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一文中说:“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在陈国境内)。”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之,孔子将往拜礼,被陈、蔡大夫发徒役围于野,不得行,绝粮。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管晏列传》载:“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管仲的实际目的是 A.配合齐恒公袭蔡 B.与楚国争霸 C.发展齐国的势力 D.尊王攘夷 ( )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系年》第18章的记载表明,晋吴两国曾经联合伐楚。这场联合伐楚行动与召陵之会、吴师入郢都发生在鲁定公四年,其目的可能还与扶持周王室有关。《系年》所载的晋吴伐楚不同于以往的晋吴关系,增添了晋吴关系的新史料。由于晋国的退出,导致这场伐楚行动失败,以致吴国没有参加召陵会盟,是晋吴关系公开破裂的前奏。  相似文献   

4.
教材《勾践灭吴》一文有这样两句话:“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灭吴”。人教版教参对两个“遂”字分别解释为:“副词,终于”;“连词,于是”。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遂”是多义词:①作连词时为“于是、就”,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如《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宋史·种世  相似文献   

5.
方城考     
"方城"之名,首见于典籍者,当属<春秋左传>僖公四年.这一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相似文献   

6.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公四年》,今比喻事物之间相去甚远或毫不相干。然该成语的本义却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一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说法二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法三风:牲畜雌雄相诱。马牛不相及:马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新编成语多用辞典》,金盾出版社2001年5月修订版)说法四《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注》:“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7.
正《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周公,何许人?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托孤王叔,摄政王事。四年,管、蔡、盘庚率东夷而谋反。周公受成王命,兴师东伐。管、蔡流言于成王,说周公早晚是小王的祸害云云。周成王人小心  相似文献   

8.
申包胥乞师     
大秋 《课外阅读》2006,(2):38-39
申包胥“一人复楚”的故事,精诚感天,历代传颂,而《左传·定公四年》的记载,则为这一事件在民间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提供了最可依凭的范本。初,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之子。)与申包胥友。其亡(逃亡。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伍奢及员兄尚,伍子胥出逃至吴)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同“覆”)楚国。”申包胥曰:“勉(努力)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到了)昭王(楚昭王)在随(随国。昭王十年[公元前560年]吴伐楚,昭王逃亡),申包胥如(到)秦乞(求援)师,曰:“吴为封(大)豕(sh?,猪)、长蛇,以荐食上国(指中原发达国家),虐(为患,为害)始于楚。寡君(对自己国君…  相似文献   

9.
“以”的介词词性与动词语义辨王琥娥《左传》叙齐桓公伐楚时云:“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说:“以,介词,表凭借,可语译为‘率领’。”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郭锡良的《古代汉语》的解释同。笔者认为,“率领”是明显的动词。词性和词...  相似文献   

10.
“风马牛不相及”是《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的一句外交辞令。对于它的原义,前人诠释不一,主要歧异在于“风”,见清阮元的《经籍(?)诂》:一为“走逸”;一为“牝牡相诱”。今人注释仍依据这两说,或取一,或并存,或发挥之,例如新版《辞海》:“风,放逸,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  相似文献   

11.
正《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片断一(课件出示扁鹊的话)师:这是扁鹊对蔡桓公的三次劝说,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师:眼看蔡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作为一个医生,扁鹊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2.
风马牛不相及。风,放逸、走失,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系。《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清,遂代楚。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2007年版)第20页所载:“孔子离别父母之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该教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顺序有误。《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去卫。将适陈.过匡”,孔子去陈国途中.路过匡地时被误认为是阳虎而遭到当地人的围困,其后并没有到达陈国,而是在转返几个国家和地区后才有“孔子遂至陈”结果(孔子至陈前曾停留于匡、蒲、卫、曹、宋、郑等地)。故教材应修改为“先后到过卫、宋、陈、蔡、楚等国”。  相似文献   

14.
一叶知秋     
叔孙豹,又称穆叔、穆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臣,主掌鲁国外交事宜,目光犀利,善于辞令,既刚正不阿又深谋远虑,是古代著名的贤良。他能高屋建瓴,见人所未见,预见人事祸福,由此而事先做出有利于君主的判断与抉择,避免事到临头的茫然无措。在古代经典《左传》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被当做圣贤来写的典范类人物之一,而《国语·鲁语下》中的一段故事,恰好反映出叔孙穆子目光如炬的远见卓识。虢(guó,郑地)之会(公元前541年春,晋、鲁、楚、齐、宋、卫诸国派使臣会盟),楚公子围(楚康王之弟)二人执戈(此特指仪仗)先焉。蔡公孙归生(蔡国大夫)与郑罕虎(…  相似文献   

15.
正《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3:"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4:‘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5,北至于无棣6。尔贡包茅不入7,王祭不共,无以缩酒8,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9,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0。  相似文献   

16.
楚庄王问鼎     
鼎,古代的青铜器物,后渐演化成王业、帝业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国正是在庄王时期走向强盛,逐鹿中原的。“楚庄王问鼎”,是我国古代很著名的一个故事。且看《左传·宣公三年》的记载——楚子(即楚庄王)伐陆浑(在今河南省嵩县及伊川县境)之戎(戎族),遂至于雒(同“洛”,洛水),观兵(检阅军队)于周疆(周王室的疆界)。定王(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此时刚继位)使王孙满(周朝大夫,王室之后,名满)劳(慰劳)楚子。楚子问鼎(指九鼎,传说夏代用九州贡献的铜铸成,被视为定国之器。“问鼎”无异于蔑视并袒露野心)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相似文献   

17.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蔡(王熏)”的“(王熏)”字,名字典未收,课本亦无注音及解释。在此,我想对这个字作点臆测。蔡(王熏)是虚构的人物。《三国志·魏书》中牵涉到蔡瑁之处,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典略》等书籍,均无言及“蔡(王熏)”其人。这个虚构人物的取名应与其兄的名字有一定的关系。蔡瑁字德圭,瑁、圭皆玉属。《礼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白虎通》:“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圭与  相似文献   

18.
“风马牛不相及”一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逐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何谓“风马牛不相及”?据《辞海》、《辞源》、《古文观止》等书记述,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一说“风”是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甚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风”乃行走之意,在起风的时候,马总是逆风而走,而牛却是顺风而行的。通过这种有趣的现象,民间产生出“风马牛不相及”一说。第三种解释是,兽类雌雄相诱叫做“风”,马与牛不同类,故不致相诱,以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最后一种解释看来最全面…  相似文献   

19.
蔡尤臻老师指出:由于诸葛亮的疏忽,致使《出师表》中前后文相互矛盾(蔡文见《语文知识》1996年11期46页)。蔡老师说: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语法史研究表明,先秦时代汉语使动用法、使令兼语式已处在共用时期,它们常常可以表示某一相同的语法意义。如: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伐,丧师无日矣。(左传·宣公十二年)“怒”使动用法。而使夫人怒也。(《国语·鲁语》)“使……怒”使令兼语式。汉代以后使动用法逐渐变化,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1)有不少能作使动用的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