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梅氏书平》的学术价值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人只知有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而不知韩国也有一位经学大师丁茶山的《尚书》辨伪巨著《梅氏书平》。这部书的学术价值与成就也鲜为人知。然研究中国经学之跨文化传播以及研究《尚书》学特别是古文辨伪,不能忽视《梅氏书平》。这部书在订正旧籍旧注之误、补充疏证新的历史事实、阐释《尚书》义理之辨、考辨孔壁真本源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引起学界重视。同时研究《梅氏书平》,对于研究丁茶山这位韩国实学思想家的经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杨宪益 《寻根》2000,(3):40-41
我国民间传说的薛平贵故事来源甚古,过去入都以为是由薛仁贵故事转变出来的;实则以薛仁贵为中心的旧剧《汾河湾》,绝不如以薛平贵为中心的旧剧《武家坡》在民间传说里占有势力,恐怕《汾河湾》反倒是根据《武家坡》改编的。薛平贵故  相似文献   

3.
大禹所出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秦人士认为禹出西方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作者司马迁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条规律,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举出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所出之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溢的见解,而皇甫曾引用猛子》的两句: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本《孟子》无此二语,只在《离娄》章提到舜是‘陈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古书里常有多几句或少几句的情况,近年出土的竹简书…  相似文献   

4.
王灿 《寻根》2012,(6):10-15
《尚书》中的圣王贤臣数量众多,形象丰满,如尧、舜、禹、汤、武丁、文王、武王以及微子、箕子、周公、召公等.他们独具中国文化的特质,加上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对后世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尚书》中圣王贤臣的形象 《尚书》中的圣贤型杰出人物,与西方的先知型和英雄型人物有很大的差别. 在《尚书》中,历代圣王是最重要的人物,这与《尚书》的性质有关:它是史官的记录,而史官的最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记录君主的言行;《尚书》是最早描写中国古代圣王形象的典籍,对圣王形象的确立有开创和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5.
<正>"明德慎罚"是《尚书》中主要的治国理念之一,它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在《尚书》中,不难发现,"明德慎罚"的观念在上古及三代的政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明德慎罚"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从《论语》中不难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深受"明德慎罚"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论语》中的相关言论,论述从《尚书》到《论语》对"明德慎罚"这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走冠奉送给儒家。如近出《中国儒学辞典》“民为邦本”条说:它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人本、民本、民主”条也主要介绍儒家的民本思想。笔者所见其他中国…  相似文献   

7.
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所据经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还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之中,《四库全书》也照样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认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本通过考察传世“指解本”《孝经》和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孝经》,发现今传《古孝经指解》并非司马光的原本,而是经过后人改编,将其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相合并,在经上已有很大改动,已不再是司马光作《指解》时的原本了。后人根据传本《指解》经来考察《孝经》的今古问题是非常靠不住的。本认为,为了恢复司马光原书的旧貌,应以大足石刻本“古”对传世《指解》进行重新整理和校正.  相似文献   

8.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9,(2):177-180
一经世文编纂的缘起 经世之文,肇端甚古,《尚书》之典、语、谟、誓,皆具经世内容。经世语词,始见于《庄子》。《庄子·齐物论》云:"春秋经世,圣人议而不辨"。历代名臣奏议、政书、类书,类皆经世之作。汉贾谊之《治安策》,鼍之《论贵粟疏》等,皆为经世名篇。唐太宗命魏微等编《群书治要》,辑五帝至晋有关治理国家大要之完篇整段文献,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关于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议很大。传统观点认为孔子删《书》、序《书》、编《书》。近代以来又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否认孔子与《尚书》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书》为孔子所作。大量事实表明,孔子确实存在删《书》、序《书》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6,(6)
正日前,为了撰写明清浙江湖州籍状元的文章,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料库查寻与姚文田有关的资料,发现这位乾隆五十九年特科考试第一名,嘉庆四年殿试又荣登榜首的"双料状元"名不虚传。他不仅勤政爱民,洁身自好,还博览群书,勤奋著述,在学术上也颇有成就,除了主持编修《扬州府志》,还先后撰写了《广陵事略》《历代世系编年纪》《邃雅堂学古  相似文献   

11.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2.
万安古镇     
江平 《寻根》2006,(3):70-74
文化名邑休宁位于古徽州腹地,虽是面积不大、旧时人口才十几万的山区小县,但自宋嘉定至清光绪年间,却出了19名状元,于是休宁被人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南宋淳熙《新安志》载:“休宁俗,亟多学者.”古代学者以清代戴震为杰出代表,而新中国的70多位皖籍院士中,休宁籍的竟也占了6位.  相似文献   

13.
沈长云  何艳杰 《寻根》2008,(2):115-119
“南宫”是商周之时一个古老的姓氏。《尚书·君爽》等文献中即记载“南宫括”之名,“南宫氏”在金文如《大盂鼎》、《南宫乎钟》等彝器铭文中也屡见不鲜,最近出土的《戟觑》中又出现了“南宫”这一氏名。  相似文献   

14.
康保成 《东方文化》2001,(6):97-1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民国时期的旧书刊陆续被重印,反映出文化界的需求和这些书刊的价值。其中旧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重印,以下简称《集刊》)很受文史研究者的欢迎。旧中研院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人文学科研究权威,他们的成果往往在《集刊》上发表,许多文章现在仍被海峡两岸乃至世界汉学研究者所参考、引用。1949年,旧中研院和《集刊》一起撤到了台湾。  相似文献   

15.
李零 《中国文化》2014,(1):57-79
中国经典,天文祖《尧典》,地理宗《禹贡》,《易传》道阴阳,《洪范》序五行,对中国思想影响至深。它们除《易传》附於《易经》,皆在《尚书》中,《禹贡》居其一。中国古代天下观,最初的表述就是《禹贡》九州。  相似文献   

16.
舜象故事的母题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舜象故事的母题蠡测陈星灿舜象故事①最早见诸《尚书·尧典》。经先秦诸子比如《孟子》和稍後的《史记》的传播,到了魏晋已经是家喻户晓,以至於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上差不多描绘著这个故事的完整画面②。历代的研究者或著眼於这个故事的道德解释,如《孟子》,或...  相似文献   

17.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称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今属上海市)。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有《容台文集》九卷、诗集四卷,别集四卷,与《画禅室随笔》、《筠轩清秘录》、《学科考略》等并行于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鉴赏家兼书画理论家。  相似文献   

18.
刑名相杂 穿凿好异——论《尚书新义》的特点与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尚书新义》是羽翼其变法之作,独行科场60余年,在训诂义理上有不少创获。但王氏解经穿凿好异,又杂刑名之学,当时学者以经学为媒介与王氏新学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尚书新义》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反对的强大力量而退出了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17,(3)
<正>《鹤山集》又称《鹤山文集》《鹤山全集》《鹤山大全集》《鹤山先生文集》《鹤山先生大全集》《鹤山先生大全文集》《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等,南宋魏了翁撰。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世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历官至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同佥枢密院事,封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新衡李耀仙魏晋之际,记三国史事的官私著作多达十余种①,自陈寿《三国志》出,余书相继亡佚,惟此书独传。历代治《三国志》者瓣香不绝,著述既多,评论亦殊,众说杂陈,莫衷一是。笔者仅在旧说基础上,聊表拙见,以充一得,望匡不逮。一、《三国志》旧评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