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单元中的例 7、例 8,是用列含未知数 X的等式的方法解乘除法应用题的内容。在例 7、例 8之前编排的例 1至例 6,其特点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单元中的例 1至例 6相同。根据这一编排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为用列含未知数 X的等式的方法解应用题打好理论基础   1.充分利用实物 (或线段 )图,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意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要杜绝只教结果不引导学生理解推导过程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2.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和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进一步学习解方程的重要基础。本课教学重点是掌握和运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是能动地发现和运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是发挥教材编排优势 ,创设和提供概括、比较的学习情境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导学思路〕通过本课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 :1 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能正确利用这个关系求乘法中的未知数x ;2 通过概括、比较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乘、除法应用题”说课设计□兰州市团结新村第一小学张萍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三节“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中第三部分“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乘、除法应用题”...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是“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它与义务教育教材中的“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基本相同,教学内容包括多位数的加法、加法运算定律、多位数的减法、加减法的关系和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教学重点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加减法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应用加减法的关系求未知数。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会笔算多位数的加减法,会口算整万数的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学会简算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初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这种关系求未知数X”。根据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神,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几点教学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一、运用迁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数学有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系统性,大部分新知  相似文献   

5.
李瑞山 《云南教育》2003,(25):40-41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学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要使学生很好地认识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乘、除法验算、求未知数x和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从而提高计算、解题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教学要重视思考和推理过程,从总结中概括出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学会灵活应用。一、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习了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可以从一些口算引入。如:30×3,90÷3,90÷30等,目的是引发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联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从第六册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开始,专设“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的应用题,为高年级学习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到第八册又设“简易方程”一个教学单元,这一单元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突出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且由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扩展到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由含有一个未知项的方程扩展到含有两个未知项的方程。这些知识为第九册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奠定了基础。第九册第二、三单元的分数应用题,是以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  相似文献   

7.
多位数的加减法,是在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讲解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中各数间的关系;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和解答有关的两、三步应用题;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能运用加减法中各数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运用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进行简算和速算。在上述内容中,加法运算定律和加减法的关系,是对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1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第一课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即教材P30 -P31例1、例2。2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掌握整数加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好这部分知识 ,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 ,提高加减运算的能力和检验的能力 ,而且也为今后学习简易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深对加法的理…  相似文献   

9.
加法与减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要重视沟通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巩固、深化,形成网络结构,这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夯实基础,促使理解教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教师可借助用实物图表示的有联系的加减法...  相似文献   

10.
【导学内容简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减法的意义”包括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等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是从理论高度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学习难点是理解减法的意义和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是发挥教材编排的优势 ,充分运用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概括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的说理训练 ,加强数学思维教育。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意义 ,能有理、有据地判断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1.
万微 《云南教育》2002,(28):46-46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指的是因数与积的相互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指的是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使学生对乘除法中已知数与得数之间的关系有个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乘除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后求未知数,使学生明白求解的算理,为学生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教学这一内容时,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死扣教材,原封不动地按教材的顺序、内容进行教学。先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列式,一问一答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将结…  相似文献   

12.
〔教材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四册P88 -89内容。教材分析〕数学苏教版第四册数学教材“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单元中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材编排与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样 ,都是先从一幅情境图编出三道应用题 ,列出三道算式 ,再观察、比较得出关系式。教学结构的相同有利于学生的迁移推理。笔者认为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学的 ,学生已经具有了类似的推理经验和方法 ,同时 ,学生在学习减法验算时 ,已经初步认识了“差 +减数=被减数”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其基本解法是“代人法”和“加减法”.“代人法”的关键是在一个方程中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再代人另一方程;“加减法”的关键则是使准备消去的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再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另外,解题时要善于观察、比较、分析,对于不同类型的方程组,消元法的技巧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中,如果问题涉及的量较多,且各量间的关系又不明显,这时仅考虑设直接或间接未知数,则很可能列不出方程(组),若再考虑增设适当的“辅助未知数”(不必求辅助未知数的值),往往会使不明显的关系变得明朗化,从而顺利地列出方程(组)求解.  相似文献   

15.
所谓猜想尝试法,就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发现式学习方法对欲解题目进行大胆猜想,做出种种求解尝试,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昭示解法或给出结论。 请看下例: 已知:X+Y1=1Y十Z1=1 求证:z+X1=1 已知两个方程,有三个未知数,求证的等式中只有两个未知数,于是猜想只要在已知的两个等式中消去y,即可达到目的。 证明:y= 1- Z1代入 X+Y=1得 X十1Z1 1 化简 X+ Z/(Z— 1)=1 xz— x + z= z— 1 xz- x= -1 两端同除以x,得到z-1=-X1,即z十X1=1,猜想正确! …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口算、珠算、笔算加减法,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在万以内加减法和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除法中的有关计算和多位数加减法应用题的解答服务。本单元教材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其编排和原  相似文献   

17.
“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备课建议长清县东城小学齐秉美一、本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五节:1.口算加减法。2.珠算加减法。3.笔算加减法。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5.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二、单元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  相似文献   

18.
加减法简单应用题例4、例5,是在“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出现的图画应用题,和本单元有图有文表格应用题的基础上出现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按如下程序教学这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抽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活动一: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解释说明加法的含义。1.出示“+”“-”运算符号,让学生猜学习内容,揭示学习内容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贲友林 《云南教育》2001,(21):40-41
“9加几”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11~20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凑十法”计算8加几、7加几……的基础,因此,“9加几”的教学是这一单元的重点。“9加几”的学习也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教材通过例1的演示操作来体会凑十的方法和过程;例2要求学生用小棒或圆片相加的过程来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例3只给出算式,让学生通过摆实物来算出结果;例4则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