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默顿和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科学研究模型。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以科学内部的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单一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齐曼的科学社会学则主要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主义描述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维度视角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自主性的问题上,默顿科学社会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的补充作用:(1)默顿科学社会学着力阐发和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2)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体制方面的自主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知识方面的自立性的观点,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对于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关于默顿科学社会学科学自主性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学脱胎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经历了两大发展时期:一为默顿的传统范式,一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范式。前者主要研究科学的外围社会文化,后者则转向研究科学知识本身。二者整合起来形成了内外互补的研究局面。作为一种元研究的科学社会学既具有条分缕析、逻辑周密的特点,也具有科学史那样的历史感和丰富性,是科学元研究中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典范。科学社会学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科学的祛魅方面——对常识科学观的社会学颠覆,展示了另一幅科学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经过多年来翻译、引进西方的阶段后,目前,科学社会学界大都认为,我们不能只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已有理论,而应该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令人欣喜的是,新近出版的马来平先生的《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以默顿科学社会学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以下简称《社会性和自主性》),在科学社会学理论中国化方面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科学社会学理论中国化的前提是对国外理论进行全面、准确和深刻的理解,《社会性和自主性》系统论述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马先生不落俗套,每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关于默顿科学社会学重大转变的论述:"由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建制都有其社会规范,都有其成员行为的规则与标准。科学,这种由科学家组成的社会建制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科学的社会规范,就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科学的社会规范有哪些?这是科学社会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科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来说无疑是奠定了一块基石。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学创始人默顿曾经致力于研究科学的社会规范。但是,默顿提出的结论并没有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构成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尤其是SSK等对传统科学观进行了解构之后,建立在实证主义科学观之上的默顿科学规范似乎落伍了。对此,我们虽然要承认默顿规范的局限性,但也应看到,默顿科学规范对于科学精神的总体把握依然是正确的,从社会运行制度上去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发展也仍旧是探究科学的重要维度。扬弃了实证主义科学观之后的科学规范研究,将会看到更真实的科学面目。  相似文献   

7.
默顿博士论文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和学术价值,它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默顿命题",开列了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指南,开拓了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新路径,开阔了科学之文化因素研究的新视野,开创了科学社会史的编史纲领,首次使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这一鲜明提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默顿博士论文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不仅超越了科学社会学领域,其被引证的论文数目也明显增加.默顿自身学科背景之广泛、研究经历之丰富,其博士论文的选题之高明、方法选择之恰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并且也为我们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STS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回溯一门学科的诞生过程,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该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年轻的分支之一,促成其诞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培根、孔德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开戗性研究,贡献比较突出。尤为重要的是,知识社会学为科学社会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范例、输送了人才等。科学社会学两大研究传统的奠基作分别是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筚路蓝缕 学而不泥——著名翻译理论家吕俊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俊教授在提出"建构主义翻译学"这个理论时,以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所提出 "科学社会学"的思想为指导,即运用"共识性真理",承认在不同时期的共识具有真理性.他指出建构主义实质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即把知识和科学纳入社会学的领域来研究,强调知识是由社会、文化与个人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建构翻译学理论要关注语言问题,因为语言问题才是翻译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其他因素都通过语言才能起作用;强调哲学在"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注意吸收旧有范式中合理的部分,批判并摒弃其不合理的部分等等.  相似文献   

10.
从默顿的公共知识观出发,同时参照SSK学派对默顿传统科学社会学的批判,力图从其源初发生的深度上来探讨"知识、个人、公共"三词。尝试从科学论述上升到公共语言的层次上对"科学论文制度在中国的异化"问题做出思考与剖析,以求为理论思考寻找到现实落脚点,最终能对现实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范式进行了梳理。纵观科学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轨迹,虽然理论繁杂,但大都有实证主义范式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来加以证实,即实证主义范式下的知识社会学学派和默顿学派等。  相似文献   

12.
Fragmentation i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derived from differences among academic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ggests a need to identify possible compensatory integrating mechanisms. This study seeks to determine whether faculty conformity to the four norms of science identified by Merton are such integrating mechanisms or whether they are forces of further fragmentation. The 1977 Survey of the American Professorate conducted by Ladd and Lipset was the data source for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orms of universalism and communality serve as a compensatory integrating mechanisms, while the norms of disinterestedness and organized skepticism function as forces of further fragmentation among academic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3.
在科教园区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影响各方利益相关者实现协同创新目标的主要因素有创新目的与利益的不同、绩效评价导向的不同、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科教园区协同创新的模式组合包括四种简单模式(内部合作模式、内部竞争模式、对外合作模式、对外竞争模式)与四种复杂模式(双重合作模式、内合外竞模式、内竞外合模式、双重竞争模式)。科教园区协同创新必须坚持战略协同、多元互动、合作共赢和多边治理的原则,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工机制、运行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ross-cultural applicability of the Sense of Self (SOS) Scale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The SOS Scale is a 26-item questionnaire designed to measure students?? sense of purpose, self-reliance, and self-concept in school. Six hundred ninety-seven Hong Kong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Both within-network and between-network approaches to construct validation were adopted. Responses to this questionnaire are shown to have good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support is provided for its construct validity in terms of its factorial structure and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educational outcomes such as learning strategies. In addition, multigrou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lso indicated invariance of the instrument across males and females, across students of different year levels, and across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帕森斯与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立足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帕森斯和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差异。帕森斯和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主要在于对行动理解的不同和建立在不同的理论传统之上。通过时二者理论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从主体思维生产的角度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借鉴和检讨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研究物质生产发展内在机理的独特方法论和黑格尔“逻辑与应用”相统一的思想,从“思想生产”的角度,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思维工具,思维方式,研究范式等的变革和转换及其相互作用是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主要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数学体系进行了潜科学分析,指出了在数学进化过程中两次大的潜变,探讨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两次大潜变产生的原因,主要阻力,潜变标志以及潜变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研究了数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潜科学特征,预见数学既将进入新的潜变期。  相似文献   

19.
Anomie Theory, as formulated by Robert K. Merton, has been posited as a possible explanatory framework for deviancy from the norms of science.Anomie is the inability of some individuals to achieve excessively emphasized group goals through adherence to group norms. This study tests Anomie Theory by using alienation from the reward system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as an operationalization of this theory. Findings suggest support for Anomie Theory as an explanation for deviancy from the norms of communality, disinterestedness, and universalism. Implications for such topics as the use of norms as interpretative devices and the ambivalence of academics over compliance with dominant and subsidiary (counter-norms) are discussed.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are also off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