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文关怀观照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进 《图书馆》2007,(4):64-66
数字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归宿点是人文关怀。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斐然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倡导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促进“人本”管理、开展个性化服务以及建立科学的人文关怀评价机制等能促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文视野中的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有着深刻的人文社会背景。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人们平等、自由地获取知识信息的条件,提供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激发了图书馆人的创造精神,这些都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数字图书馆建设要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3.
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分析,总结了国外数字图书馆在资金、建设主体、文化性等方面的经验,明确了我国必须构建以国家为主导,实行公益性开放,体现人文关怀,彰显汉语言魅力的数字图书馆事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结构,以及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保持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针对数字图书馆的每一类弱势群体用户,提出了方便他们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案,并借鉴银行设立ATM机的方式,重点针对边缘化群体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的问题进行了考虑,提出了设立数字图书馆自助服务终端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数字图书馆要真正实现知识服务需要知识构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构建应以知识元为基元,以知识元链接为枢纽;其构建一般经历文献信息的知识元抽取与标引,知识元库与知识仓库的构建,以及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格平台的建立等过程。其中网格技术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服务体系、馆员作用、知识共享等方面,分析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人文性。指出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实现需要技术和人文的双重支撑,只有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7.
人文化:数字图书馆理念构建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属性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人文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本理念。本文从对图书馆的人文传统与技术传统的认识出发,指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的人文化问题,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即信息挖掘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智能化用户界面、检索操作与提供检索结果的可视化等。  相似文献   

8.
陆光华 《图书馆论坛》2007,27(2):168-169,167
馆员隐性知识实现显性转化其重要意义在于馆员个人价值得到尊重和关怀、个人发展得到完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的实现,这是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想,是实践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语义互联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字图书馆知识的无限存在和有限表达之间的根本矛盾需要应用多领域本体方法,介绍现阶段应用多本体的解决方案——本体映射技术,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引入知识地图技术,认为应用知识地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聚类,形成数字图书馆本体知识地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语义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语义互联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图书馆结构中融入知识组织系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以亚历山大数字图书馆项目将数字图书馆馆藏、知识组织系统、服务设施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中互相配合的实践为例,讨论在数字图书馆结构中将知识组织系统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的意义和具体方法,提出数字图书馆和分类学研究两方面应该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吸收“知识管理”思想,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管理及服务模式。文章讨论了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模式和实施策略,分析了知识管理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集成的内容和方法,并从数字化图书馆实施的主要工作、知识组织系统的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实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实施方法,希望能为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参考。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网格的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框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讨论网格与Internet/Web差异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以知识网格为基础平台进行。给出了基于知识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框架,并分析了框架系统的主要构成模块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但能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可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领域的服务。[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文数据特点及人文学者研究对人文数据的需求,认为图书馆需从人文数据的完整性、可计算性、可用性及重用性、可发现以及获得性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结果/结论]要克服人文数据碎片化带来的零散、不系统的弊病,必须采用数据复原与重构的方式恢复或重建人文数据所蕴含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数据化、数据融合、数据关联及发布等手段,最终实现知识单元的精细粒度化、知识组织的语义化、知识呈现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4.
论图书馆的知识传播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图书馆的本质在于知识,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知识传播,知识传播应体现人文精神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的知识传播功能。认为把图书馆视为一种知识存在,有助于深层揭示图书馆特有的知识秉性,准确地揭示现代图书馆是"知识图书馆"的本质;用知识传播功能审视图书馆,有助于深刻理解图书馆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提升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和社会价值;在知识传播中体现人文精神,有助于知识与人的良性互动,使图书馆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和理论的深入发展,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近年来,图书馆界对推行知识管理的理论认知逐步深入,但推行实施仍面临困难重重。本文尝试对图书馆推行知识管理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论图书馆哲学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图书馆人文现象和图书馆哲学现状的思考,总结,认为图书馆哲学在新时期的理论体系,应填充深刻的人文内涵,关注图书馆实践,关注图书馆人,开拓人文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新的思维范式,从而确立和建立富含人文色彩的具有人情味的图书馆哲学。  相似文献   

17.
区域高校数字图书馆实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图书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代表了当今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建设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建设总目标及定位,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框架,分析了框架系统的主要构成模块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8.
I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ibraries need to leverage on the latest digital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paper technologies towards building practical digital librarie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s. Digital libraries built exclusively out of nascent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such as e-journals, e-books, e-reference works (Web-based training programs, computer-based training programs, etc.), digital scholarly works (monographs, etc. in the public domain) and digitized documents conforming to standard digital formats are proving to be an uphill and unfinished task. Perhaps this could be the major reason why the start-success-finish ratio of most of the 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s, particularly initiated by isolated/individual libraries, is still left at alarmingly low numbers. We find the motivational and emotional bonding among the stakeholders melting down eventually as the digital library development process gets fired up. There are a host of problems the enthusiastic library fraternity face in their digital library development endeavours starting from copyright issues, technology complexities, infrastructure threats, diverse publication types, multiplicity of digital object formats and above all the publishers’ stringent policies and monopolies.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hat the libraries adopt necessary strategies towards developing digital libraries from the lessons learnt. The monolithic and all-in-one-container approach is no longer feasible and no more advocated. It is imperative on th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o have a componentized and a multi-system approach to knowledge technologie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amless aggregation and meticulous integration of diverse datastreams, embracing the print as well as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strategy to be adopted and applied. This paper shares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Kozhikode's experience in creating a state-of-art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 by seamlessly integrating and aggregating the print as well as the diverse and distributed digital content penetrating into its knowledge domain. The paper highlights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IIMK's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the content aggregation and the content integration strategies we adopted for designing a scholarship Web portal and developing a digital library using the ‘Greenstone’ open source digital library software.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the role of libraries in promoting open access by setting up scholarl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R). In summary, today's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 is to be seen from a much wider and more holistic perspective, and provided with a much broadened meaning to hold and put together all the print, digital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and accessible to the libr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