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人所重视的电影观念之一,具有天生的浪漫主义品性.从法国兴起后迅速传播到英国和美国,最初在美学上的个人崇拜发展为民族主义,然后又遭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影批评理论,虽然经历了诸多论争,作者论的贡献不可磨灭,它依然占据着电影世界重要的席位.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论有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和非主体性作者论几种主要形态。主体性作者论将作者本人的才能、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看作其创作的支配性因素,典型代表有天才论、传记批评、情感论、直觉论以及体验论等;超主体性作者论则认为作者受到了外在于他或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支配,比如神、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等;非主体性作者论主要认为主体是一种语言的建构,受语言的支配,文本书写是一种语言的编织。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才、气、学、习"的作者创作素质构成论,一方面用以说明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提出了作者创作素质构成的四个要素.四要素既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作者的创作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作者论和作者批评的发展.对促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起到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学、文论和批评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化和批评一贯强调“德”说。刘勰《程器》篇中提倡“德”是其作批评论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德”与其“养气”说,“神思”说、“才、气、学、习”说,构成作创作的综合素质。“德”是作创作素质构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刘勰的“德”说不仅强调“”与“德”的关系并突出了“德”的作用,而且“德”说弘扬了作批评中的人意识、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集中在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上,以巴赫金的“对话”这一哲学思想为基础,要真正理解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我们不但要看到复调小说创新性、值得赞赏的一面,还要在中国的理论视野下强调“作者”的地位,以及对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问题与主人公独立性地位的合理性对相关问题提出质疑。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得出,复调小说其实是叙事话语在言词中的策略,叙述者干口被叙述者之间的对白,叙述者本人的自我对白等,是叙事话语的言词策略。  相似文献   

10.
导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革命的小说艺术大师乔伊斯主张的“作者藏匿”论极富见地体现着作者对小说主体关系的审美把握。换言之,主张“作者藏匿”实际是乔伊斯从美学高度追求革故鼎新传统小说艺术的必然反映,是主张作者与人物之间采取平等对话姿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论述可以分为两派,“主”气论和“次”气论。产生的根源在于古代汉语含义的朦胧多义和古代的文论家使用术语的不规范以及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它们在内容上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它们都是可以并存互济的。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8,(3):62-66
"叙事作为修辞"是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语境下对叙事给予修辞性的解读,是通过小说的叙述结构、视角、时间、距离、声音等问题的指涉来理解叙事在叙述者、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巴金的中篇小说《憩园》,以小说中的人物"老黎"为主要叙述者,以"憩园"新旧主人姚家和杨家为叙述对象,通过多个次要叙述者的设立、多重叙述视角的切入、叙述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以及"抒情性"叙事策略的展开,使叙述声音呈现出"复调"特征,建立起三个叙事层面、多重对立的情感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其文体、主体、表达方式等方面异同的考察,可更好地探析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发展和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自觉地以气论文严格地说是从曹丕开始,他的文以气为主的论断涉及了文艺根本性问题.文气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浓厚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真正自觉的口号,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觉地以气论文严格地说是从曹丕开始,他的文以气为主的论断涉及了文艺根本性问题。文气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浓厚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真正自觉的口号,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陆游养气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借鉴了道家养气观念,在承继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创获,由对道德品行的要求扩展到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学批评领域,由文“以气为主”拓展为诗“以气为主”,由治心养气的诗学主张延伸出“悲健”的美学风格,突破了传统养气论的诗文界限,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居正所著《东人诗话》是朝鲜有代表性的诗话作品,其所蕴含的以“气象”评论诗歌的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气象论相比,更重视作者的社会地位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与徐居正所处李朝兴盛的理学背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选择连词"其"和语气副词"其",是古代汉语中极易混淆的两种虚词用法,在某些具体文献用例中,"其"字到底用作选择连词还是语气副词往往难以识别.作者试从二者的源流关系和它们的现代汉语译文等角度,分析造成二者难以识别的原因,并由此探求在具体文献用例中怎样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钟嵘“气之动物”之“气” ,并非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是指“气候”、“节气” ,而是指万物以此生 ,万象由此始的元一之气 ,即“元气” ;钟嵘的诗歌生成观 ,也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亦本前人之说”、“本于旧说” ,它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上 ,是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