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眈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歌妓演唱、大众传唱和文人唱和等有声传播方式,扩大了词体的影响,刺激了它的创作,加速了其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董希平 《天中学刊》2005,20(3):75-81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以宫怨为主题的诗赋创作古已有之,到唐五代颇为兴盛,而长于抒写哀怨的词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宫怨主题自然延伸到了词体的创作中。唐五代时期的宫怨词多由文人创作,其时的后宫制度及状况、诗人兼写宫怨词以及文人借宫怨词抒己志,是此时期文人宫怨词创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畸形繁华的城市生活,强烈刺激着歌唱艺术的消费;词的多样化传播方式和渠道也拉动了其消费的增长;广泛的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方式需要有大量的作品不断产生,因此,日益增长的歌唱艺术消费的需要为文人词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速了词体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张英 《重庆师专学报》2009,(3):53-56,61
中唐是文人词兴起的重要阶段,中唐词坛上几位词人都有过贬谪经历。刘长卿的《谪仙怨》是词体中贬谪题材的开山之作;刘禹锡的贬谪词表现了他贬谪后悲怆、反思和自信交融的复杂心情;白居易的贬谪词于悲伤基调之外另有重回富贵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贬谪前后思想的变化。这些贬谪词是唐宋词贬谪题材的重要开端,为两宋贬谪词的兴盛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人词之所以在中晚唐能走向兴盛,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中晚唐时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尤其是歌妓演唱、大众传唱和文人唱和等有声传播方式,扩大了词体的影响,刺激了它的创作,加速了其兴盛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张志和与白居易是中唐词坛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过贬谪经历,他们对待贬谪的不同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此后的词人和词体创作。张志和在贬谪之后弃官隐逸于江湖,其追求自由的执著和果断使他成为后代文人的“精神偶像”,其《渔歌子》词五首亦由此开辟了词体中渔父类题材的创作。白居易在贬谪中则表现出了旷达自适、随遇而安的态度,这种态度更容易让人们在生活中仿效。因此他成为贬谪文人的“现实榜样”,并进而影响到唐宋词中的“旷达”词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人词体制的确立始于中唐,张志和的渔父词是个标志。前此,刘长卿、戴叔伦以贬谪文化、边塞文化人词未引起文人创作的兴趣,至张志和以隐逸文化入词,开始形成一股唱和之风,其所作也突破了与诗同科的特征,从刨作层面上意味着文人词体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丁昊 《文教资料》2008,(34):7-8
初盛唐是词史的初始阶段.初盛唐文人词的发展为中晚唐文人词乃至宋词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晚唐词体的完备.离不开早期文人词词体的积淀与贡献.本文试图从标题形式、词的形体、句武句法等三个方面阐述初盛唐文人词的体制特征.并对刘扬忠先生关于早期文人词体制的观点及论述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10.
邹祗谟词论是清初词学进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云间词派向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流变的中间环节。邹祗谟推尊词体,其尊体观上继陈子龙风骚寄托之说,下启陈维崧存经存史说。同时,邹祗谟推重今词,这有助于推动词学创作的兴盛。更为重要的是,在清初"花草"之风盛行之际,邹祗谟给与南宋词相当大的关注,重视姜史婉约一派和陆游闲澹一派,为此后词坛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此外,邹祗谟主张创作中求新立异,同时提倡规范词律,强调辨体,促进词体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要建立现代词学的批评之学,就要清理词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对传统词论进行归纳整理,对宋代词论发展及特征的探究就是这一工作的一部分。宋代词论的发展分为初兴期、自觉期、发展期、兴盛期、高峰期等五个时期,各个时期词论有各自的特征。宋代词论发展的总体特征是:没有权威理论的指导;发展薄弱且滞后;采用自由漫淡的方式,显得琐碎;理论狭而深;观念相对凝固;表现出对诗论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2.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仲则的诗歌创作能独树一帜,勇敢地突破“抑情”规范,真实大胆地揭示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奏响“盛世之哀音”,其抒写个性情感的诗歌在乾隆诗坛有着特殊意义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代著名诗人虞集仕宦生涯的复杂心态在诗歌中有较多流露。一方面,出于对盛世文明的认同,他很多诗歌流露了颂盛忠君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朝屡受排挤和迫害,他也有一些诗歌流露孤独、无奈甚至愤懑的消极情绪。但颂盛忠君一直是他思想的主线,他的归隐之念从未超出过他的仕宦期待,他的仕元立场显然比赵孟頫和袁桷更热忱和积极,他诗歌的情感基调也一直是颂美盛世、感念君恩。把握虞集,离开这条主线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偏颇和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5.
对苏轼词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词”“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词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词体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体的态度上,追寻苏轼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论盛中唐诗人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思方式是决定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从盛唐到中唐诗人们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产生的影响。指出盛唐人普遍以兴会作诗,而中唐人则有意打破兴会中意与象的平衡,从而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张说是唐诗由初入盛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诗人之一。一方面,他是初盛唐之际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以文坛领袖的远见卓识预示出盛唐诗歌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以诗歌创作实践沾溉、影响唐人,对盛唐诗歌有导夫先路的作用。同时,他延纳文学新人,对唐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诗陷入了低谷。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及语方形式和情感倾向待新诗自身因素而外,本批语的弱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从批评现状来看,新诗呼唤本批评的强化;从接受现状来看,读呼唤本批评;从批评实践来看,新诗本批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发展和强化本批评对新诗的发展和繁荣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有高深诗歌修养的革命家。他认为中国传统诗词的精粹之美和格律之美是别国难以相比的。他的诗论和诗词联语作品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宝贵财富,对繁荣传统诗词的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盛唐气象是文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典型概括。唐人不再像汉人那样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大赋,可是唐帝国所酿就的时代精神风貌总是要通过文学艺术体现出来,诗歌就成了唐人驾轻就熟的最佳表现手段。从文体交融的角度看,唐诗正是接受了赋体的影响,发挥出五七言诗歌的强大优势,代替大赋那种笨拙、堆砌的形式,以其阔大雄劲的气势、灵活多变的方式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