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薛宝琴是《红楼梦》众多女子中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角色,她才貌双全,但在一百二十回的全本中,却被塑造得虎头蛇尾,在后四十回中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失却了她在前八十回中的光彩。本文试从薛宝琴在《红楼梦》中扮演的角色及最终的结局两个方面,对宝琴这个人物进行探讨,指出薛宝琴是贾府盛衰演变的一个看客,而且她并非是一个"多福"之人。  相似文献   

2.
<正>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了大观园里最后一次诗会。这次聚会以柳絮为对象分别选调填词。参加的共有六人,即史湘云、贾探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宝琴。这些人虽然歌咏的是同一事物,但反映的主题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曹雪芹替小说中的主人翁抒发理想(如大家一致重视的宝钗的《临江仙》),有的则是曹雪芹借小说中人物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倾向。薛宝琴的《西江月》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钗黛合璧众美归一——《红楼梦》理想女性的审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虽以真实为创作原则,但其中又不乏作者关于理想女性的审美构想。这个构想就是钗黛合璧,兼取众美之长。《红楼梦》的作者首先将这个构想落实到秦可卿身上,其次,又着落在薛宝琴身上。然而,构想终归还是构想,现实中的她们无一例外地都进入了薄命司。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文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5.
王友敏先生《〈资治通鉴〉标点纠谬》提出,《北史》《北齐书》及《资治通鉴》中的"薛孤康买"应断为"薛孤康、买",指"薛孤康、薛孤买"二人;"薛孤延康买"应为"薛孤延、康、买",指"薛孤延、薛孤康、薛孤买"三人。王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元和姓纂》的一则史料,因其论证欠严密,且以其结论比照于历史情境也存在诸多不合,故其结论恐难成立。按当时的出使惯例,"薛孤康买"作为使主,只能是姓薛孤名康买之一人,《资治通鉴》对此已有鉴别与修正之功;"薛孤延康买"当为二人,但究竟是"薛孤延、康买"还是"薛孤延、薛孤康买"尚难确论。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7.
《十二楼》正话部分的情节结构模式是将情节分成五个单元: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处于平衡状态、外力1介入、打破平衡、外力2介入、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重新恢复平衡。《十二楼》的线形结构模式是由李渔特殊的情节构思方式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薛宝钗的形象塑造得完美而超群,却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为了弥补,曹雪芹又横加了另一更完关的人物——薛宝琴,并且在描写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使商贾之女胜过公侯官宦之家的千金。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反映时代的特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这是为封建社会唱的又一首挽歌。  相似文献   

9.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10.
情节是构成小说最重要的因素。《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集,作品不仅追求神奇怪异、荒诞不经、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且以简洁精练、以少胜多的手法营造凝练集中的情节,笔法多变、千姿百态。独特的情节艺术处理手法使《聊斋志异》成为我国庆节小说的典范。本文从简洁精练、曲折生动、神奇怪异三个维度对其情节艺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薛宝琴是《红楼梦》中非常特殊的一位女子,她作为皇商之女自幼走南闯北,不仅有机会了解各地风土民情,甚至还能直接接触到外国器物、文学诗歌和各类人群,从她见多识广的眼界、才华横溢的诗情和艳绝诸芳的形象中,可以看到清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相关生活器物、文学艺术以及文化思想交流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之事,史书有载。然其具体时日,史乘阙失。以所钩沉之史料为依据,结合谢朓所作之诗文,首次考证出谢朓任随郡王文学在永明十年春天至永明十一年十一月,填补了谢朓生平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3.
薛能诗歌的总体风貌约略可以概括为:诗体上,工于近体;诗风上,豪健、英逸风格并存;题材上,善写民歌体诗;渊源上,转益多师。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娇美多姿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个芳香美丽女儿群中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众女儿“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中,宝琴算是悲剧色彩很淡的一个,是一位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有独特性格魅力的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出众女儿优点的女子,是红楼世界中唯一接近完美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曹雪芹关于至善至美的人的最高体悟,表现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她是曹雪芹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  相似文献   

15.
残雪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是1980年代中期探索小说的重要收获。人们在把握其象征意味,肯定其审视人性阴暗面的同时,却忽视了残雪通过自我的对象化对特定生存境遇中的当代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澳大利亚学者马丁等发展的评价系统理论,评价系统有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从这三方面尝试性地探讨薛宝钗诗歌在源语和译语中的人际意义异同,以期发现薛宝钗诗歌的文化意义在评价系统下的保留与缺失。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选多为专业词家编纂,手眼甚高,在选本的功用上,往往侧重于推尊词体、开宗立派,而于示人词法方面则略有忽视.许昂霄坐馆于涉园张氏,因指导张氏子弟填词之需,编选《晴雪雅词》,评点《词综》,偏重于词法的讨论与示范.另外,《词综偶评》、《晴雪雅词》的选词理念和批评主张,对浙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所批判,提出尚自然,贵性情等创作思想,来纠正浙西词派的偏至,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浙派的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岑参的生年问题,学界意见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文章从唐代进士及第守选三年的应有之义出发,辨定其生年:岑参天宝三载春进土及第后,守选三年,于天宝六载春授官,其年三十,由此逆推,定岑参生年为开元六年;岑参在诗文中多处地方提及其年岁,以其开元六年的生年来观照这些诗文,则丝毫没有扦格斗氐牾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朝鲜汉诗中的民族传说始祖檀君是朝鲜社会政治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意义。诗人们认定檀君的存在,认为他是朝鲜的国家始祖。檀君朝鲜在区域上是自立的,在时间上与唐尧并存,并对檀君降世、建国情节进行了展开描述。而且,18世纪的朝鲜汉诗还关注檀君世系,并注重扶娄朝夏这一细节,强调民族国家的自立完整以及与中华文化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