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柳宗元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注社会,观注现实,观注人文精神.若用一个传统的话讲,就是“文以载道”.柳宗元和韩愈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无不主张和提倡“文以载道”之观点.“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乃至“人文精神”,以文来明道,到了唐宋更为发展了这种观点.尤其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二位老先生,将“文以载道”作为文艺理论之基础.因此说,古代的“文以载道”之思想和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柳宗元将“文以明道”之思想贯穿到他的实际创作之中,即通过寓言的方式和方法来表现,更加突出了“文”、“道”思想对人们的功谕、劝诫和对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在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方面,他的开拓之功,是人们所共知的.但是,他的寓言文所蕴含的幽默美则未见有人称述.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探讨.柳宗元的寓言作品形式多样,有“说”,有“传”,有“赋”,有“对”,还有“文”.其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主要靠故事本身的暗示来表现主题,有的则对所写故事进行评论以显示主题.这些寓言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幽默美.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书信反映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1."文以明道"之"道"包括道的政治现实性、道的丰富灵活性以及道是文章的根本3个特征;2. "言而不文则泥";3.柳宗元书信对作文条件、作文过程、文章的接受传播等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4.
“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道》篇中,已经有了“道缘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提法。但因刘勰使用骈文,意思往往含糊不清。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都重视这个问题,也说得比刘勰明确,值得深入研究。这里,先就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观点,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在仕途失意之后,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用创作来宣泄自己的苦闷、寂寥的情绪,从中寻求慰藉;另一方面他坚持"文以明道"的思想,积极关注现实,用文章来阐明圣人之道,反对忽视内容、只重外在形式的创作。因此,其文学创作才会在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中唐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赠序文创作数量可观、题材多样、思想丰富。但当今赠序文研究大都集中于韩愈作品,深入探究,柳宗元赠序亦有关注之处。其赠序文无论是创作于前期的还是写于后期的,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文以明道"的理论。其赠序文中的"明道"体现在致赠对象的儒者君子形象塑造,同时体现在赠序文中用"明道"思想指导"及物"的主题内容丰富,这使赠序文具有广泛的社会思想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通过柳宗元等人的努力在唐代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前秦诸子寓言的传统,多用来讽喻的手法来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本文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柳宗元的寓言写作特点:1.政治格局的变迁与"辅时及物"思想的产生;2.仕途受阻与"褒贬讽谕"写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道家来解读《种树郭橐驼传》中橐驼的形名、行为、种树之道及寓言形式,这四个方面都可以寻到与道家尤其是里子的对应性关系,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柳宗元的寓言也许会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韩愈与柳宗元古文的“明道”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韩文追求以不落陈俗、特立无匹的精神艺术个性来发明儒道,其所标举的“陈言务去”,并非仅仅体现于语言的创新,而是反映了其古文创作追求鲜明艺术个性的基本旨趣;柳宗元的古文并不刻意追求自异于众的艺术个性,而是以兼容众长、归本大中的旨趣发明儒道。“明道”方式的差异使韩柳在如何学习前代艺术,如何对待骈俪之文等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韩柳的分歧源于其“道”论的差异,韩愈着力从开启主体道德自觉与智慧的角度发明儒道,他深刻地继承了孔子仁学注重主体之开启的理论追求,柳宗元则更多地关注对儒道之普遍性原则的探索。明道方式的差异在韩柳的古文艺术中有丰富的呈现,韩文善于以丰富的情事和生动独创的语言与艺术手法发明儒家的人伦之道,较少在义理上探幽入微;柳文则更富于思辨性。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写下了《种树郭橐驼传》,这篇作品是寓言和政论色彩浓厚的传记文,当我们行走在作者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及作者同情百姓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的字里行间的时候,却能感受到行文的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本文在超越一般传记文学形式的同时,也超越了寓言的藩篱,在简  相似文献   

11.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借助于恢复先秦两汉散行奇句的古文,反对重形式、轻内容的风靡一时的骈文,以复兴儒学,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提出了"志在古道"、注重实用、"陈言务去"、"词必己出"、"不平则鸣"及德、文兼修等一系列古文理论;柳宗元则提出了"文以明道"并"及乎物"、"有乎内"与"饰乎外"之结合、人品与文品并重及文人相亲的古文观点.较之于韩愈,柳宗元的文道内容则更宽泛更丰富,更重视"道"的现实性问题,在文章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方面,则更为强调.韩愈、柳宗元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唐代古文理论体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朝鲜王朝中期著名汉文学家柳梦寅的散文理论深受柳宗元的影响,如反对骈文、倡导古文,赞同"文以明道"和"旁推交通"作古文等观点.但他又对柳宗元的理论做了适当变通.结合朝鲜的时代特征和创作实际,扩充了"道"的范畴和内容,辩证地探讨了"旁推交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从而形成了自己新的散文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自先秦诸子以降,柳宗元寓言奇峰兀立。其意象之摄取由"人类社会"而之"动物世界";其叙述方式由"言语描写"而之"心里刻画",依章士钊所论当属"稗官之言";其抒情方式也由"嬉笑怒骂"而之"冷峻针砭",并透着浓重的"忧愤之情"。柳氏寓言有先秦诸子的传承与史传文学的濡染,更有中唐特殊时代背景的政治烙印及其人生遭际的生活历练。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由于本身“明道”思想的困惑,晚期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一方面以鲜明的情感为本位的理论特色,营构了晚期颇具特色的“快意累累”的抒情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儒学情怀的惯常作用,文学创作的内敛的气质也颇浓,这是柳宗元晚期诗与文的风格大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唐代古文运动作为一场文学革新运动,指导并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作为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的散文创作成就突出,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柳宗元辞赋创作也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面目:首先是辞赋创作纳入"文以明道"的理论关照;其次是辞赋文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16.
《小石潭记》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游记,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写下的,为《永州八记》中最精美的散文。柳宗元与韩愈都是唐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倡导文以明道,并且亲自实践之。要说文以明道的范本,柳  相似文献   

17.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通过柳宗元等人的努力在唐代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前秦诸子寓言的传统,多用来讽喻的手法来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本文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柳宗元的寓言写作特点:1.政治格局的变迁与“辅时及物”思想的产生;2.仕途受阻与“褒贬讽谕”写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重要原因乃其寓言创作的“有意为之”。其寓言大都写于被贬永州期间。结合这段时期柳宗元的心态,可看出此时他集中创作寓言的动因有二:一是借寓言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和对保守顽固派进行嘲讽,此为被贬的客观环境所激发;二是将佛经神物故事引入寓言,借此曲折表达内心的政治愤懑,此为柳宗元主观意识的外射。透过柳宗元创作寓言的动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柳宗元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作论角度探讨柳宗元寓言对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寓言的革新,通过比较两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寓言形象的不同把握及两者寓言形象在各自文学创作意识、文学文本中的不同地位,指出柳宗元寓言形象具有后者所没有的典型意义,进而得出结论:典型化是柳宗元寓言取得独立文体地位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创作论角度探讨柳宗元寓言对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寓言的革新,通过比较两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寓言形象的不同把握及两者寓言形象在各自文学创作意识、文学文本中的不同地位,指出柳宗元寓言形象具有后者所没有的典型意义,进而得出结论:典型化是柳宗元寓言取得独立文体地位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