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使用直板反胶的运动员为了提高反手的进攻能力,纷纷模仿王浩的直板反胶横打技术,但由于训练不系统,训练方法缺少针对性,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直板反胶横打技术的效果不明显,影响了运动员技术的升级。笔者认为,有效提高直板横打技术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的多球训练,多球训练的重点在反手位,结合旋转和落点的变化,以平挡球、拉下旋球、反面快撕、贴球、弹压球、以及综合性的多球训练为主。  相似文献   

2.
陈洁 《乒乓世界》2003,(6):58-59
直板反面横打技术始于8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面临危机,主要是反手位的相持能力弱.在对横板两面弧匿的较量中常常处于下风。以刘国梁为代表的直板正胶快攻率先尝试直板横打并一举成功。之后,中国一大批使用横打技术的直板快攻选手脱颖而出.马林、闫森等优秀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直板横打。  相似文献   

3.
本篇主要与大家探讨正手反胶、反手加贴长胶而又不倒板的打法。由于中国人的传统和习惯,中老年爱好者里面直板打法的比例相当大。随着年龄增长,大量使用直板进攻打法的业余球友们,不是加练直板横打,而是在反面贴一块长胶。这个潮流不单单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业余乒乓球圈都有这样一股风在大刮特刮,而且方兴未艾。在中国,专业与业余的分野相当分明。我们今天所谈的,只针对于中低水平的业余爱好者。  相似文献   

4.
颗粒重现     
随着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逐渐退出主流,颗粒胶皮、尤其是长胶更多的放在了反手,为了改变节奏或旋转,令对手难以适应,也有依靠生胶反面弹击这样的快速进攻方式。反胶与颗粒胶的倒板使用,是很有技巧性的打法,两面异质颗粒就更难了,能自如运用的基本都是经验和阅历丰富的长者,这两类怪板都可以令反胶使用者崩溃。还有些直板球友,反面颗粒胶,减重兼垫手,极少使用。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12,(5):139-139
李凯 右手直板双;面反胶弧圈打法,对各种器材都有研究。中远台相持能力强,发球变化多,进攻节奏快。其中直板横打尤为一绝。  相似文献   

6.
选取第11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王皓对马龙的实战录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法与三段指标法将王皓在各局比赛中发球后反拉段,接发球后反拉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王皓在中台位置直板反胶横打成功率最高且极具有杀伤力,可以为青少年专项乒乓球运动员和青少年乒乓球爱好者在中台位置直板反胶横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晖 《乒乓世界》2005,(9):88-93
横打还是推挡? 推挡是中国直板的传统技术,但在这组教程中,我们首先演示给大家的是反面横打,一方面是考虑到直板横打与横板反手更接近、更具有可比性,可以彼此参照借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这里针对的主要是初学者,而如今很多直板球迷都希望掌握横打技术。但这绝不意味着推挡就没有必要练习了,如果你通过前面的正手练习,认为自己天生球感不错、手腕灵活,而且性格机敏多变,那么推挡或许比横打更适合你。下一期,你将看到推挡的基本示范。  相似文献   

8.
方文 《乒乓世界》2001,(9):34-35
曾佳:男,17岁,湖北籍运动员,左手直板快弧结合横打 使用器材:正手:狂飚反胶套胶反手:TSP生胶套胶 技术特长:凶狠,前三板突出,步法好 特短:防守以及反手反面力量欠缺 运动经历:曾  相似文献   

9.
周永华  段书峰 《精武》2013,(24):31-32
横板和直板是乒乓球的两种不同持拍方式,这两种持拍方式的长处和不足长期以来是人们讨论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球员一般多采用横板打法,日本和韩国的球员多采用直板打法,中国球员则是两种兼顾。基于此本文以横板运动员王励勤、陈兄,直板运动员马林.王皓为研究对象,对其最近3年的比赛进行了系统的和定量的分析,同时对他们几人问的直板横打与横板闻的比赛进行技、战术对比,旨在从乒乓球技战术运用的角度揭示直板、横板的特点及优劣。结果表明直板横打与横板打法都有其本身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但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握拍的方式。直板横打和横板打法将还将在乒坛中继续争雄下去。  相似文献   

10.
“直板横打”怎么练(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乒乓世界》2000年第7期至第10期中,陆续介绍了直板反胶打法“怎么加强正手进攻能力”、“精雕细琢前三板”、“如何提高相抗能力”和“实用战术的训练”。 目前国家队和省市队的直板打法运动员,在反面技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反面技术的训练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直板打法的改造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训练方法,特别是业余体校的小运动员和业余选手更是一个空白。通过几年来在直板反面技术训练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我给大家介绍一些直板反面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 反面技术主要分成三大类:发球、上旋球和下旋球。主旋球包…  相似文献   

11.
直板横打趸用反手的反面击球。其特点是:反手位下旋球可以拉弧圈球,并且对于机会球还可以连续进攻,但是直板横打最难掌握的就是拍型的控制。拍型调节要从握拍开始。随着不同的来球,运用不同击球方法来改变拍型。所以,正确的握拍方法很重要。具体的握法是:拇指要往里握得深一点,食指在球拍的边缘,球拍不能整得太紧,可以起到控制拍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颜晴窗 《精武》2012,(21):23-23,25
直板打法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传统打法,在我国也受到了重点保护,其技术在实践和理论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近年来,直板横打技术在乒乓球运动中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成为优秀直板运动员一项不可缺失的技术。而直板横打技术作为一种直板中的新型打法需要我们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意识培养。本文主要介绍乒乓球直板横打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意识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认为你在对付直板的战术运用上是很有心得的,能否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直板运动员的反手一般都比较弱一点,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国内的选手现在反面加上了横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板第一板上手的这种缺陷吧,而且中国直板选手前三板的能力都比较强,打起球来都是比较“毒”,相持实力差点,但是前三板还是比较细腻。直板主要还是集中在亚洲,像其它国家比如韩国一般都以正手单面拉为主,相对来讲反手漏洞大一点。 那你与中国队的直板选手比如马林打和与金择洙、蒋澎龙打,在战术运用上会有一些什么区别呢? 肯定有区别。像跟马林打,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直板选手的优势是手腕的柔软性以及对板形灵活的运用。以前对于直板选手来说,在处理反手位的下旋球时一般会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侧身来完成高质量的进攻。通过增加反手海绵套胶的粘贴,直板选手也可以像横板选手一样在反手上手方面得到了增强。在直板横打中加小摩擦,就是横打攻击技术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15.
王皓 《乒乓世界》2018,(1):94-95
经过中国乒乓球队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证明,“直板横打”无论是从运用理念还是技战术角度而言,都是十分先进的,毕竟它解决了直板运动员反手半台的漏洞,尤其是进攻端与对攻端的不足。以前直板打法的反手体系基本都融合着推挡技术,但是从目前世界乒坛的发展趋势来看,直板打法要想竞争最高水平,必须要涵盖横打技术,而且还要把它作为一项主要技术来掌握,更客观一些的理解就是:直板打法可以没有推挡,但不能没有横打。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乒坛,直板已经成为“稀罕物”,而两面不同性能胶皮的倒板打法(非长胶),更是少之又少。本篇为我们做示范的小队员就是“直板近台反胶+正胶快攻打法”。  相似文献   

17.
直板横打这项技术是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乒乓球传统近台快攻,尽快弥补直板反手弱点而做出的一大技术创新,这项技术的发展,为继续保证我国的传统快攻打法在世界乒乓球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直板横打的运用在直板快攻的侧身抢攻风格,在实践中似乎有它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对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更容易看到这样的问题,例如:有些运动员学习直板横打后,虽然反手不能进攻的缺点有一些弥补,在比赛中也显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是愈是直板横打的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传统直板打法的反手位都是一个明显的弱点,您可能会提到王皓的直板横拉,抑或是柳承敏那天马流星般的步法。的确,这些技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反手的不足。但是对于众多业余球友来说,这两项技术似乎有点可望而不可及。这类球友多属直板单面攻打法,试想打了几十年的单面攻,突然要去练习横打,能否熟练掌握尚且不谈,就单从比赛的运用上也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9.
金云美采用的是正面反胶、反面长胶的近台快攻型打法,其实此种打法是在中国的葛新爱、陈子荷、齐宝华等直板长胶选手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但较其前辈们更显全面,更具威胁。金云美主要是利用长胶下沉的性能,采用攻、磕等手段,不断地变换回球的性质和节奏,来为自己正手进攻创造机会。本组图片由三个环节组合而成:金云美首先采用反面长胶攻打,将对方调动至中台。再用磕短球的技术将对方吸引到前台,在对方的前后移动扑救中寻找机会,最终亮出正手冲杀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20.
张辉 《乒乓世界》2005,(12):92-92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板选手单纯依靠推挡直接得分的机会越来越小,推挡技术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直板打法的一根软肋。横打技术的出现为直板打法开辟了新的出路,借助横打在抢攻和相持中占据主动成为直板打法新的指导思想。横打技术弥补了反手推挡的缺陷,提高了回球的速度、力量、旋转,依靠手腕的灵活运用,更加灵巧地制造多变的弧线,特别是反手位台内球侧拧可以给对手制造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