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析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其内部先后生发出驱力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等理论模式。几种理论模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自我并挖掘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自我心理学将自我的适应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自我的功能。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自我、伊底及超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自体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自体上,把自体看做是包含自我、伊底和超我在内的统摄性动力结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研究与探索,既深化了对人的自身本质的看法,也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自我的统一功能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全面回顾西方人格理论家关于自我与人格健康关系的理论观点,认为不同理论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主张:(1)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2)自我对其内部以及对经验具有统一功能;(3)自我的统一状态是人格健康程度的标志。因此,形成一个积极、统一的自我概念系统就成为在人格教育乃至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心目标。  相似文献   

3.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高中生正处于“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阶段,存在着“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的矛盾。(“理想自我”就是重视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应该自我”是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所设定的责任、职责和义务。)高中政治课在  相似文献   

4.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与心理学邻近学科的相互渗透,人们对“价值”问题益发重视。如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指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三个中心概念,那就是自我、价值和态度。”异军突起的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人的生活目的、价值在个性(或称人格)心理中的地位,代表人物马斯洛(A·H·Maslow)把“存在价值”(Being—Values)与“成长需要”(Metaneeds)等  相似文献   

6.
成长的“第二颗种子”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陈会昌教授提出两个心理维度: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陈会昌认为,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较强的孩子是“理想型”的;自我控制强、主动性较弱的孩子是“小绵羊型”;如果主动性强、自我控制力较差,就是“破坏型”;两方面都不具备的,就是“游手好闲型”。“我把这两个心理维度比喻为人格发展的两颗种子。”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娟 《教学与管理》2009,(12):154-155
“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包含着复杂的内容。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统一。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健康人格呢?我们认为,“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  相似文献   

8.
唐利平 《贵州教育》2010,(12):18-20
“自我”是当代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其他心理因素和人的行为,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又是“自我”的核心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人格走向和心理健康程度。  相似文献   

9.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人除了意识自我这个主人格之外,还有不同的次级人格与主人格并存着,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性。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个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人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生命的后半段,主要的任务是自性化。而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0.
人格的不完善也是一种“世纪病”。人往往不知道怎样把握自己,不知道怎样设计自我,不知怎样完成性格的塑造。 人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人格完善的人。 被称为西方人体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就曾经把达到人性巅峰境界者,称为“健康人”,“完全人”。根据他的研究,这种自我实现者具备下列15种主要特征:1.对现实和环境的认识较佳,并且较能与他们安  相似文献   

11.
一、个性心理概念研究的意义个性是一个社会范畴,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学科视野不同,对个性概念的解释和研究的侧重面也不同。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的研究,有社会学观点(视野)的个性理论、生物学观点的个性理论和心理学观点的个性理论。本文主要是研究个性的心理概念。我国心理学的著述对“个性”一词往往与“人格”混用,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也不一致。这表明我国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薄弱及“拿来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解放前,对 personalit一词的翻译采用日文的用法,用“人格”一词。解放后,我国心理学学习苏联,俄文  相似文献   

12.
“人格”是心理学中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术语之一。本文拟从“人格”一词的由来、心理学中的“人格”定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格的属性以及“人格”与“性格”和“个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几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学中“人格”概念的确切含义与使用规范。  相似文献   

13.
李成芳 《学语文》2005,(1):23-23,22
什么是人格?不同的人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人格”就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辞海》)。“个人的道德品质”(《现代汉语词典》)。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  相似文献   

14.
尽管人格问题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但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期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关键期。有些心理学家进而对人进行分期研究,认为在人的某一成长阶段对形成某种特质的人格具有决定意义。自我心理学大师艾里克森就  相似文献   

15.
田印红 《铜仁学院学报》2007,1(3):65-66,108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其创建的个体心理学把人从古典精神分析的泛性论中解放出来,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提出了创造性自我和生活风格理论等重要的人格发展观点,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此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到了3岁左右,便开始意识到自己。由于孩子有了“自我”,便需要别人承认他的人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孩子,这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关键。我的外孙女媛媛已满5岁。一天,我在搬运晒好的大白菜,媛媛见了也跑过来帮忙。她抱起一棵四、五公斤重的大白菜,“扑通”一声扔到堆放大白菜的地方。这时,老伴心痛地开了腔:“连4岁的洋洋(我的另一个外孙女)都……”我  相似文献   

17.
自我很早就被心理学家研究,但是对自我的研究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论的课题,很多心理学家都曾试图对自我下定义。本论文立足于我国心理学现状,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自我及自我参照效应方面的新进展。随着对自我研究的深入,发现自我在中国文化下与西方文化下包含的成分是不同的,进而对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进行了新的探索,试图更加深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8.
语汇分析是人格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收集的人格特质描述语词、特质单元的归类命名、维度的划分等,与美学中关于美丑的描述语,美的优美、壮美、悲剧、喜剧等风格范畴分类等,有着高度关联与类似性。西方人格特质研究的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以及“大五人格”等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和当代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者杨国枢、杨中芳、王登峰、黄希庭等的研究,都或明或暗地显示了这样的特性。大五的普适性、简洁性和宽广的包容性,体现了多样统一的最高美学原则。中西方比较总的来看,人类对人格持有几乎相同的扬美抑丑倾向,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伦理学与哲学命题。按照美的范畴对人格术语归类和释义,不失为人格语词分析的一个可取角度。对人格语词分析的美学审视,开启了人格心理学及其方法的新视野;为心理学、美学和更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人格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行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人格?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卷”都指出 ,人格也称个性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人格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辞海》对人格的定义是 :“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人格主义哲学中 ,指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在心理学上 ,即个性。”从上可见对于人格概念的理解。那么 ,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健康的人格呢?对此 ,不同的人则见仁见智。马克思主义认为 ,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  相似文献   

20.
同别的文学样式相区别,散文艺术对生活真情实感的严格要求,不仅把作家“自我”赤裸裸的推到读者面前,而且就其人格的高下,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所有的优越评论家都承认美德有助于天才,作家为人愈好,愈能写出好作品”。(杨格《论独创性的写作》)朱自清先生的洽学、为文和为人是一致的,他的艺术志趣和人格涵养的统一,个人的生活感受和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