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改行到检察机关,转眼间,竟十个月了!可我仍旧牵挂着我原先的职业———中学语文教师。难舍的那种情结,总在心中缠绕。每当这“缠绕”拱动的时候,我总会去那“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里徘徊,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关老先生的那种切肤的情感!每当这“缠绕”撕扯的时候,我又总会哼起那跑调儿的“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的两句歌词儿来,借以排遣我心中的那绺不安。其实不想走呢!6年的教学10年的教研,我对中学语文的感情,何止那一个“深”字了得!她给了我太多的欣慰和自豪,她给了我太多的喜悦和荣耀!那在省级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相似文献   

2.
在听张齐华老师上“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脑中总是跳跃着几个字,那就是“教学的勇气”,这可能是美国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更是张老师那种对教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与智慧给我的感动。  相似文献   

3.
作文课上,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忽然抬起头,用胆怯的眼我看着我,欲言又止,但手中的笔始终不能落到纸上。过了一会儿,他又这样看着我。我看他那样子,知道碰到挡路的字了。于是我便和颜悦色地问:“×××,你什么字写不出?”见我叫他,他红着脸忸怩地站起来说:“‘可以’两个字怎么写?”顿时我的火气全上来了,真想大声呵斥他:“五年级学生连这两个字都不会写。”但我看到他那乞求而又可怜的目光,我强忍住了火气,把“可以”两个字写在黑板上。有的同学听到他问这两个字,发出了嘿嘿的笑声。我向这几个笑的学生扫了一眼说:…  相似文献   

4.
我叫诺,是个有点“疯”的女孩。我爱飚车,喜欢那种超速度的快速;我爱风衣,因为它洒脱不羁;我不拘小节,我觉得这不重要。我活得潇潇洒洒,优哉游哉!但是别人总说:“这女孩吊儿郎当,像个疯子一样,不懂规矩,标新立异,哪像个女孩啊……简直就是……”STOP!我受够了这种言语了,决定来一次“疯女孩大变形”。  相似文献   

5.
“拆”和“折”这两个字实在太像啦!大家经常分不清它们兄弟俩吧?我也一样。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经历:有一次看到一处拆房子,墙上用大红漆写着斗大的一个“拆”字,那时候就很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妈妈说它念chāi,表示这里的房子都要拆掉啦。那一次我对这一个字就有了些模糊的印象,接下来在美术手工课上我又认识了“折”字。那时我很自豪地大声将它念成“拆chāi纸”,惹得大家一阵大笑。现在想起来自己也常常忍俊不禁……后来老师告诉我,要记住这两个字有句口诀叫“一‘点’都不行”。“拆”字少一点不行,就像拆房子时,要将支撑房子的…  相似文献   

6.
斗篷大人     
在我们家乡,管调皮捣蛋的孩子叫“烂斗篷”。而我的表弟不但调皮,再加上他特爱吃糖果和饼干,长了满嘴的蛀牙,所以“烂斗篷”非他莫属了。为了好听一点,我就叫他“斗篷大人”。这个“斗篷大人”可够厉害的,我们兄妹几个都没能逃过他的“魔法”。春节时我去他家玩,没想到那天我刚从美梦中醒来,就看到被子上有一串长长的花炮正“嘶嘶嘶”地冒着烟。吓得我赶紧翻身下床。这时,表弟正从门口伸进半个头来打探虚实,见我这副模样,发出了一阵刺耳的狂笑。眼疾手快的我连忙把就要炸响的花炮向他扔去。哪知调皮的表弟居然稳稳地把花炮接在手中,张开大嘴…  相似文献   

7.
我在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尴尬”一词。这两个字笔画多很难写,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呢?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这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尴尬”两个字的外部结构是“尤”而不是“九”。我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查字典求证,果然,在“九”字部里查不到“尴尬”,在“尢”字部里却查到了。难怪以前在电脑上用“五笔字型”打不出这个词,最后只得求助“智能ABC”。看来,备课时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果不是这次看得仔细,课堂上一定会出洋相的。  相似文献   

8.
把不字去掉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里的老师都会实行一种做法,那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三个字“我不能”。写完这三个字,老师会回过头去问孩子们:“我们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了。黑板上只剩下了一个“我能”。我能什么,是什么都能,没有“不”字。没有不能。我都能,这就是美国人的意识。于是,一个强大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我能”。  相似文献   

9.
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平时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忽然抬起了头,用胆怯的目光看看我,欲言又止;低下头后手中的笔却始终不能落到纸上。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了头。看他那样子,我知道他碰到了拦路的字了。于是就和颜悦色地问:“你什么字写不出?”他红着脸站起来说:““可以’两个字怎么写?”顿时,我的火气一下子窜到喉咙口,真想大声呵斥他:“五年级学生连这两个字都不会写!”但看到他那乞求而又可怜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合欢树     
我的手边是一本散文集,淡黄色的封面上是这样几行醒目的字:为心灵煮杯咖啡——《感动大学生的100篇散文》。这是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感动系列丛书”之中的一本。在宁静的夜晚,在清新的黎明,我反反复复地翻看了无数遍,不禁被那一幅幅美妙的场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的确,无法说清那100篇散文会是怎样的让人感动、感慨、感叹。但是,我相信,那种无声的撼动,那种深植于心田之中的蓬勃向上的种子,终有一天会把整个人类轻轻而温暖地覆盖……从中,我选取了五篇不同风格的作品送给同学们,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诠释着一个字,那就是——“爱”。——主持人  相似文献   

11.
我喜欢托腮看天.那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是风风火火的我所追求的。有时候上课时我也会偷偷开小差看窗外的天。但在秋姐的课堂里,我做不到。秋姐的课,一个字:“好”;两个字:“精彩”;三个字:“好精彩”。  相似文献   

12.
师魂如浪     
师魂如浪,一浪接一浪…… 初中快毕业时,老师出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许多同学都写“科学家”、“工程师”,而我写的是“老师”。这两个字是自自然然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就像那山泉里的水,自自然然流淌出来一样。这两个字是什么时候在心中产生的呢?我也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抡——抢     
一天,我和妈妈上街买东西,走到派出所看见门前布告牌上贴着一张通缉令。我好奇地跑到跟前看,妈妈紧跟在我的身后。看完我对妈妈说:“这是抢枪的罪犯逃跑了!”妈妈用手指了指通缉令上的两个字让我认真看:“这两个字好好看看,念什么?”我睁大了眼睛仔细地看了看,是“抡枪”两个字  相似文献   

14.
翘起大拇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谈教育教学一  一个上三年级的小朋友 ,在一篇作文中写了这么一句话 :“月亮长胖了。”老师在这句话下面画了圈 ,并在旁边批了个“好”字。“好”字后面点了一个长长的叹号。  这位同学上中学后 ,给老师写了一封信 ,抒发了当时的激动心情 :  “……当时我是何等的高兴啊 !望着那长长的叹号 ,我想 ,它一定是您从高山顶上垂下来的一条绳索 ,好让我抓住它向上攀登。对 ,我应该登上去 !从那以后 ,我喜欢作文了。……”  就这么一个只要用一点红墨水点一下就成的叹号 ,竟产生了如此想象不到的巨大效力。这也许是那…  相似文献   

15.
可醋可乐 《家长》2008,(Z1):88-89
我有一台随身听,黑色的,笨重的机身,是那种很老的款式。可就是这台随身听,当时在我们那个贫瘠的小山村里却引起过轰动,它曾一度成为我那个贫寒的家里最值钱的东西。"贫穷"这两个字,最容易触动我那根敏感的神经,特别是在我到城里上中学的头一年。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油茶     
那块布幌子,在我眼前招摇着,是那种惨白的,上面写了两个斗大的字“油茶”。我搞不清楚状况了。应该是早晨吧,我仿佛嗅到早晨清新甜美的气息。可这是什么地方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地方我来过两次了,上一次来的时候我  相似文献   

17.
我很怀念高三。我曾问过阿森“山雨欲来风满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他狂查N本字典后回来对我说,就是譬如你买车票,当你排了两个小时的队终于轮到你的时候,售票员姐姐满脸阳光地告诉你,车票卖完了,让你明天再来的那种感觉。我说屁!这哪是你这么解释的啊。他说那你解释给我看看。于是,我在狂查N+1本字典后终于无奈地告诉他,这种感觉就像某些傻蛋狂查N本字典后依然给我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解释时的那种彻底失望的感觉。前面的阿志听不惯了,回头给我俩一个大大的白眼:屁!两个傻蛋!这件事导致的结果是,为了不当“傻蛋”我们在几乎翻遍了全班…  相似文献   

18.
我很怀念高三。我曾问过阿森“山雨欲来风满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他狂K N本字典后回来对我说,就是譬如你买车票,当你排了两个小时的队终于轮到你的时候,售票员姐姐满脸阳光地告诉你,车票卖完了,让你明天再来的那种感觉。我说屁!这哪是你这么解释的啊。他说那你解释给我看看。于是,在我狂K N 1本字典后终于无奈地告诉他,这种感觉就像某些傻蛋狂K N本字典后依然给我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解释时的那种彻底失望的感觉。前面的阿志听不惯了,回头给了我俩一个大大的白眼:屁!两个傻蛋!这件事导致的结果是,为了不当“傻蛋”我们在几乎翻遍了…  相似文献   

19.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册子上给王熙凤的判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句,脂本此处还有“拆字法”三字批语.怎样破译?说者各异,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不想旁征博引,太掉书袋,因为那不一定是实事求是作学问的方法.最好还是从雪芹那里找一些方法吧.先看一下,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用引经据典,稍有文字知识者一看就能知道,“凡鸟”两字就是王熙凤的那个“凤”字(繁体)拆开而成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们对第三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也用同样简明的方法来解一下.“从”字的繁体写法是光写二个双立人(彳),不管是立房卧,反正双就是两个;这就先有两个人了.再在右边的上半边,横着并排字上两个“人”字,这又是两个人了.然后在这两个“人”字的下  相似文献   

20.
一天放学回到家,我便“马不停蹄”地做作业,一会儿便做完了。我想,今天又可以放心大胆地看电视了!想着想着,我注意到作业上的最后两个字——“聪明”,于是我想,我要够聪明那该多好哇……正在这时,爸爸回来了,我便缠着他给我讲讲怎样才能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