和墨家逻辑思想中类概念的发展直接关系着逻辑科学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现象 ,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墨子就在总结论辩方法时 ,给比喻下了定义 :“辟也者 ,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举也物”的“也”字 ,王引之云“也与他同”。墨子指出 ,比喻就是用他物来说明此事物的方法 ,并揭示了比喻具有“明之” ,即说明的作用。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进一步论述了譬喻 (比喻 )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夫譬喻也者 ,生于直告之不明 ,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与墨子一样 ,王符认为比喻的作用是“彰之”。这种观点被后世的学者继承下来 ,直到现在 ,许多修辞学专著和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2.
二墨家:墨子,墨辩及墨经中的科学思想甲墨子与墨经的逻辑墨子名翟(约为公元前四八○——三九○年),宋大夫。“汉志”说“墨家出清庙之守”,不隶名家。晋鲁胜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这是肯定“墨经”为墨子自著,同时認墨子本人应为名家。我们相信鲁胜的话,有一部分是可靠的,如果说全部“墨经”包括“经说”及“大取”“小取”都是墨子著的,这当然有  相似文献   

13.
一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探索“存在”的本体,展开“有”“无”之争,由来已久。《老子》称“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墨子》则一面说“有之而后无”;一面又说“无之而无”。魏晋以降,“崇有”论者与贵无派针锋相对;亦有“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而使“儒、佛、老、庄混然一途者”。蔡尚思《王船山思想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说王船山破“无”“立“有”,提出了实有的本体论。根据何在?没有明言。我考查了一下:“有”、“实”、“实有”、“有皆实”等词和词组,王船山用作哲学语言,最早见于《周  相似文献   

14.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15.
用这个有些“唬人”的题目来表达我重读《墨子》时所思所悟 ,无非是要说明我重读《墨子》 ,主要不在对墨家学派的思想作一般的史料爬梳、内容概述和历史评价 ,而是设想我作为现代人 ,通过和古哲先贤之间展开的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解读《墨子》一书的哲理意蕴 ,诠释其精神特质 ,进而思考如何为今天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传统资源的借鉴。一、中西比较 ,儒墨互参看《墨子》当然 ,墨子及其学派是属于历史的人。我们今天解读《墨子》 ,研究墨家 ,首先应该将其归入历史学的范畴。而历史学研究必须要尊重历史事实 ,对历史事实的考察和评判是…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对墨学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该文就墨子的“尚同”思想提出与之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通过以《墨子》文本本身来论证郭沫若认为墨子的“尚同”是极权政治并以“王公大人为本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首创者。他不仅提出“以名举实”的认识论,“天有意志”的鬼神观,“兼相爱”、“交相利”和“尚贤”、“尚同”的政治学说,而且在科技教育方面注重实效、突出创新、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原理,在几何学、力学、光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杨智雄 《天中学刊》2023,(3):101-109
从宏观视角考察柳宗元一系列的师道论,可以“传道”统之。这是基于唐代儒学教育失衡的现状而发,传递着“传道”的教育理想,也是实际需要的践行行为。“避名求实”之“避名”是柳宗元“传道”教育思想的保护外壳,它更偏重直接的践履策略,而不是等同于思想内质。这里之“实”为应对经学“章句”师风而提出,是柳宗元系列师道论建构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从名辩逻辑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探讨了邓析逻辑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他们的逻辑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推动了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邓析的“刑名之辨”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名实一致”的原则,他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刑名应该适用于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亦属于不同的刑名,邓析的“两可之说”遵守了思维一致性原则,无论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或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