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异常行为检测与信誉评测标准模糊单一,容易导致分发延迟、丢包以及被恶意攻击等情况的发生。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性和模糊性云计算定量分析的无线传感网络通信链路优化策略,对每个临近区域内任意相邻的传感器节点进行随机性和模糊性的云计算定量分析,对节点的彼此行为进行监控,计算各传输节点在数据传输中自身对对方的直接信任值和间接信任值,根据合成法则产生综合信任值,优化对数据通信进程。仿真实验表明,优化策略能快速有效识别有用数据和恶意数据,提升通信效率,节省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能耗,保证了大规模数据传输和融合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无线传感网络通常是以无线传感节点的能量和信号传输路径的关系构建路由协议的。传统的LEACH协议没有考虑无线传感网络中存在多嵌入不兼容通信设备的问题,一旦网络中存在大量嵌入不兼容传感节点,则这些节点的属性就会偏离普通节点,将会导致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性能降低。为此,提出考虑多嵌入不兼容设备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优化设计方法。在传统的LEACH路由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以传感节点剩余能量作为衡量指标选取合理的节点作为路由节点,并进行均匀布置。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多跳传输与单跳传输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不兼容设备下的路由协议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路由协议构建,能够降低网络的能量消耗和信息传输的延时率,提高了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3.
线性静态传感网络的生命周期受到网络中数据融合容错性能的影响,为了提高网络的生命周期,需要提高网络数据融合的容错性能,提高数据重构精度。传统方法采用基于传感器节点信誉度集分析的传感网络生命周期延展算法,无法有效去除簇头节点的数据冗余,功耗较大。提出一种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的线性静态传感网络的生命周期延展算法。进行线性静态传感网络模型构建,设置信标节点的个数和位置以及节点间通信半径,进行数据融合处理,根据极大似然法进行数据融合的冗余性分析,得到线性传感网络的生命周期延展的扰动方程,由此实现了极大似然生命周期延展算法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数据融合质量较好,使用定点迭代来加快算法的收敛性,节省了网络能量,延迟了网络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4.
无线传感网络作为新兴的测控网络技术,是能够自主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和传输应用的智能网络应用系统。无线传感网络是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的物理世界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普适计算”模式。目前在节点硬件平台的研究比较少,很多采用国外产品,因此首先对国内外的无线传感节点进行分析,研制了一款无线控制节点,结合无线采集节点组成了一个小型无线传感网络测控系统。实现了采集节点与上住机的通讯,并使用上位机软件对无线数据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测控系统对温室的温湿度实施了控制,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数据是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在当前传感网络中,都是以节点的优劣性作为选择的判断,都是以被动选择为主,缺少忽略了利用传感网络节点选择的主动引导性能,在大数据通信下,这种被动选择存在较大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通信节点路径引导模型。对传感网络各节点进行监测,通过模型对各节点的处理,计算得出活跃度并预测其被调度的几率,根据几率的大小,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优化采样序列,提高传感网络整体的处理能力,实现网络节点的最优主动选择。通过仿真实验,与其他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新模型在大数据传递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在数据分发操作中由于能量耗尽而失效的现状,对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代码更新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能耗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基于能量有效性的代码更新机制,详细探讨了能量有效性下收发节点代码更新机制的实现进程及方法,并进行了性能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该代码分发协议机制能够明显降低节点能耗、延长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寿命,对于进一步提高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代码更新及数据操作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线光纤传感网络主要由能量储存有限且分布范围广泛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安全性能低导致容易受到攻击和入侵。文中提出运用基于节点重要性的恶意攻击定位方法,实现网络入侵中未感染节点检测过程。依据节点在网络中具有不同功能及对网络性能影响大小,对节点在网络中重要程度进行量化,获知节点重要性后对重要性高的一类节点实行保护处理;对恶意攻击行为危害性进行量化,定义入侵潜在损失,通过对网络进行异常分析判定节点性质;为更加准确定位恶意节点,运用拟合数据给出RSS(接收信号强度)信号标准差值与距离间的函数变化关系,对节点定位概率公式实行改进,利用新变方差特征的节点定位概率模型对恶意节点定位检测,从而得到未感染节点。实验证明,运用文中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入侵网络中未感染节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自组织网络动态融合,提高复杂应用环境下的无线传感网络的稳定性和通信能力。传统方法中对自组织网络动态融合采用时延-多普勒域动态重组的融合机制,导致相邻节点功率均衡偏差,融合性能不好。提出一种基于分布传感的容迟自组织网络动态融合算法。构建无线传感自组织网络的网络模型,设计短距离通信的主从式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跟踪技术和冲激响应特性分析模型,使用分段副本相关检测器对分布频段内频谱进行分段滤波和检测,进行无线传输信道自适应均衡设计,通过相关处理后,可消除这种多径干扰的影响,得到分布传感的容迟自组织网络动态融合结果,实验得出,该算法的融合精度较高,信号保真度较好,优于传统算法,展示了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分簇算法中,网关节点不但需要完成对数据的基本感知,而且还要为相邻的分簇进行数据转发。因此一旦簇之间流量增大,预处理数据量将超过网关节点的负荷,该节点就会耗尽自己的相关资源,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该节点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节点。会降低整个传感网络稳定性,进而影响网络的吞吐量,缩短网络使用寿命。本文介绍一种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加入移动节点的完全图算法,选择硬件配置高的节点作为网关节点,来处理簇与簇之间的通信,以此来增加传感网络的稳定性,延长网络的寿命。  相似文献   

10.
无线传感节点的故障是影响无线传感网络是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针对节点故障的检测,首先对节点的采集进行优化,采用向量机回归预测划分机制,其次比较无线传感器的本地数据和历史数据来预测传感器的未来,最后提出信誉等级将预测后的测量值与实际采集的数据划分不同的等级进行故障检测。实验对象选择其他故障检测算法进行对比说明,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检测效率并能够有效的降低能力消耗。  相似文献   

11.
P2P技术浅析     
文章先将P2P模式与传统的C/S模式相比较,并论述了P2P技术应用的几个领域、技术分类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基于P2P搜索的发展动机和原理入手,提出了一种层次化分布式哈希表系统——PDHS模型。该系统按物理网络的远近把节点划分为多个组,使得节点动态加入和退出的影响局限在单个组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扩展性,部分查询的性能优越,适合在广域范围部署P2P应用。  相似文献   

13.
JXTA协议是一组公开的协议,利用这组协议可以让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任何设备,包括手机、无线PDA、个人电脑、服务器等,以P2P方式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JXTA Peers创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处在这个网络中的任何Peer能相互通信,即使一些Peers处在防火墙、NAT之后或者使用不同的网络传输协议。JXSE项目使用Java SE为JXTA协议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参考实现。本文简单介绍了JXTA协议和JXTA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应用JXSE实现两个不同内网中计算机的通信。  相似文献   

14.
基于P2P技术的搜索引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窦天芳  李健  张成昱 《情报科学》2006,24(3):417-420
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之一。而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和深入,人们更渴望对分散在各个计算机上的信息进行直接检索。而基于P2P的搜索引擎提供更直接的共享方式,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保障信息服务及时有效。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基于P2P的搜索软件,在搜索深度和自由共享方面呈现出很大优势。本文就具体技术和工具进行探讨,并对未来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P2P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P2P技术与C/S网络模型的差异及P2P的应用领域,提出了P2P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了P2P的定义及特征,并从对等的角度分析了它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各种P2P流量识别技术及研究进展,最后对P2P流量识别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P2P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网络,本文对P2P系统模型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网络拓扑.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P2P网络流量监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P2P应用。P2P应用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使得网络变得越来越拥塞。本文在分析了与P2P安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详细介绍P2P流量监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相关技术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P2P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它将彻底改变互联网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它改变了Webserver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的资源,具备许多Webserver没有的优点,在实时通信等多个技术领域都具有十分看好的应用前景,但要让P2P完全脱离server,必须解决P2P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