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企业党委机关报办成一张开放型的报纸,以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这是当前企业报新闻改革的一项中心课题。如何使企业报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服务性放在首位,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变了过去片面强调指导性的作法,注意加强报纸的服务性,努力做到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从1984年起,我们开办《周末》副列,把触角伸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对“吃、喝、玩、乐”进行键康的引导;1986年又  相似文献   

2.
服务性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服务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新闻信息本身就是为读者提供服务;从狭义讲,是指一种特殊的新闻品种,指专门主打实用性的服务性新闻,本文中所提及服务性新闻就属于后者。服务性报道成为时下各都市报竞争的热点,经营的重点,经常占据各报头条位置。但因选题的集中性、报道内容的雷同性等原因,使服务报道不可避免存在同质化现象。跳出同质化,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化特色,是赢得此类报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服务性新闻也称服务性报道,或实用性报道。服务性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讲,传播新闻信息本身就是为读者提供基本的服务:从狭义讲,是指一种特殊的新闻品种,即专门的服务性新闻,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切实可用,无偿服务。《新晚报》市民消费版面就是市民消费的指导,属于服务性新闻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服务性新闻,也称服务性报道,或者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具有实用性、可读性、无偿性等特点.从广义讲,新闻信息本身便是服务性信息;从狭义讲,服务性新闻是指一种特殊的新闻品种.①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服务性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指导性一直是我困新闻媒介的“宠儿”从领导到学,从总编到记,“加强指导性”这句话,可以说逢会必讲,必写,并且实在在地体现每个版面、每个报道中,连知识性、娱乐性、服务性报道都慨莫能外,“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服务”这类提法和要求,大家都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关于新闻的服务性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新闻界的注意。有些报纸和广播台、站,把加强服务性作为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或者重点,取得了今人注目的成绩;有些新闻学术刊物就这个问题发表文章,开始了有益的讨论。在许多讨论文章中都涉及到新闻的指导性与服务性的关系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目前见到的表述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服务为主型。小可在《报纸的“服务性”》短文中写道:“有人疑虑强调报纸的‘服务性’会不会削弱‘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军队的党委机关报,指导性与服务性具有统一性。从更广义上讲,指导也是一种服务。指导必须寓于服务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只有“指手画脚”,读者不会认账,也起不到报纸宣传应有的作用。军事新闻传播的服务性问题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新文章”,过去我们有所强调但并没有摆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对于没有“卖点压力”、没有生存危机、不考虑经济效益的军内报纸,这个问题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等,认真写好这些老主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  相似文献   

9.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10.
按照通常的理解,广播的服务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广播节目都是为听众服务的,不论是提供新闻、知识还是娱乐;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实用性的内容,如开设购物指南、人才交流、征婚启示、求医问药等专栏,直接帮助听众解决思想、生活和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那么,怎样把老主题的新闻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使之成为新闻佳作呢?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申纪兰的市场观》一稿(原载《长治日报》2006年12月9日),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们在办报实践、新闻业务研究中,对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指导性进行过多次探讨和研究,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对报纸的服务性却研究得不够,特别是对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关系,一直解决得不好。《黑龙江农村报》改革以后,我们在新闻改革实践中作了一些探讨。力争把报纸的指导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一张面向农村,以农民为对象的报纸,其办报宗旨理所当然应该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而要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除了正确认识农民和有为农民服务的愿望以外,我们感到,必须在理论上弄清报纸的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关系。报纸的指导性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用共产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关于老典型的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党全国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的一大产物 ,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人们新闻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 ,以指导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经济新闻 ,却显现出了主题裸露、形式老套、语言涩硬等弊端。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 ,成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笔者的实践体会看 :把经济新闻写“软” ,从内容到形式 ,都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是革除上述弊端 ,增强其可读性的重要途径。一把经济新闻写“软” ,不仅不会削弱其必须具有的指导性 ,相反能为实现这个主要功能提供有力的保证。请看下面事例 :1998年…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现在有些经济新闻没人爱听呢?是听众不需要经济新闻吗?客观上似乎讲不通。因为经济新闻反映了人民直接从事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还在于有些经济新闻在写作上平淡、呆板、枯燥无味。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必须有创新意识,把握住经济宣传特点,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提高写作技艺,才能走出经济新闻写作创新的成功之路,才能变枯燥无味为形象生动,变艰涩难懂为简明通俗,变角度单一为角度多变。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产品新闻呢?通俗地讲,产品新闻就是关于某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报道,如某产品问世、某书出版等。它是以报道的内容或对象命名的。它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而又是某领域全部内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服务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各级党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们仙桃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喜欢看?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保持指导性的同时,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的因素”注入到经济新闻中去。所谓“人的因素”,就是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要改变干巴巴的数字堆砌、工作简报、成就回顾等写作方法,而要把人摆到重要位置上来写;在题材选择中,要尽可能选择与人(读者)有关的内容来写。  相似文献   

19.
何谓悬念?从广播新闻传播角度讲,“悬念”就是指广播新闻采编者通过某种手段引发听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关切心情。那么,广播新闻传播如何利用这种技巧吸引听众呢?  相似文献   

20.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来说,服务性新闻更注重发掘它为社会各界的沟通、为读者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尤其是衣食住行提供帮助等方面的价值,为广大读者“必读”和“实用”,成为读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