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可"字"痊愈""程度减轻"义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例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这导致部分工具书对其释义出现偏误。通过梳理"可"字这两个义项的使用情况,追溯其来源,认为"可"字"痊愈"义动词本是从"符合、适合"义动词引申而来,并从"痊愈"义动词引申出"病症程度减轻"义动词,进而通过语法化产生"程度减轻"义副词,这一过程与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陶渊明诗"奇文共欣赏"中"奇"字的含义.有人认为此"奇"字作"奇特"解,本文通过举证和分析,认为其义当为"美好"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翔实事例作证,论述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应该在美奇活三个字上下功夫。美即教态美、语言美、诵读美。奇即导入奇、设问奇、板书奇。活即教学形式活、教学方法活。  相似文献   

4.
一系列意义相对单一的孳乳字是在母文形、音、义的基础上,先后加注与母文特定意义相关的类属标志而形成的,其意义与母文有亲属关系。据此,笔者将《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收录的16个"兑"族字和《汉语大字典》中4个以"兑"为声符的字加以剖析,分列成具有"谈说、游说"义、"分析、分离"义、"悦服、愉悦"义、"通达、蹊径"义、"锋利"义等几组同一母文、古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字,论证这些孳乳字的意义与母文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格"字成语进行文化探究,可以管窥成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汉字"格"不仅有本义和初文义,还有众多的引申义。关于"格"字成语的定量问题,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在综合考虑、谨慎对待的前提下,暂且可确定为18个。根据"格"字的意义,可将这些成语大致分为四类:"格"为"格斗"义的成语、"格"为"推究"义的成语、"格"为风格义的成语、其他成语。从"格"字成语中可以探寻到一些文化信息,如"格杀勿论"的执法制度、"格物致知"的思想观念、"格高意远"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6.
"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同源词是指一组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通,且具有相同来源的词。今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之字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证,在疏证的过程中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的字进行推论系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音义关系,且核义素同为"曲",可系联为一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羊是人们最喜爱的家畜之一,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羊是人们心中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如"美""、善"、"祥""、羲"等字都以"羊"字为其组成部分,并且在汉语中有一系列与羊有关的词语从方方面面表达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及意义,可以说是各异其趣,本文意在探求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孔凡秋 《文教资料》2012,(19):34-35
本文据《王国维遗书》所附形声字谱系表,选取"方"字一族为探讨对象,依蔡永贵老师字族理论,以"方"字为母文,"方"义为义核,对"方"族字意义做一番梳理,归纳其族类意义:一是木柄义,一是四方义。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法学界素来关注被动式,近代汉语"吃"字被动句亦不例外。诸多学者以"吃"字被标的用字、来源、句式结构的考察上作为着力点,对"吃"字被动句进行全方位探讨。文章从"吃"、"喫"、"乞"三字的关系、"吃"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吃"字被动句与"被"字句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吃"字被动句再探讨,考察其用字、来源和发展过程中与"被"字句的差异。"遭受"义动词是汉语被动关系词的来源之一,也反映了汉藏语系内部语言被动关系词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中从"夬"的字共有23个,同从"夬"得声的这些字,许慎在标注其读音时,不仅仅用"从某,某声"的标记方法,还用了"从某,某省声"的说法,这种省声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别字音。《说文》解释"夬"为"分決"之意,但就其甲骨文字形来看,本应该是"两手持玉"之会意,故从"夬"的字在其意义上可以分成"缺损"义、"小"义、"分别"义、"表示……的样子"等义,这是形声字的声符示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先秦时期"殿"字是一个动词。从词义来源、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和用法流变四个角度对"殿"字在《左传》中的谓词用法加以分析,"殿"的"殿后"义应视作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本身还没有发展成为表示行为的动词。  相似文献   

13.
凡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的字称为同源字。"言"、"告"、"舌"这三个字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进行考证,可得出同源的结论:它们均来源于古代的"铎"形。  相似文献   

14.
凡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的字称为同源字。"言"、"告"、"舌"这三个字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进行考证,可得出同源的结论:它们均来源于古代的"铎"形。  相似文献   

15.
给字除给予义外,还表处置义和被动义。给字的这些不同的意义,在相对早期的汉语中能够找到很多用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眼于近现代汉语,对表处置义的给和表被动义的给的出现时间及来源进行初步地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怀宁方言中动词词尾"着"字的分析,得出"着"字的三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的进行;表示性状的持续;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时,"着"字后可接结果补语、时量或动量补语,并可表一定的趋向义。  相似文献   

17.
"望文生义"是一种阅读心理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学会望文生义,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根据文言字词的形旁探求改字的本义,叫做"望形生义",根据文言字词的读音和声旁探求字词的意义,叫做"望音比义",而根据句子来推导反求文言字词的意义则可称为"观句求义"。望文生义不是瞎猜瞎想,而是运用训诂常识,建立语感,疏通文意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当解释为"欺骗"之义。首先从字形、字音、字义角度辨析与"罔"字近似的字包括"网""網""惘""亡"等,梳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罔"字"欺骗""迷茫"等义项的来源。其次利用训诂学上的"对文"和《论语》中其他"罔"字的用例来阐释其具体含义。最后通过归纳与《论语》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罔"字的释义来进一步佐证结论,即"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的含义为"欺骗",而非"迷茫"。  相似文献   

19.
苏袁 《文教资料》2012,(24):28-32
"臤"的本义是以手持奴隶,"握之固也",由此引申出一般的坚固意义,继而又引申出困难、物体撞击声,又有多、大、紧密等意义。每义之下,都在"臤"字的基础上外加形符,孳乳成新字,以取代原字表示各具体的引申意义,从而形成一个以"臤"字为核心的字族,同时列举若干从"臤"存疑字,有待学者继续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20.
释“石”     
"石"字的甲骨文的简形形体从"山石之岩"义的"厂",而形体中连接"厂"形的一条斜直线,其作用类似于指事字中的短划符号,用来表明崖岩本身的质地就是"石"。"石"的甲骨文繁形下方的"口"表示祈祷义,从构形义来说,为面对崖岩而祈祷,即祭祀山石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