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1年3月30日我随于永正老师到宁波讲学。于老师上了《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其间,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读了第二节课文,你有哪些词语不懂? 生:“络腮胡子”我不懂。师:什么样的胡子叫“络腮胡子”呢?谁知道? 生:连着鬓角的胡子被称为“络腮胡子”。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战场,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是课改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举六个教学片断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实践课改理念的认识。一、关于学生主体实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年级二册),师开课激趣引入后出示幻灯片。师:一班春游去了45人,二班去了48人。师: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生:一共去了多少人?师:答得真好,该怎样列式呀……这样引入正课,表面上看非常自然光滑,师生配合默契,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即谁为主的问题。实例1实际是教师为主角,事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学生服从于教师,起陪衬作用,学服务于教,为教学过程圆滑的打蜡。如果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的角度出发,问题应为“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吗?”将“一个”改为“一些”,放手让学生动脑,启迪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这才是正确理解课纲“学生主体”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实例2:三年级科学课《物体的浮沉》,在师生都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大小不同、轻重不一的物品后,师:你们想知道这些物品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吗?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试。不过,在试之前要听老师把要求讲清楚,首先要把物品按大小轻重分开,然后分别放入大的、小的,仔细观察,将结果记...  相似文献   

3.
师:大家来谈谈从《生于忧息,死于安乐》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一定要经历磨难. 师:为什么是“一定”呢? 生:“必”就是“一定”的意思,强调了经历磨难的重要性,要担大任,一定要先经历磨难. 师:经历磨难能带来哪些益处? 生:“动心忍性”和“曾益其所不能”.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动心”就是“使他...  相似文献   

4.
引言:我们都有相同的体会:数学概念课和复习课不容易上出高潮和特色来,在贯彻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中,总觉得这样的课更难把握。可笔者最近听了一节教学研讨课,上的是概念复习,听后顿觉耳目一新。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第12册第60~61页“数的整除”及练习。 教学实录:1.日期导入师:今天是几月几日?生:3月12日。(师板书:312)师:今天我们来复习有关数的知识。(板书课题:数的整除)2.启发联想师:看到3和12,你想到了哪些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生1:12能被3整除,3能整除12。师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12能被3整除吗?再举个例子加以说…  相似文献   

5.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生:朝鲜大娘是在战士们已经饿到了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他们送去了吃的。师:是呀,课文是这么说的。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生:“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在大雪冰封的时候,给许楼村的瞎眼大娘送去救济粮,这就是“雪中送炭”。生:长征时,红军首长把自己的棉…  相似文献   

6.
于桂花老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经历了感知、理解文章的全过程,教学效果明显。让我们结合她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一课做一简要分析。 师:“亲人”,我们一般指哪些人? 生:我们一般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人。 师:对。这些人和我们都有着血缘关系,所以我们称之为亲人。“再见了,亲人”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蜡烛)。生:蜡烛。师: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有哪些办法?生:点燃。生:折断。生:用火直接烧。师:怎么烧?你能说得清楚点吗?生:示范(把蜡烛放在某个容器内进行加热)。师:就是加热蜡烛,直接烧蜡烛可以吗?生:不可以,…  相似文献   

8.
薛法根老师的课,清新自然、诙谐幽默、充满智慧,词语教学朴实无华,扎实有效,让人赏心悦目,所运用的解词教学方法更是独具匠心. 片段 师:“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语文教学似乎又是问题多多了。跑了许多地方,听了许多课,终觉语文课新名堂多了,语文味淡了,浮躁气重了。听了陈建先老师《钱学森》一课的教学,八个字直撞心门——高潮迭起,回肠荡气。何出此言?看了下面的教学实录,我想,大家会找到答案的。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生:喜欢。师:说到电影,我想请教一下,你们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大师是谁吗?……生:我在电视里看到的,说卓别林是电影之父。师:对!电影之父!(板书)在电影这一行业里他算是祖师爷了,谁还知道哪些“之父”?生:音乐之父贝多芬。生:钢琴之父李斯特。……师:在中国,有一个人被誉…  相似文献   

10.
师:刚才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一特点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同桌可以议论。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章第二小节105至107页“解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直奔主题师:请同学们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想学习哪些知识?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方程?生2:怎样解简易方程?[评析:先让学生读黑板上的课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概念,明确学习目标。]二、课件演示,直观理解方程的意义1.方程的意义课件演示:先在天平左边盘内放置20克和30克的木块,又在天平右边盘内放入50克砝码。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天平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师:你想到了哪些问题?用数学方法怎样表示?生1:…  相似文献   

12.
教材重组,是全面推进新课改后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多数执教者均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真正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成功的个案较多,因此有不少教师盲目模仿,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改编教材,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下面是《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生: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师:同学们的业余爱好真多。现在我们班打算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举行…  相似文献   

13.
一“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直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反思我们成人头脑中建构的概念,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第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驱骥与驱羊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 “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可能性”的公开课时,种各样的香味,只是有的人因不喜欢极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先用一个装有两种颜色小球的纸某种花的香味,所以会觉得那种花同样的内容,我在另外一个班盒让学生感受了事物的可能性。随是臭的。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后,当我让学生体验“一定”的概念生2:(大声)有的花本来就是臭……时,麻烦产生了。的!生:有的花是臭的。师:春天到了,到处开满了五颜……师:是吗?老师见过的花都是香六色的花。那么“花一定是香的”这因为有其他老师听课,我觉得的。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花是臭的吗?种说法对吗?面子上过不去…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试教 师:这是咱们五年级三班几位同学家到学校的平面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用算式怎样表示?  相似文献   

17.
王老师让刘徽数学小组成员每个人先把从家庭到学校路线图绘出来,然后计算一下从家到学校不同的路线条数。 师:“大家把路线图绘好了没有?” 生:“绘好了。” 师:“A_1同学,把你绘的图画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8.
秦梅 《四川教育》2005,(4):20-21
“年、月、日”教学片断描述:师: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们除了解了年历卡片上每个月的天数,还发现了哪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多年的词语教学,让我切实感受到词语是具有一定的“磁性”的,每个词语都能营造一片“磁场”,只有让词语焕发“磁场效应”,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怎样才能唤醒词语的“磁性”呢?在教学《早》中的“冰清玉洁”时,我是这样做的:师:同学们,这里描写了“三味书屋”后园的梅花,谁来说说你眼前的梅花?生:这儿的梅花艳丽多姿。生:梅花纯净疏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生:我最欣赏梅花成为“东风第一枝”。……师:其实,这里作者仅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所说的内容,是……(生:冰清玉洁。)用得多好!请写下来。(生写在黑板上)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上体会到梅…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大自成立以来,曾对传统的文科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试验,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令人思考并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从教育部到学校,都提出了“大文科”的概念,但什么是大文科?大文科在教学目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究竟与传统的文科教学有哪些不同?而这些问题均需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讨论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