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写随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随笔的特点就是自由灵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看一次电影或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完成一件难办的事,遇见一位久别的好友,得到一件自己心仪已久的物品,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某一现象的理解感悟、对某一问题的见解等等,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随笔.叙事通达明了,抒情真挚动人,议论严密深刻,就是一篇好随笔.学生对写七八百字的作文有畏难或厌烦情绪,那就鼓励学生从写小随笔做起.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多少不论,但求真情实感,每周几次.这样的练习,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又有内容可写,写作兴趣也就有了.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挑选学生习作中有特色的、对学生有启发的文章,介绍给大家(题材、写法、观点等).有条件的可定期编发班刊,甚至推荐给一些报刊杂志.一旦登载(不论班刊、校刊)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学生有了成就感,兴趣更浓了;看到身边的同学有了成绩,自己也有了奋进的动力.如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写作兴趣也就长久地确立了.  相似文献   

2.
写随笔是一件快乐而享受的事,高一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动、感悟甚至些许的牢骚写进只有一周一次的随笔,动辄就是洋洋洒洒五、六页一篇。每每翻开那本沉甸甸的随笔本,就像走进了一间剔透而宽敞  相似文献   

3.
随笔作为一种文体,是“随手写来,不拘一格”(《辞海》)之意,它重在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它的形式灵活自由,内容短小通俗。风格随意平和。教学随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感而发”,它或者是对某一教学事件的忽发联想:或者是对某一教学思想的说长论短;或者是对某一教学作为的一腔感怀;或者是对某一教学作品的评...  相似文献   

4.
<正>一、生活随笔,让生活走入作文1.生活随笔,极大地丰富学生写作内容。每周生活随笔,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可以是日记、周记、诗歌、散文等,不讲究形式,不追求高大上的主旨,唯有真实、原创是主要原则。记录这两周以来的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件,可以一件细写,也可以多件概写。有话则多,无话可少。逐渐地把思路写顺,把内容写开,也就是所谓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本本子,记录生活点滴体验,用心写作,多年后  相似文献   

5.
随笔,就是言说心底最随常的感悟,照此说来,它仿佛就成了最好写的一种体裁。但是,事实上,真正写好随笔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独特的深情、看似慵懒的深邃、入木三分的才情和绝不雷同他人的思考,尤其是学术随笔。好的随笔是对自我入思过程的全程纪录。一直觉得肖川老师所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昭展这种入思过程的一本好书,也因此一直期待着他新作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黄科安 《天中学刊》2004,19(1):60-66
中国古代随笔的形成时间大致在魏晋时期,其源头则远溯至先秦诸子之文。文章以先秦、魏晋六朝、唐宋、明末、清初作为重点考察时期,梳理各时期随笔内容与特色,重要随笔家的独特贡献,突出一条“发愤抒情”的思想红线,从而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随笔的大致谱系。  相似文献   

7.
沈志媚 《师道》2007,(7):96-96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几年来,我养成了课后记教学随笔的习惯。有时,捧起自己的教案本,细心品读一则则附在教案后面生动活泼的随笔,往往乐在其中。现采撷不同形式的五种随笔与你分享。  相似文献   

8.
读了随笔《请善待聋生的谎言》,很好。善待就是尊重与关爱,善待就是教育与宽容。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善待“越轨”聋生,乐施理性管理。我在校学生工作处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育随笔的含义和功用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手笔录之意。随笔本是散文的一种,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叙事、说理、抒情、绘景、状物无所不宜,往往随兴所至,意趣悠长。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例如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明人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也常用"随笔"之名。延至现代,周作人、林语堂、朱光潜、梁实秋以及秦牧、黎先耀、刘心武等也都是随笔写作的圣手。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合川卓尔实验学校开展随笔化作文教学已有多年,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从“写得出”向“写得好”迈进,由浅表件向深层次发展,由描述人物外表逐步深入到挖掘内心活动,陈维老师六年级的一堂随笔化作文课,贯穿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笔作为一种写作训练方式,是相对于大作文的一个概念。随笔因其形式的自由和内容的随意而备受学生的青睐。大作文重在引领学生走入写作轨道.建立写作规范,是学生“人格”的训练;而随笔则是一种完全开放与自由的写作.可以“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意随笔行,自由驰骋,是“人格”之后的“出格”训练。二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相互补充与促进。  相似文献   

12.
1、何为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学思想观点的随笔,它是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后产生的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思想等引发的思考、感悟,进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叙述、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杂志提倡中学生写随笔,还辟了“生活随笔”专栏,这是办了件好事。专栏也陆续发表了一些好文章,值得庆贺和提倡。对于写随笔,同学中有两种看法:一是不当回事,  相似文献   

14.
《教育碎思》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郑金洲教授的一部随笔式的著作,共由44篇文章组成。虽为随笔,却并不随意;虽日“碎思”,却分明贯穿着鲜明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于当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前瞻性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笔作为一种独特的体,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简要分析了新随笔繁荣的原因,结合新随笔作品着重从题材分类、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探索性论述。  相似文献   

16.
魏国华 《新作文》2004,(10):22-22
生活随笔,其实就是生活心得,它多以个人经历、身边琐事为主,有感而发,以小见大。中学生写随笔,可以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情趣和意味的习惯,时时磨砺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  相似文献   

17.
写作文即倾吐,“言为心声”,如何让学生会倾吐、愿倾吐,不再怵头作文而以作文快乐呢?我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其核心就是一个“活”字,即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作文序列套路,废除了作文本,改为活页练习;“枪毙”了日记。改为“生活札记”“思想火花”“笔友”“快餐馆”“方便面”等由学生自己命名的“生活随笔”。其目的就是化解学生怵头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到写作是很随便、很自由、特轻松的一件事,是宣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随笔并非纯是随“笔”。更多的是一种随“心”。每次写随笔,都必须静下心来,慢慢地忆、慢慢地想,这不就是一个咀嚼、沉淀生活的过程么?随笔让我们有个空间描绘眼中的世界,宣泄心中的情感,反过来,我们也通过写随笔而对生活有了更细致更深入的考察,对外部世界、内  相似文献   

19.
愉快教学三则兰州市南河滩小学李蓉一、寓美术于语文教学之中我曾经学过几年美术,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喜欢把美术随笔画带入课堂,这对于讲古诗理解意境很有助益。例如小语第八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我就是借助几幅简笔画来完成的。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所古...  相似文献   

20.
<正>写作是学生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激情,就谈不上审美的创造。为了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笔者以为不妨尝试让学生写写随笔。随笔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文学样式,题材广泛,写法随性,结构自由,学生往往乐于接受。一、巧借随笔,让学生发现生活之美随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把生活中的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